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
(長江大學 藝術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摘 要: 在對傳統街區當代影像實錄的研究過程中,涉及多學科交叉與融合,同時有技術手段的參與應用,影像實錄和研究的過程并沒有既定的方法可循,從一定意義上帶有某種實驗特性,這就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研究機制,完善拍攝和考察方案,整理成功的拍攝成果和研究經驗。對于項目拍攝和研究過程中出現的關鍵問題進行記錄、整體、研究、解決,為其他同類傳統歷史文化項目的研究提供有效經驗和幫助。
關鍵詞: 明清古城 傳統街區 影像 攝影 圖片編輯
“中國明清古城傳統街區的當代影像實錄與研究”是基于當前時代文化背景下,對中國明清古城傳統街區展開的影像記錄與保護工程項目。該項目以中國明清古城的代表之一——荊州古城的傳統街區為考察對象,展開了系統性的田野考察和攝影工作,通過具體的攝影拍攝技術和影像采集實踐,實時實地地通過紀實攝影方式和方法記錄和研究中國明清古城傳統街區在當前面前的發展與保護等各種現實問題。
對于項目工作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關系到中國明清古城傳統街區的當代影像實錄的考察方向和研究效果,有必要專門拿出來分析、研究,特擬此文在此一并探討如下:
一、影像記錄的拍攝時間節點選擇
中國明清古城傳統街區的當代影像實錄是一個結合現實問題,以物言物的主題性應用型研究,這正與攝影的客觀性、真實性完美契合。該項目研究的關鍵問題在于時間點的選擇,所以選題中以當代影像實錄的當代最關鍵,當代正好說明了攝影記錄的當前性、即時性。當前和即時,在這里特別指當下時間的記錄意義,對一個以歷史文化為對象的研究項目來說是一個選擇的難點所在。
明清古城的傳統街區歷史跨度非常大,即使不談古代,僅在近代、現代的背景下,情況也會變得非常復雜。我們再把時間跨度縮小,就拿近十年的時間范圍來看,傳統歷史街區的變化也是驚人的,很多傳統街區在這十年的時間中經歷了從存在到改變,再到消亡的過程。
此外,拍攝選擇的季節月份是需要特別考慮的。從紀實攝影的拍攝角度來看,攝影是視覺性表現藝術,通過影像記錄與敘述,氣候環境的變化都會直觀地表現出來。比如一年有十二個月,有春夏秋冬四季,有不同季節月份,有不同的冬夏冷暖,這些信息都會反映在影像中,反映在傳統街區中生活著的居民身上,影響他們的著裝、表情、動態、環境、氣氛等非常具體的問題,影響居民們的喜樂與悲苦。這些承載具體環境信息的視覺影像或多或少地關聯到傳統街區影像記錄內容。拍攝時間在季節月份的選擇上應有一定的跨度,整體范圍以一個年度為節點,這個范圍時間內都需要采集到一些具體內容。再抓住個別關鍵的時間節點,以點帶面地通過影像敘述表現傳統街區的文化背景和人居環境。
二、拍攝的前期工作與影像資料的收集
“中國明清古城傳統街區的當代影像實錄與研究”是以中國明清古城傳統街區為記錄與研究對象,這些傳統街區都有相當長的發展歷史與過程,與地方文化發展有重要的關聯性。這個研究項目的導入,首要問題就是對傳統街區所在明清古城的歷史文化有一定的考察與了解,再弄清楚傳統街區在古城中的位置與功能,對街區的緣起沿革、發展過程有清晰認識,能夠明確街區的發展過程對街道規劃與建筑格局的轉變,需要細致地了解到傳統街區里的富有代表性的具體建筑。
在項目工作前期需要在傳統街區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地方文獻與歷史檔案的收集與整體工作。具體可以聯系地方檔案管理部門及地方文化研究的學者,通過文字、錄音記錄關鍵信息,通過收集和翻拍重要的歷史照片,建立傳統街區的影像史,同時傳統影像可以和當代影像實錄中的紀實攝影影像相呼應,建立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多維度對比。這能夠打破傳統記錄與研究中文字為主體的單一性,也是該項目理論研究和拍攝實踐相結合的關鍵點。
三、建立紀實攝影的拍攝提綱與結構
在傳統街區影像實錄的項目研究中,攝影作為工具方式存在,充當歷史研究的重要責任。紀實攝影本身既以傳統新聞攝影觀念為主導,同時在拍攝和視覺表現中,又融會貫通了藝術語言與觀念。這種學科交叉的多元性表示紀實攝影方法與表現的多樣性,結合到拍攝研究中會產生側重點的不同和差異。因此,為了建立標準化的研究方法,避免影像表達過于寬泛,必須建立一個拍攝與研究體系。不僅要樹立一個新的概念和方法,還要建立一個基本的拍攝體系和方法結構。
傳統街區影像實錄的拍攝提綱與結構是一份攝影拍攝指南,不僅能在此項目中作為框架存在,還能為其他類似項目提供參考和規范。拍攝提綱需要提出拍攝的整體結構,提出具體的拍攝內容和要求,甚至數量。也可以列出具體的拍攝清單,提出拍攝的范圍,涵蓋傳統街區的整體場景、街道格局、建筑樣式、人居環境、家居陳設、生活場景、視覺肌理等。
作為“活的古城、活的街區”還需要對傳統街區中的人做詳細細致的拍攝提綱,也可以有針對性地以某個有代表性的傳統街區院落為樣本,對其中生活的家庭和個人進行攝影記錄,記錄可以以人像為主體或環境、人像兩者兼顧。此外,不管攝影還是研究都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拍攝過程中會產生偶然的巧合和突發的靈感,因此這份清單并不是必須照搬的規定和要求,也并非是不可變通的,而是為后面的拍攝提供參考和輔助,有助于拍攝者避免遺忘重要項目的明細表,引發拍攝者對題材產生新的思考。
四、攝影中與拍攝對象的接觸與交流
作為“中國明清古城傳統街區的當代影像實錄與研究”項目中最具挑戰性的難點是傳統街區中居民及人居生活的攝影記錄。與居民人像的拍攝相比較,傳統街區中的街區建筑等景觀記錄相對更容易一些,這些靜止的物體場景從紀實攝影的技術性來看,場景對象在拍攝中更加直接和方便。但是歷史人文的項目不可能只研究景觀生態,而不考慮人居生態,人和人居的拍攝是“中國明清古城傳統街區的當代影像實錄與研究”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在拍攝實踐過程中,我們摸索出一套與傳統街區中的居民交流溝通的方法。首先,要積極與當地居民接觸,當地居民長期生活在街區建筑環境中,是傳統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這些建筑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問題,作為田野影像考察,是繞不過與當地居民的深入接觸的。其次,注重與當地居民的有效溝通,當今社會中人們對被拍攝比較敏感,顧慮拍攝的肖像權問題及拍攝后不確定的照片用途。應當了解當地居民對被拍攝的普遍心理反應,有針對性地解釋和回饋信息,比如將照片洗印送給被拍攝者。再者,可以尋找了解傳統街區的居民或學者為向導,不僅可以比較更快地全面了解傳統街區的背景和文化,而且可以更快更直接地進入傳統街區的拍攝環境,更容易獲得居民的理解和支持。關于肖像權使用的協議,要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在大部分情況下,居民應允拍攝后即默認同意肖像權的非商業用途。如果提出簽署肖像權使用協議,就會使被拍攝者產生各種猜測,使拍攝目的復雜化,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最后,準備好拍攝文書和證明,比如單位開具的介紹信,攝影家協會的會員證、記者證等,可以在和當地居民深入溝通時出具使用,以證明拍攝者的工作身份,獲取被拍攝者更深度的信任。另外,在部分拆遷或產權有糾紛的民居中拍攝時,能避免當地居民產生誤解導致沖突。同時,這些證明文書可以在通過政府檔案、文化部門查閱資料信息時提供一些方便。
五、拍攝方式與影像語言的適用
紀實攝影是基于器材、材料和技術的應用型媒介,影像拍攝過程中,選擇什么樣的拍攝工具、材料,進而選擇什么樣的表現方法直接關系傳統街區當代影像實錄的實質。在拍攝工具和材料的選擇方面,我們考慮的是以下幾點:首先是拍攝器材的畫幅選擇,傳統街區當代影像實錄以紀實攝影為出發點,需要考慮到攝影記錄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具有一旦失去就永不再有的影像特點,因此在畫幅的選擇上是越大越好,大畫幅能夠給圖像的后期應用以最大的應用空間,適應更多的應用需求。但同時大畫幅的攝影器材,體積和重量都較大,同時還需要攜帶大型三腳架,作為傳統街區的紀實攝影,拍攝對象多為狹窄的民居環境和復雜多變的居民生活,如果采用擺拍的創作方式,那么不符合該項目紀實攝影的客觀性、記錄性特點,因此大畫幅相機的使用和操作并不完全適用此種環境。
采用中小型的數碼照相機更具備操作性強、拍攝客觀隱蔽等特點,同時隨著數碼照相機硬件和技術的不斷提升,高畫質、易操作的影像獲取,更為圖像后期靈活方便地應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時數碼相機拍攝的成本極低,保證在紀實攝影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機會多拍,多記錄現場的各種情況,確保圖像記錄時現場信息的完整性。
在影像色彩選擇方面,既要考慮到紀實攝影的記錄性特點,又要考慮到攝影的藝術表達特征,采用黑白、彩色攝影兼顧的拍攝和后期思路,根據紀實攝影的攝影創作規范,不對圖像內容本身做任何的篡改,僅對圖像的黑白層次、色彩效果等做適當調整和潤色,在合理范圍內增強圖像的藝術感染力。
六、拍攝中的文字信息同步采集
作為紀實攝影的影像承載著記錄被拍攝對象的視覺信息,但是影像的視覺信息從內容上看是比較有限的,被拍攝對象的背景信息很難依靠視覺來表達,這個時候文字在紀實攝影中的互補作用就顯現出來了。紀實攝影需要文字來完善信息,除了影像中的拍攝時間、拍攝地點外,更需要了解人物姓名、身份等具體信息,在此項目中就涉及人物對象的家族歷史、家庭成員、居住時間、個人情感等因素,這些信息都會影響傳統街區內豐富人居生態的記錄與研究。
影像的文字記載要全面詳實,需要從拍攝考察的現場采集第一手的文字信息,這個過程需要和紀實攝影的拍攝同步完成。如果第一現場不能同步完成,很多關鍵信息就會隨時間發展而變化,有時再難采訪到當事人,或者導致圖文不能夠同步統一的情況。現場文字信息采集方式應該多樣化,隨著技術和方法的不斷改進和變化,應該多采用錄音設備、攝影設備對被拍攝者進行采訪錄音和對被拍攝者個人文本信息進行拍攝采集。在考察和拍攝結束后的第一時間內應該整理出文字信息,并將文字信息與影像信息一一對應起來。
七、圖片編輯方式與影像檔案建立
現代技術提供了方便,同時會帶來不便之處,比如數碼相機的采用,為紀實攝影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拍攝過程,但是易于拍攝的同時也會帶來拍攝數量巨大的超級圖片庫。對于中國明清古城傳統街區的當代影像實錄這個項目,必然會產生一個巨大的影像圖片庫。因此,建立一套合理的圖片編輯流程,并最終整理出一套研究的影像檔案就顯得尤為重要。
圖片編輯的流程必須伴隨整個研究和拍攝過程,前期需要擬定拍攝提綱,不能在現場進行盲目的或者無意義的拍攝,否則既會耽誤不少寶貴的現場拍攝時間,又會造成更多的廢片耽誤后期圖片編輯的時間。在每次拍攝之后,都需要對影像單獨建檔,進行初步的圖片編輯和整理,將圖像與文字等信息建立初步的關聯,這樣不僅能有效選出合適的影像,還能為之后的拍攝提供更好的拍攝和編輯經驗。最后,在整體拍攝結束之后,進行系統的圖片編輯和整理工作,選擇影像信息承載大、攝影藝術語言表達理想的關鍵性影像。根據項目的研究提綱,整體影像的敘事流程,搭配適合的文字信息輔助。
作為數碼影像數據,還需要在項目各個階段都做好資料的備份工作,以免因為硬件損壞或者誤操作造成無法挽回的情況。此外,數碼圖像在進行圖片編輯的時候,應該進行影像的紙質化圖片制作,通過紙質影像照片進行編輯,將更有助于我們全面地認識影像作品,并能夠充分考慮到影像的后期輸出及應用效果。
八、結語
“中國明清古城傳統街區的當代影像實錄與研究”是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項目研究,嘗試使用紀實攝影的方式、使用當代攝影的記錄語言、使用先進的攝影技術及硬件,對以中國明清古城傳統街區為代表的傳統歷史文化和人居生態現實進行記錄和研究。
在對傳統街區當代影像實錄的研究過程中,涉及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同時有技術手段的參與應用,影像實錄和研究的過程并沒有既定的方法可循,從一定意義上帶有某種實驗特性,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套有效的研究機制,完善拍攝和考察方案,整理成功的拍攝成果和研究經驗。對于在項目拍攝和研究過程中出現的關鍵問題進行記錄、整體、研究、解決,為其他同類的傳統歷史文化項目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經驗和幫助。
這是作為“中國明清古城傳統街區的當代影像實錄與研究”所進行的傳統歷史文化影像切片,也是其承載的影像文化研究的樣本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劉剛.紀實攝影的本質內涵、本土特色和未來發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368-372.
[2]柯杉.紀實攝影人文關懷的實用價值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5(1):314-317.
[3]李公明.莊學本田野考察工作對20世紀中國邊地民族研究的影響和意義初探[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9):94-100.
[4]阮儀三.我國歷史街區保護與規劃的若干問題研究[J].城市規劃,2001(10):25-32.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藝術學項目“中國明清古城傳統街區的當代影像實錄與研究——以荊州古城為例”(項目編號:15YJC76004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