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求教學效率,是教學探索的永恒主題,腦科學研究給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思維的層次性、結構化的集成模塊是人類獲取知識、掌握知識的高速通道。人的天性是善于創造、積累知識,所以教學應尊從人的本性,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創造者。為此,我們提出雙主體生產模式,即課堂教學一定要關注教師和學生兩個生產中心,二者都做到創新,才有教學的創新。具體操作為“‘一二三聯動生產模式”,即一學案引航;二主體生產中心互動;三環節路線推進的聯動生產方式,該模式由宏觀到微觀的操作控制,使學生構建起核心知識心理圖譜,實現思維的可視化,從而做到及時評價和高效調控。
關鍵詞:創造;誘導;生產;可視化;模式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6-0020-05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05
腦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思考問題是從宏觀到微觀依次分化,具有一定的層級性和結構化的網絡集成性,所謂的理解其實就是結構高度發達完善的結果;結構就是一系列緊密聯系的知識。因此,整體性(結構化) 學習策略是符合認知特點的規律化高效性學習策略,因它關注事物的整體性全貌,深刻地揭示反映了事物之間內在的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的關聯。顯然,整體性學習是運用大腦里已有的豐富的神經元網絡,使一個知識與另一個知識相互關聯,那些關聯的網絡使學習者真正做到對知識的完全理解,從而輕松地駕馭知識。
鑒此,高效的教學設計應關注學生的整體性學習,啟發、誘導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整體性框架;教學的創造性就在于讓學生去建構起符合自身認知特點的結構集成化的網絡模塊。所謂可視化,就是將這種模塊由內隱知識結構外顯化,以可視的視覺的形式表現出來,使不同學生的認知風格一起碰撞、一起交流,達到更簡約化、更實質化,更能精確地反映概念之間的聯系。以探究的方式和過程最終在學生心理建構起完整的系統化的認識圖紙,以可視的工具的形式展示出來,怎樣建構這張圖紙,這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由學生自主建構的系統工程。為使系統工程高效化,每堂課如期化,確保順利實現目標,我們采取“一二三”聯動的生產方式。
何謂“一二三”聯動生產方式?“‘一二三聯動生產方式”,即一學案引航(其功能是導學、導教、導思、導練,監控與記錄、操作同行,適時介入使教學推進);二主體生產中心互動(即教師、學生創造生產同在、同激發、互交融);三環節路線推進(即誘導學生上路到陪伴學生走路再到學生自主尋路)的聯動生產模式,該模式由宏觀到微觀的操作控制,實現探究式教學的全程監控,最終建構起核心知識心理圖譜(學生內化儲存的知識網絡)。
一、“一二三”聯動生產方式概況
1. “一學案引航”——具體教學進程(課的結構和時間的分配)
(1)明確教學目標(1分鐘,做到心中有方向,學習有目標)
(2)預習演說(3分鐘,先學后研,表達交流,開啟研討之門)
(3)課堂討論——問題誘導(以小組為單位生生間醞釀,或分組實驗探究,或閱讀探究;再到師生間交流)(15分鐘)
(4)思考與交流(引導學生拓寬交流,系統化梳理、上升到整體性結構、繪制網絡圖、概念圖交流評價)(20分鐘)
(5)效果檢測(學生理論實踐、信息反饋)(6分鐘)
以上操作,由學案引航,這是編寫學案的幾個欄目內容。學案具有導學、導教、導思、導練,監控與記錄、操作同行的功能,適時介入使教學推進。學案在我校的使用,讓我們感受到它的重要作用和不可缺少的獨特功能。
2. “二主體生產中心”—— 知識生產(問題解決)流程(預設與生成、生產的中心環節)
每個問題的介入、鏈接、討論,動態生成都經歷下述的流程循環:
3. “三環節路線推進策略” ——實施策略(總體指導思想)
二、理論依據和認識
課堂的高效性規律就是要尊重學生的自然天性和已有的文化背景,掌握知識獲取知識的規律,為建構核心知識心理圖譜(學生內化儲存的知識網絡),設計適合學生探究的問題鏈接源。問題鏈接源一定要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即要尊重科學發展的自然溯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產勞動來獲取知識。課堂是教師導引的學生自己的生產過程,是學習和創造交融的生態系統。為此,課堂一定要關注教師和學生兩個生產中心,即以學生為主體的生產中心,是以圍繞教師的生產中心而展開的(教師首先要做到策略與方法的創新);沒有教師的生產中心,學生的生產中心就沒有依托,也就沒有發源地;沒有學生的生產中心,教師的生產中心就形同虛設或沒有發揮其指揮引導的創造性勞動。高效課堂要必須體現出這兩個中心的活躍和富有的創造性。問題的設計應該成為上述過程的載體,由激發學生探究到引導下的探究,再到自發的探究,課堂才能自然生發出高效性。
綜上所述,教師和學生都具有創造生產知識的能力,只是創造知識的層次類別或特征或屬性不同,因而各有側重點和不同的傾向性;從宏觀角度看,人的創造活動是一個大系統,分含三個子系統(可謂三個要素),各子系統間有如下的關系:
從上圖可以看出,生產系統的發展帶動著其他二系統的發展,其他二系統的發展又促進著生產系統的發展。在生產系統中諸要素的協調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過程所從事的活動謂之生產過程,生產過程優化組合著其它各要素,其它各要素依附于生產過程的實現。
因此,生產性過程引導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關鍵。知識的生產過程(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創新活動)才是課堂設計的重點。為此,學生的課堂行為應為導航模擬探索式(目標的預設性)——學習性(教師預設的)和自主擇向探索式(目標的隨意性)——獨創性(即個性的張揚)的交融。前者具基礎性,而后者更具智能活動的高級性。探究性課堂即是上述二種學習方式(形態)交融的生態系統;模擬探索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自主擇向探究,自主擇向探究才是創新的源泉;因前者是模擬科學家的知識生產過程,而后者是學生實現了知識的自主生產過程,即富有創新性的活動過程(張揚創新思維的過程);因此探究性課堂學習的終極目標就是教會學生追求原創性的學習方式。
教學從根本上就是要實現上述兩類探索的轉化。從教學主體的感性接受到理性飛躍和實現創造性跨越三步走出發,我們將教學過程設立為可操作的三步程序途徑,即由“教師誘導學生上路,到陪伴學生走路,繼而放開學生自主尋路”的范式,從而實現學生向自主擇向探索的轉化,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實現教育創新為最終目標;追求原創性教育為價值取向,以挖掘學生的潛在力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為主旨。并實現課堂教學的可操作化、程序化和規律化的集體生產程序。從而獲取對探究對象的整體性認識,結構化認識,全面性認識;并最終以可視化的網絡形態展現,從而做到及時評價和高效調控,即我們倡導的課堂知識生產觀下的整體性學習策略與技術。
三、 教學案例
1. 教學的準備
我們倡導教師書寫主教案和副教案,這兩套教案都要齊備。
(1)主教案體現教學流程,是教師進行教學施工的圖紙。要求突出實效性,創造性。有創意而實用,是我們追求的風格。以簡潔、明快、方便操作為特色;不拘一格,體現各人的認知特點,我們提倡不同風格的教學導圖或活動路線圖。
案例1:鹽類水解(第一課時)教學導圖:
案例2:蛋白質(第一課時)教學導圖
(2)副教案體現學生的學習流程,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我們覺得學生的學習必須要指航,學生才能朝著一定的目標需要而發展。為此,我們歷時四年編輯出了整套的學案,學案可供學生預習、課堂操作,也方便學生課堂筆記;同時也是教師備課的重要工具,是設計學生活動的重要載體,和學生活動的導圖,其編寫欄目和風格、功能前已述及,這里不再贅述。
2. 教學的實施
(1)教師誘導
以教師設計的活動導圖來推進教學,通過探討交流,師生共同建構知識網絡框架,教師作必要的板書,每一步板書,都是討論的一個導向,探究的一個開啟,學生活動的烙印。思維碰撞的結晶,如下面的可視化圖示:鹽類水解(第一課時)的板書:
(2)學生的交流
學生在組內活動,全班討論問題探究的基礎上,最終要求學生畫出思維導圖或概念圖,對本節內容有個總體的把握和形成系統化的認識,并反映出自己的思維過程,形成可視化的思維再現。
①要求學生繪制概念圖,能幫助學生將新的化學知識與舊知識結合,從而完善化學知識體系;能幫助學生理清化學概念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辨析化學概念;概念圖可以作為評價手段,即學生所畫化學概念圖可以呈現他們對概念理解正確與否。尤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在課堂上讓學生彼此交流,有利于學生高效學習。概念圖的繪制在課堂上完成,有助于教師當堂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發現學生的思維方式,學完一課時內容,讓學生畫小范圍概念圖,學完一個章節可讓學生拓展成大概念圖,可以是課上和課下,實踐證明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力舉措。
②要求學生畫思維導圖,其畫法較概念圖更為隨意,作圖方便;圖形由中心向外擴散,呈現作圖者的思維過程;在學生思考化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色彩豐富,有利于全腦思維,并提高學習興趣;能幫助學生梳理、建立化學知識體系。提高學生整體性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四、 該模式的優點
1. 給教師研究拓寬了空間
該模式強調師生的創造生產,不僅要求在問題的設計上要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設計鮮活的實際問題,誘發學生思考,誘發學生探究,誘發學生創新,同時要暴露學生思維的全過程,形成可視化,便于監控教學全程;要求教師要進行創新的勞動,尤其在教學的設計、教學的操作上,體現新穎、體現創意。實現雙套教案的細致與簡化并存的設計形式,可以克服教師年復一年的職業倦怠,提倡創意設計,繪制教學導圖,有助于發揮教師教學的創造性,思維的獨特性。使其篇篇有創意,篇篇有價值,給教師提供了發展空間,活化了思維,也拓寬了教學研究的空間。使得教師時時有競爭感,時時有新的創意呈現,從而有助于提高教師教學研究的生活幸福感。
2. 有助于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
(1)有助于尊重學生的潛意識和學生創造生產的能力,發現的能力,發揮自主的能動作用。
(2)概念圖能鍛煉思維概括性和嚴密性,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有助于其培養元認知能力。
(3)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章節框架的特點進行分析、教科書的編寫是有科學依據的,了解教科書的知識體系及其規律性,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知識鏈,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提高學習能力。
3. 便于評價
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總結概念圖或畫思維導圖,經過評比交流,會發現不同學生的不同思維方式、嚴密程度。以及對概念的準確理解程度,教師通過觀察學生設計概念圖的過程,可以捕獲學生的知識結構,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和相異構想。學生通過繪制概念圖,還可以反思自己學習的狀況,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概念圖評價學生的理解水平,其維度往往是多元的,如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以及網絡學習共同體評價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完善自己的結構,優化思維方式,找出學習的癥結所在,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思維的能力。使評價有依托,更符合學生實際。
參考文獻
[1] 車琳.雙主體自主生產視域下的化學課堂有效教學 [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2
[2] 楊季冬.概念圖和思維導圖在化學教學中的比較及運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2):79-82
[3] 黃金沙,吳曉紅,李文婷.“可視化”理念指導下的化學教學設計[J]. 化學教學,2015(2):44-47
[4] 朱韶紅.化學概念圖建構式課型的架構和實施的研究[J]. 化學教與學,2014(10):13-15
[5] 斯科特.如何高效學習[M].程冕,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