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榮
摘要:實驗教學是自然科學常用的教學方式,而化學學科的特點就是借助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對自然科學學習興趣的養成和動手能力的提高。初中化學是實驗教學的啟蒙階段,需要通過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和家庭小實驗等幫助學生獲得生動豐富的事實性知識和正面積極的情感體驗,以順利進入化學科學的殿堂。這樣,學生在這門自然科學的學習上才會感興趣,才能讓化學這門科學更具有探究價值。
關鍵詞:基礎實驗;探究性;整合;化學教學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6-0084-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25
我國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家傅鷹先生曾說過:“化學是實驗的科學,只有實驗才是最高法庭?!比欢缃竦氖聦嵏嬖V我們:探究性實驗要求學生要有扎實基礎、規范的操作,所以開展大范圍的探究性實驗,實施探究式學習,無論是能力還是時間都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初中化學仍然需要重視基礎實驗,在基礎實驗中設計探究性內容,擴大基礎性實驗的容量,達到抓基礎同時增強學習興趣的作用。這就需要我們充分發揮驗證性實驗的作用,從基礎實驗做起,適度、巧妙調整實驗方案。為此本人就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發表一點自己的思考。
一、設計不同實驗方案,讓學生從多角度探究
整合基礎實驗,在傳統的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上,起到多角度探究不同知識點的作用,使實驗內容既具有知識價值、智力價值、又是一個具有探究價值的驗證實驗。
1. 相聯知識點整合,形成綜合實驗
整合實驗是教師備課技術的能力體現,既要幫助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又要讓學生學習有所提高,讓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得到飛躍發展。
如學習溶液的形成的知識時,探究不同溶質在同種溶劑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時,可以將課本實驗中的高錳酸鉀、碘換成氫氧化鈉、硝酸銨、氯化鈉,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同時得出不同物質溶解時的熱量變化。這樣的設計改進可以用相同的時間探究出多個實驗結論,既是驗證實驗又具有綜合性,學生得到結論的同時又有了意外之喜,能夠更多的增強實驗的趣味性。
2. 創造失敗實驗,增強探究欲
人對于好奇的事物總想不斷探究,直到達成自己的愿望。學生在遇到實驗失敗時,也會不斷嘗試,反復試驗,飽嘗其中的艱辛,才會收獲成功。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特殊情境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思維,打破教材理論和學生實驗的一致性,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新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發展的巔峰。
如課本中的家庭小實驗,在小燒杯底部鋪上適量面堿,然后放一支點燃的蠟燭,再倒入少量白醋。將這個家庭實驗搬到課堂上和同學們一起完成,我故意用一根長蠟燭,點燃后在火焰上罩著一只高玻璃杯。然而蠟燭始終沒有如課本中所說的會熄滅,直到一遍又一遍的重做,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又一個改進方案,蠟燭也慢慢的變短了,再做一次,蠟燭終于熄滅了。一次次失敗總能調動學生思考的激情,最后的結論其實很簡單,CO2的密度大于空氣,沉到了蠟燭腳下,而蠟燭很長,所以不會熄滅了。這樣的實驗失敗不是操作錯誤,而是預估的現象與事實不同,就像無風的湖面突然飛來一塊石頭,總是那么顯眼。在這個實驗中老師故意使用了長蠟燭,使實驗結果在同學們的頭腦中那么清晰,加深了CO2的密度大于空氣,這個知識的影響,也同時告訴同學們,實驗事實永遠比理論更有說服力。
3. 不拘一格設計實驗,讓基礎實驗不常規
基礎實驗往往注重知識的嚴謹性、實用性,教學過程中不宜輕易推翻這樣的實驗,而我們教師可以在基礎實驗的基礎上巧妙設計方案,將基礎實驗融入趣味實驗,從而達到教師預設的探究目的。
如學習二氧化碳的知識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小實驗:取一個二通管,在二通管的上部放一張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A,在下部從上到下放一張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B和一張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C,然后將二通管中間進氣口與一個二氧化碳發生裝置連接,保持二通管上部和下部固定。通入氣體后,不一會兒,石蕊試紙A、石蕊試紙B都不變色,石蕊試紙C變紅。這實驗說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二氧化碳遇水反應后生成碳酸,而二氧化碳本身不能使石蕊變色。這個實驗通過裝置設計,只要簡單的實驗就可以使課本中需要繁雜的實驗才能驗證的知識得到驗證,節約了課堂時間,讓學生簡單直觀地獲得實驗現象。
學生對課本知識知之甚少,學習過程中總感覺只有看的份,沒有參與的權利,這樣無法激起學習的興趣。通過教師對基礎實驗的改進、設計、整合可以達到培養能力的效果。由此可見,基礎實驗是需要精心設計的,教師的引導也是很關鍵的。
二、創設情境,不要放棄任何一個激發學生探究激情的機會
課堂是學生的主場,不是老師??岬奈枧_。老師有意創設需要的情境,讓學生的思緒在課堂碰撞,在辨析和評價的基礎上,讓實驗課氣氛更融洽、讓學生合作學習更有激情。驗證實驗的過程中不僅不要怕學生出現錯誤,而且要讓學生“和失敗做朋友”,學生只有接受失敗的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才會設法找出失敗原因,吸取經驗教訓,從而在挫折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時,教師先讓學生例舉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再讓學生探討這些方法是否可作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在探討中學生會發生爭執,有了爭執,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原理需要什么要求,這樣實驗的效果自然就被放大了數倍。在此實驗中就可以發給一部分學生碳酸鈣粉末,一些組發給塊狀碳酸鈣,當學生見到產生氣體的速度不一樣時,學生的關注點自然而然就轉移到反應物的接觸面積不同會影響反應速度,頭腦就會快速思維,不用教師去追問,學生就開始討論甚至問教師了,他們怎么舍得放棄這個表現的機會呢。在實驗中一部分同學發給濃鹽酸,一部分同學發給稀鹽酸,一部分同學發給稀硫酸,當學生看到出現不同的現象,激發學習興趣的機會又來了。在這樣的實驗中許多老師講得喉嚨沙啞,這都沒有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扼殺了學生探究的激情。實驗過程中,不少學生開始對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存在疑問,調皮的學生用排水法也收集到了氣體,這讓用排空氣法收集的同學不自信了,怎么可能呢。其實,這時老師可以賣賣小關子,讓學生到網絡上自己查找答案。
實驗是化學的生命,初中化學的基礎實驗更是化學發展的基礎,老師要不斷探索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方法,探索基礎實驗的改進方案,讓學生在基本的實驗操作中獲得更多,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中思考,在老師的引導下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 戴志群.中學化學實驗改進方向的思考[J]. 實驗教學與儀器,1994(2):11-12
[2] 孫旭,黃新階.中學化學實驗設計與改進的研究[J].化學教育,2007(12)
[3] 鮑銳.中學化學實驗改進及設計理念的思考初探[J].數理化學習,2012
[4] 周小英.農村初中化學探究式實驗教學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