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梓英
(廣州市花都區智能學校,廣東 廣州 510000)
摘 要: 發展融合教育是殘疾人實現全面發展的需要,是促進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推進融合教育,讓不管是學習障礙還是殘疾的孩子都能快樂學習。
關鍵詞: 融合教育 個別教育 《地球上的星星》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印度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八歲男孩和寄宿學校美術老師的故事,主人公伊桑學習成績差,每次考試考零分,他因學習成績差而多次受到罰站、罰跪的懲罰,校長責令其退學,同樣得不到父母的理解,父親除了打耳光、謾罵外沒有其他的方法。在新的寄宿學校與父母的分離讓他更加悶悶不樂,所幸伊桑遇到了美術老師尼克,他走進伊桑的生活,與他的父母溝通,弄清了伊桑學習差的原因。伊桑存在嚴重的閱讀障礙,同時發現伊桑身上的閃光點,他有著強烈的色彩感和豐富的想象力。美術老師告訴伊桑:愛迪生、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小時候同樣有閱讀障礙,以此培養伊桑的自信心,利用伊桑對色彩和繪畫的優勢,以在沙子上畫字母,用顏料、橡皮泥來畫、做字母,在電腦上玩游戲等增強伊桑對字母的敏感性。伊桑各門功課成績均得到提高,性格也變得開朗,并在全校繪畫比賽中獲得第一名,伊桑臉上又露出燦爛的笑容。
伊桑存在讀寫障礙,是一位有著特殊需要的孩子,不同的教育者對他產生了非常不同的教育影響。每個學校總有個“伊桑”,學習成績差,對學習存在障礙,是讓他轉學到特殊教育學校還是繼續“隨班混讀”,如何讓“伊桑”這類有學習障礙或者殘疾的孩子融入普通學校,接受盡可能好的教育,必須推行融合教育。
一、融合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續地發展
國務院常務會議于2017年1月11日通過《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草案)》,提出“推廣融合教育,保障殘疾人進入普通幼兒園、學校接受教育”。大力發展融合教育是殘障人士實現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是促進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指在平等和不受歧視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將殘疾兒童安排在所在社區的普通學校就讀,并提供最適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幫助,使不同學習風格、不同能力和背景的殘疾兒童得到盡可能好的公共教育[1]。融合教育還可以涉及學習困難、多動癥甚至天才兒童的學習和生活。融合教育堅持的基本原則是:所有孩子都能夠學習。讓所有孩子都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機會,是促進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讓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在參與普通班級現場活動中產生良性的互動,在活動過程中共同進步。重點強調的不是改變孩子,而是開展一種關懷、接納、付諸行動的教育。強調多元價值,建立一種教育能普及所有的學生,從而更好地適應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讓每個孩子不管是學習障礙或者殘疾的都能快樂學習,不因為學生成績差、自身殘疾而遭受排斥,不像前期的伊桑一樣受到懲罰,不得以轉學。讓特殊需要孩子和普通孩子“融合”起來、一起上課,而不是被“隔離”出去,是全球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
二、如何推動融合教育
1.創造融合教育的環境條件。
融合教育更傾向于“兒童中心論”,即以兒童為中心,要求學校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差異及特點,設法滿足兒童的各種需要,即學校適應學生。
首先要消除認知偏見,強調多元價值,創造開放多元的學校環境,為融合教育創造條件,如配備師資、資源教室、無障礙環境等。把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安置在普通教育環境中,讓學生平等、充分地參與所有學校活動,對學生的考核更多地從生活自理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社會適應的能力、自律的能力等方面進行。例如當一個視力障礙學童進入普通班級,在教室環境、教材課程和教學方法方面需要改變,首先向他們介紹學校的布局、教室的布置,讓他們盡快熟悉和適應學校教室環境,他們的書桌靠近黑板,教室的光線適當,清除容易磕碰的障礙物;普通教師和資源室教師協同合作,為視障學生準備盲文教材、課文錄音、作業錄音和測試錄音,為弱視兒童提供放大的印刷物或者輔助器械,在課堂中多使用實物或可觸摸的模型便于他們理解。在教學中多使用口頭語言,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學習和完成測驗,可以采用口頭或錄音測驗。同時為視力障礙兒童增設日常生活技能、動作訓練、方位訓練等技能教學。
其次加強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建設,在各級教育中將特教、普教并軌督導,通過普教深化改革接受特教理念,高等教育師資培養課程設置和科研與一線發展需要相結合。讓普校中的教師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專業知識,送教上門、資源教師等從根本上提高融合教育質量。
2.以學生為本,教育教學個別化。
將融合教育融入學校教育管理目標中,老師和學生尊重特殊學生,讓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比較正常、比較愉快,跟人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不斷地提高或者逐步提高。
實施個別化教育是提高融合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在課堂安置、課程開發管理、教育評估、康復訓練指導方面體現個別化和個性化。根據學生的障礙類型制訂個別化的教育計劃,實施個別化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力發展到最大值。個別化教育計劃(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lan,簡稱IEP)又譯為“個別化教育方案”,是由學校與家長共同制訂的針對學生個別需要的一份書面教育協定,它應記載學生的評定結果,該年度需提供的教育安置,相關服務及教學目標等[2]。個別化教育計劃制訂時需要聽取學生的意見,必須經家長或監護人同意后方能實施。個別教育計劃內容包括學生目前的成果表現、課堂測試、作業表現、父母老師和相關服務的個別測試評估結果;學年學習目標可以分為多個短期目標,包括學習、社會、行為等,目標必須是課測量;特殊教育和相關服務,包括需要的輔助器材教具和服務,學校及有關專業任務為他們訓練及發展對普通教育所做的修改和變動;普通學生的活動,如不參加可以在計劃中加以解釋;區域性的測試,如不適宜參加測試加以解釋或何種測試可以代替;日期和時間,必須陳述訓練開始到結束日期,訓練的頻率和地點。特殊需要兒童與正常兒童共同學習,為他們制訂個別教育計劃,實行個別化教育支持,讓他們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學。目前“走班制”或“一生一表”的教育模式即融合教育的不同嘗試形式。
影片中尼克老師針對伊桑的閱讀障礙,利用伊桑優勢能力,通過在沙子上畫字母、用顏料、橡皮泥來畫、做字母、在電腦上玩游戲等活動增強伊桑對字母的敏感性,彌補和發展伊桑閱讀方面的弱勢,讓小男孩伊桑在讀、寫方面有了進步,同時發掘他在美術方面的才能,體驗到從未有過的成功的快樂,童真燦爛的笑容又回到伊桑的臉上。
3.堅持“醫教結合”和“康教結合”。
對安置在普通學校中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能力和需求進行綜合的、全程的評估,并在此基礎上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根據特殊學生的需求,學校建立資源教室,開設康復課程和服務項目,同時可以接受特殊醫療團隊服務。通過融合教育和康復訓練個別化支持,無論學生個人能力如何,都讓他融入學校,讓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能力最大化提升。
4.加強社區、家庭和學校的結合,營造融合教育的良好氛圍。
據報道某個班級內大部分學生家長聯名致信學校,為避免影響自己孩子的學習,要求學校拒收一名自閉癥學生。這是家校合作不成功的典型例子,深刻說明特殊需要學生在普通教育中接受教育、推廣融合教育,需要所在社會、學校、家庭的鼎力支持。加強政府、社區、家庭和學校的結合,社會的尊重和接納才能營造融合教育的良好氛圍。要走出校門、走進社區、走進社會,充分發揮融合教育資源優勢,一方面為更多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兒童家庭服務,為社會服務。另一方面融合教育給每一名學生帶來的良好精神風貌和更深層次的變化樹立了學校融合教育良好的社會形象。促進多元參與,吸引包括教育界、社會名流、國內外知名企業、國際組織,以及國內外各大媒體對學校融合教育的關注與支持,助力融合教育的發展。創造和諧、生機勃勃的教育生態環境,推動融合教育的發展。
融合教育是一種關懷、接納,它適用于所有兒童,如學業困難的兒童、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兒童都可以采用特殊教育方法和手段得到改善和提高。讓普校和特殊教育學校互動實現資源的共享,讓融合教育觀念對全校師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不僅使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融入普通教育,而且讓教職員工的觀念和教育態度發生變化,普通教師從融合教育中受益。推行融合教育,讓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界限消融,當普通教育真正告別應試教育,關注學生不同發展需求的時候;當特殊教育真正告別“特殊”,與身邊世界融為一體的時候;當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真正融為一體,教育就成為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說:“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銀,只要你的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自閉癥的孩子被稱為星星的孩子,每個特殊的孩子都像特別的星星,讓我們用心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通過教育、康復,讓每顆小星都能融合在學校、家庭、社會廣袤的天空中,讓其放出璀璨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厲才茂.關于融合教育的闡釋與思考[J].殘疾人研究,2013(03).
[2]劉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