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保華
【新聞背景】
2013年,江蘇省教育廳、財政廳正式下發《關于推進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工程的意見》,提出以學校課程文化開發為突破口,通過項目引領、載體創新,進而推進小學特色文化建設。江蘇省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工程,是江蘇小學教育走向高位發展、內涵發展的自覺選擇,是江蘇小學教育人植根地方文化,扎根辦學傳統,融入時代潮流,聚焦師生發展,變革教學方式的“集體出發”。
這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它不只是改變了江蘇小學校園的格調、品相與氣象,也不只是改變了小學教育的物態、質態與生態,更為重要的是,它改變了人——教師、學生、家長,改變了他們的教育視界與格局,改變了他們的教育生活方式。
文化是慢慢養成的,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呼喚教育意蘊、兒童視角、學校性格、課程品質與現代表達。這就意味著,我們要進行系統思考、哲學觀照與頂層設計。5年的“文化修行”,必須實現品質的躍遷與內涵的跨越,堅決祛除商業的文化植入,擺脫成人的文化侵略,超越社會場館的簡單搬移,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聚焦創意微課程群的建設,聚焦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實現外來文化話語的現實轉化與“自己的句子”的主動表達。
對話,就是一種抵達。本期我們重點關注小學特色文化建設的“南京表達”,意在讓大家在深度對話中找到“初心”與“未來”,找到“核心價值”與“根本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