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蘭
(邵陽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
摘 要: “散文研究”是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本文重在探討散文研究課程的教學方法,即授受法、自主學習法和課堂討論法,并以教學實踐分析其利與弊。
關鍵詞: 散文研究 授受法 自主學習法 討論法
“散文研究”是我院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共計22節課,是一門對散文進行深入研究的理論課程。該課程在邵陽學院開設于第五個學期,此前該專業學生已經開設了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等課程,在中學期間也接觸和學習過散文作品,對散文史有一定的了解。另外,作為中文系大三的學生,也應提升對散文的鑒賞水平和理論研究水平,所以此時開這門選修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提高他們畢業后的散文教學能力。
任何一門課程都有獨特的教學方法,方法得當,則會事半功倍。同樣,同一門課程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方法,其教學效果是不同的。筆者已有多年該課程的教學工作經驗,從第一次接手該課程教學工作時就在思考該課程教學方法的問題,在多年教學實踐中主要采用三種教學方法:傳統的授受法、學生自主學習法和課堂討論法,都有利有弊,感觸頗深。
一、授受法
這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由教師通過口頭表達向學生傳輸知識,教師主講,學生被動接受。它的優點在于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讓更多的學生最大限度地接受最全面的知識和了解最新的研究動態,畢竟對于本科生而言,打好基礎是重點。這種方法具有普適性和高效性,特別適合擴招的高校教學。但是這種教學模式有很明顯的不足,不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對于散文研究這門課程而言,它的內容主要有微觀的歷代散文家的個體研究,也有宏觀的散文現象和散文基本理論的把握和探討,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在宏觀把握的內容部分筆者主要采用這種授受法教學。
比如在第三講“古代散文的特質與流變”時筆者就采用授受法,這節內容的教學要求學生對中國古代漫長的散文史有準確的把握,事實上作為漢本專業的大三學生,要準確把握古代散文的特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在這堂課中,筆者剛引出話題的時候就提了個問題:“請你們談談中國古代散文對比現當代散文而言有什么特征?”當時課堂上鴉雀無聲,然后筆者叫幾位學生回答以了解情況,果然不是很理想。接下來筆者就從主題的凝重性、文體的審美性、內容的真實性和文體的實用性四個角度講解古代散文的特質。這堂課上完以后,學生表示對古代散文有了更深的認識。又如筆者在具體講每一個時期的散文時,總有一個概述,這樣的內容都是采用授受法,宏觀總結概括該時期的散文特色,比如先秦散文、秦漢散文、漢魏六朝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現代散文、當代散文,每個時期都有各自的特色,讓學生全面科學地了解各時期散文的基本特色,準確把握各時期的散文。
二、自主學習法
自主學習法是與傳統的授受法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獨立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實現學習目標,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這種教育理念可追溯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具有自立、自為、自律的特點,但是具體操作起來難度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對學生自律能力的要求較高。這種方法就是把學生放在主要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的學習和科研能力,優勢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從高校教學現狀看,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在研究生教學中使用較多,本科生一般較少采用。筆者在湖南大學訪學期間,曾聽過岳麓書院本科生的一門課程“《禮記》研究”,他們就是采用這種方式學習。該班只有十幾位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約為3人,每次上兩節課,由這三位學生主持,課前自己查閱資料,制作PPT,每次課快要結束的時候由教師總結以彌補不足。筆者私下里向學生了解過,他們很喜歡這種學習方式。但是就二本院校而言,這種方式操作起來難度較大。首先班級人數太多,一般都有60多人一個班,無法保證給每個學生上臺的機會,同時散文研究是一門專業選修課,只有22節課,課時太少,無法保證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操作教學。因此,全面實施這種方法是不現實的,只能有選擇性地讓學生走上講臺。
在“散文研究”教學實踐中,筆者在“散文研究”課程內容第三個模塊——“散文名家研究”教學中嘗試采用這種方法,對于一般的作家研究,大三學生是可以駕馭的。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了周作人、朱自清、賈平凹、余秋雨四位現當代作家作為研究對象,共利用四節課的時間,由四位學生主講。事實證明上課效果非常好,每位學生在自己的課件設計中都從作者生平簡介、散文創作的思想內容、散文的藝術風格三個方面把握,既有理論的探討,又有作品的分析,還有學術界最新的研究觀點。事后這些學生都向筆者反應收獲很大,筆者認為在那些課時比較充分的課程可以適當融入這種教學模式。同時,該課程在以后的教學中,作為與散文基本理論、散文史的研究處于同等地位的歷代散文名家研究這個模塊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在作家的選擇上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文作家、現當代散文名家作為研究對象,以便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當然,在采用這種方式教學時有一個因素要考慮進去,那就是教師的宏觀掌控能力。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對學生所講知識的正確性要做出判斷;二是要對學生所講內容的全面性進行把握;三是適時進行課堂點評,以彌補學生所講內容的不足,糾正觀點的偏頗,從而既鍛煉學生的能力,又傳授學生知識。
三、課堂討論法
這種教學方法問世已久,十七世紀歐洲的一些大學就使用課堂討論法,從教學內容看它主要適用于為加深理論知識而組織的課堂專題討論。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高校逐漸采用這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的優點非常明顯,能幫助學生提高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人際溝通的能力。正是因為它的優點突出,所以目前社會各界錄用人才的面試環節也采用與此類似的無領導小組討論的面試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師的組織能力要求極高,在課堂討論之前教師要給出討論話題,動員學生積極參與,提出討論要求,指導學生上知網及其他的網絡平臺查閱相關的資料,要求學生寫出發言稿。這個環節往往決定了本堂討論課的成效,這個環節容易出現的弊端是學生沒有做好課前準備,導致討論時冷場,教師唱獨角戲。所以在課堂討論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防止討論方向走偏,及時糾正話題方向,逐漸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分析話題;在討論結束之后,要及時總結知識要點,并且提出新的研究視角和告知學生學術界關于此話題的最新研究動態,引導學生課后進一步研究該話題。
“散文研究”這門課程的教學,有很多知識點可以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比如關于散文素質的探討、古代散文特質的探討、現代散文的特質等,筆者曾經就散文的素質進行過討論法教學。在上一堂課即將結束的時候,筆者布置任務:你認為一篇優秀的散文具備怎樣的特征?要求他們上知網查閱資料,并且要求他們注意新時期以來散文家們對該話題的觀點,尤其是賈平凹、余秋雨、林非等學者的觀點。在下一次上課的時候,課堂討論氣氛熱烈,有人認為“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就是優秀的散文,有人認為語言的優美是散文優劣的評判標準,有人認為優美的散文要具有強烈的抒情性,也有人認為優秀的散文要具有思想的深度等,最后筆者引用了林非的一篇論文——《散文的素質》做總結,結束本堂討論。事實證明本次討論課非常成功,在此后我系的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中,很多學生選擇散文作為研究對象。
總之,“散文研究”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不止這三種,但每種方法都有利弊,只有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才能事半功倍,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白曉霞.散文教學與人文教育理念的并軌——關于現當代文學散文教學的方法探討[J].社科縱橫,2006(9).
[3]黃玲玲.散文鑒賞教學方法探討[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
[4]孫吉軍.散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的策略與方法[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10).
本文為邵陽學院教改課題《大散文視野下散文研究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部分成果,編號:2015JG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