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所起到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經常聽到班主任說的話就是“學生越來越差了”“學生越來越難管理了”。這也必然讓我們的班主任管理從最初嚴格的制度化管理慢慢向著學生心理管理方面靠攏,心理學在日常班級管理中的地位也就越來越重要。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不難發現,交流的技巧很重要。那么在日常的管理中我們應當如何利用好交流的技巧呢?
一、交流要建立必要的信任
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必須要建立相對和諧、相互信任的關系。很多班主任在管理中的交流是“審問”和“擠牙膏”式的。首先應建立好良好的師生關系,重點要放在日常,在日常的管理中班主任不要忽視表揚的作用,多發現學生的優點,多采納學生的意見,多正面肯定學生,從而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教師的關懷,發揮正向刺激的作用。在常規的管理中,我們不難發現,如果班主任常常批評和懲罰學生,班主任其實是處于被動地位,而表揚和肯定較多的班主任往往更多的是處于主動地位。因為表揚和肯定需要班主任自己去觀察、了解、發現,越是頻繁的接觸,教師越容易發現學生的長處。
二、正確的傾聽比指責效果更好
在常規管理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必不可少地會發生一些摩擦,很多班主任最怕這一類的小事發生,因為有時候處理不好反而問題會越來越嚴重。遇到這類事情時,班主任要學會傾聽,通過傾聽來了解學生的內心,找到事情的起因。有班主任認為傾聽就是聽聽學生講述,然后簡單地加以判斷,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不然會有什么結果,往往這樣的傾聽,很難深入。在傾聽過程中要彼此尊重,也就意味著班主任對學生所傾訴的事情要真誠、要能夠接納,當然班主任可能也會遇到一些認為道德上不能接受的事情,班主任千萬不要草率地下結論、貼標簽,進行判斷,而是要相信他做這些事情一定有他的理由,這樣就可以把事情拋開,從而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懲罰不是目的,解決問題才是最終目標。
三、適當地引導和肯定比直接下結果效果好
班主任在與學生交流中發現,當教師和學生在一起商量的時候,很少有學生對教師的觀點提出質疑,大部分的時間會成為教師自己的發言,商量最終變成了發布命令。作為班主任應更多地不是發布命令,而是要適當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只有學生自己想出來的或者自己做出來的事情才是他自己的。所以在日常的管理中我們要減少指導性的意見,而多一些建議,由此引發學生思考而非等待答案,并且適時加以肯定、鼓勵,這樣班級的氛圍就會向著良性發展。
四、良好的師生關系,批評的是事情而非人
班主任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就是批評,在常規管理中有的班主任是一批到底,靠批評來進行管理。最后我們不難發現,在嚴厲的批評下,班級的外在秩序井然,但是內部矛盾重重,造成師生之間關系緊張。班主任應當如何進行有效的批評呢?班主任和學生要建立一種思維意識:對任何學生,批評的只是學生的違紀行為,而非學生本人,在批評中不要摻雜人為因素,更不能泛化到認為學生什么都不好,什么都有問題。這樣學生能夠正確接受,并且能夠找到需要改正的地方,師生之間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矛盾。
五、學會發現學生的優點,不要吝嗇表揚
班主任的另一大法寶是表揚,一提到表揚大部分班主任腦子里會反映出班長、學習委員等等,估計很少有人會反映出班級里的后進生,這些所謂的后進生真的一無是處還是我們沒有用心去發現呢?其實這就是對學生印象泛化的結果,所有的好事情肯定往印象好的學生身上想,所有的壞事都往后進生身上想。而班級中真正需要我們去表揚和肯定的恰恰正是這些所謂的后進生。班主任的基本功首先就是要能夠發掘學生身上的優點和發現學生的進步,一旦發現,及時地表揚、肯定,幫助學生培養積極樂觀的態度,促進學生自我發現與潛能開發,達到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
班主任管理頭緒很繁瑣,正確地交流可以讓班主任工作變得輕松,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也讓學生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任何事情,從而促進班級的管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無錫技師學院(立信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