陳紅
(中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摘 要: 揚雄《方言》書中“知”有智慧、病愈、聰慧的含義,“曉”有智慧、明快、天明的含義,二者皆可表示“知道”。本文主要討論“知”、“曉”和后來凝固成詞的“知曉”在古籍文獻中表示“知道”含義的用法及其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地理分布情況。
關鍵詞: 揚雄《方言》 知 曉 同義連用
《方言》中有三處“知”的用法,分別有智慧、病愈、聰慧的含義。
卷一第1條: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卷三第52條:差、間、知,愈也。南楚疾愈者謂之差,或謂之間,或謂之知。知,通語也。卷十二第3條:愋、諒,知也。第一處戴震《方言疏證》云:“知讀為智。”“知”,即智慧,是漢代揚雄時代的通語。第二處“知”是楚地方言,因“知”有“知覺”義,病情痊愈漸有知覺,所以病愈稱作“知”。第三處“知”同“智”,即聰慧。
《方言》中有五處“曉”的用法,分別有智慧、明快、天明的含義。
卷一第1條: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卷三第13條:逞、曉、恔、苦,快也。自關而東或曰曉,或曰逞。卷十三第83條:毗,曉,明也。卷十三第100條:曉,過也。卷十三第101條:曉,嬴也。第一處“曉”是當時楚地方言,與“知”相同,表示智慧。第二處王念孫《疏證》:“憭、曉皆明快之義。”此處“曉”就是通達、明快之義。第三處“曉”本指日明,引申為天明。第四、五處只見于《方言》一書,無其他佐證材料。
本文主要探討“知”和“曉”分別在“知道”含義上的用法,比較它們在古今漢語方言中區域分布的變化,介紹“知曉”一詞出現的脈絡,分析現代漢語方言中含有“知”或“曉”語素的表示“知道”含義的方言詞在地域上的分布情況。
一
《方言》卷一:“黨,曉,哲,知也。”“知”在漢代揚雄時期是通行各地表示“智慧”的通語。《說文·矢部》:“知,詞也。”段玉裁注:“‘詞也之上當有‘識字。”《論語·子罕》:“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漢書·魏相傳》:“臣相知能淺薄。”這兩處的“知”是一個名詞,表示“知識”的含義。“知”還有一個常用義項,表示“知道”。最早在上古周朝就出現過這種用法,中古和近代使用也很普遍:
“知悔則有以動其補過之心。”(《周易》)
“知,識也。”(南朝梁顧野王《玉篇·矢部》)
“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西漢戴圣《禮記·中庸》)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紳《古風二首》之二)
“吾師知公有驚恐,特教我在此等候。”(明末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黛玉便知這方是正內室。”(清曹雪芹《紅樓夢》)
可見,“知”的“知道”這一含義的用法歷代使用范圍很廣,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現代漢語中,“知”也是一個十分常見的詞。
方言詞“知”在牟平、南昌、梅縣、廣州、廈門等地都是“知道”的意思。雖然許寶華《漢語方言大詞典》中沒有單列出“知道”這一義項,但在后面列舉了很多含有“知”這一語素的方言詞,如:知向(福建仙游)、知到(廣東廣州)、知呾(廣東揭陽)、知徐(廣東臺山、開平、恩平、新會)、知掌(福建漳平)。可以發現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知”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和其他語素組合成詞出現。在表示“知道”這一含義時可用與“知”字無關的方言詞,如在晉語、江淮官話、西南官話、湘語、贛語、客話、粵語中都在使用的“曉得”。
二
曉,本義是日明。后專指天剛亮。在漢代,“曉”在楚地是“智慧”的含義。《說文·日部》:“曉,明也。”段玉裁注:“此亦謂旦也。俗云‘天曉是也。”《玉篇·日部》:“曉,曙也。”《正字通·日部》:“曉,今謂曙曰曉。”曉也有“知道”的含義,歷代使用的情況都很多:
“參伍、錯綜,皆古語,而參伍尤難曉。”(《周易》)
“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曉。”(戰國列御寇《列子·仲尼》)
“人不曉天所為,天安能知人所行?”(東漢王充《論衡·變虛》)
“母崔氏甚賢明,曉正道。”(唐劉肅《大唐新語》)
“不曉當時何以獨抑荀而揚孟軻也。”(明李贄《藏書·儒臣傳·荀卿》)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清曹雪芹《紅樓夢》)
和“知”一樣,早在上古周朝就有“曉”表示“知道”含義的用法,中古、近代同樣出現很多,用字基礎好。
許寶華《漢語方言大詞典》中,“曉”作為動詞,有“知道、明白”之義。古南方方言。《方言》第一:“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也有“會、通曉、懂得”之義,在客話、粵語、閩語中都有此用法。很多方言區都用“曉”表示“知道、明白、曉得、懂得”。如江淮官話中,“曉兒”表示知道、曉得,湖北紅安:不曉兒他哪去了。吳語中,“曉則”表示知道、曉得,江蘇丹陽、宜興、常州、溧陽:劃里曉則他都已經來了;浙江金華巖下,“曉著”表示知道。閩語中,廣東潮陽:“曉禮”表示懂禮貌,“曉聽”表示聽懂;福建崇安、建陽:“曉識”表示知道、懂得;“曉呾”表示懂得、知道,廣東揭陽:你曉呾做呢做,做呢還來問我。“曉的”表示知道、明白,在晉語和贛語中都有使用。“曉到”表示知道、曉得,在贛語、江淮官話、吳語中都有使用。還有前文提到的“曉得”,也是在七種方言區都有使用。可見,“曉”這個詞的生命力很強,不僅在歷代書面語中表達“知道”,在方言中使用的地域也很廣。
三
這兩個詞何時開始連用,又是怎樣凝固成詞的?“知”和“曉”都有“知道”之義,但是查閱文獻發現,唐代之前沒有出現“知曉”連用的情況,“知”和“曉”是分開使用的。因為表示“知道”含義只需要“知”或“曉”一個單音節詞即可,直到清代大量出現表示“知道”的用法: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唐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藤亞相爰命鳧匠,乃鑄鴻鐘,且將令長夜昏迷,聞妙聲而知曉。”(唐《唐文拾遺》,清陸心源輯)
“年過十九,知曉死生,二十未滿,騰越宮城。”(五代《敦煌變文集新書》,潘重規編)
“所以我們這里連打敗戰和一切事,他并不知曉。”(清文康《俠女奇緣》)
唐代“知曉”的用法大多數是作為兩個詞表示“知道天明”,清代陸心源輯錄的《唐文拾遺》中的“知曉”也是如此。清朝末年發現的五代時期敦煌石室中的“敦煌變文”之《降魔變文》一篇中有此記載,這里的“知曉”與“騰躍”對稱,我認為是第一個表示“知道、懂得”的雙音節詞。之后的宋、元、明代,“知曉”連用的情況也很少。直到清代,“知曉”作為一個雙音節詞的用法逐漸增多,開始凝固成復音詞,并且大多出現在小說作品中,口語性比較強。這一時期,“知”、“曉”和“知曉”三者并存,都可以用作“知道”之義。現代漢語普通話中,一般用“知道”,較少用“知曉”,現代漢語方言中也不用“知曉”,大多用“知道”或“曉得”。
“知”和“曉”在“知道”這一義項上相近,兩者逐漸出現同義連用的現象。現代漢語中有許多雙音節詞是由古代兩個同義的單音節詞作為語素構成的。漢語詞匯系統由單音節為主向雙音節為主轉變是出現“知曉”一詞的最重要原因。“知”和“曉”連用,最開始可能只是臨時組合在一起使用,后來逐漸穩定下來,凝固成一個復音詞。只有那些生命力強、經久不衰的詞才有同義連用的可能。
四
《方言》是揚雄在收集了周代記錄的方言資料和他本人實際調查搜集的漢代方言材料的基礎上整理出來的,并做了歷時比較和區域分析,獨創了個人實地調查的語言研究新方法。揚雄博學多識,愛用奇字,在著錄《方言》這本書時,用了許多不常見的字記錄不同地方的語言。楊雄超越所處時代的研究模式和學術風氣,認識到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并以此作為區分口語和書面語的標準。他運用比較研究法和具體的分析方法,考察詞義的歷史變化,探索語源義,特別是辨別古今方言詞在地理分布上的變化,這些都對現代漢語方言研究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周祖謨.方言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93.
[2]華學誠.揚雄方言校釋匯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許慎.說文解字[K].北京:中華書局,1977.
[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K].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1990.
[6]徐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全五卷)[K].北京:中華書局,1999.
[7]李榮.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K].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8]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
[9]朱誠.同義連用淺論[J].古漢語研究,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