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超
近年來,各地技工院校積極落實中央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戰略部署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技能扶貧千校行動計劃,從對口幫扶地區招收貧困家庭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實施全日制技工教育。與此同時,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在對貧困家庭學生學習技能的支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助學政策。
一、貧困學生就讀技工院校助學政策現狀
從國家政策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提出: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費,提高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
從地方政策看,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扶貧開發辦公室《轉發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關于開展技能脫貧千校行動計劃的通知》中明確:推動每個有就讀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應、往屆貧困學生免費接受技工教育;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在原有免學費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免貧困學生的學雜費;在享受國家助學金的基礎上,進一步給予生活費補助。
無論國家還是地方,都高度重視對貧困學生就讀技工院校的助學政策,這些助學政策有力地推動了技能扶貧千校行動計劃的開展,有效地幫助了貧困學生專心學習、掌握技能,最終實現“培養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但這些政策也存在不足之處,一是政策的基本原則不夠明確,政策導向性不足;二是政策體系不夠完善,內容較為分散,層次不夠分明;三是政策實施的精準程度和實施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明確對貧困學生就讀技工院校助學的基本原則
1.精準助學
對貧困學生的助學政策支持,應遵循“精準助學”的原則。助學政策實施的對象是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要進一步提高助學的精準程度,還應注重分析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特點,以及考慮不同地區情況的差別,有針對性地制定精準助學政策,提高政策實施效果。
2.適度合理
對貧困學生的助學政策支持,應遵循“適度合理”的原則。助學政策既要能夠支持學生完成學習,同時也不宜大包大攬,避免貧困學生形成“等、靠、要”的心態。在對貧困學生實施免學費及助學補貼等普惠政策的同時,還應進一步完善面向貧困生就讀技工院校的助學貸款、勤工儉學、獎學金政策,著重培養學生通過勞動獲得報酬以及回報社會的意識,激勵學生發憤圖強、努力學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3.分類分級
對貧困學生的助學政策支持,應遵循“分類分級”的原則。分類是將助學措施分為學雜費減免、助學補貼、助學貸款、學習獎勵以及勤工儉學等五個類別,根據不同類別分別制定政策。分級則是將助學政策分為中央、省市、學校三個不同層級,不同層級的政策各有側重,避免重復交叉,形成層級分明、相互配合的政策體系。
4.共同分擔
對貧困學生的助學政策支持,應遵循“共同分擔”的原則。貧困學生就讀技工院校期間的費用由政府、社會、家庭三方共同分擔,政府負擔學費免除、國家助學金及基本助學補貼方面的費用,鼓勵社會愛心企業或個人設立獎學金及助學基金,學校減免貧困學生雜費,設立臨時困難補助及勤工儉學崗位,貧困學生家庭承擔部分學習、生活費用。
三、完善貧困學生就讀技工院校助學政策的建議
1.實施更加精準的助學政策
在實踐中,同為建檔立卡的受助貧困學生,家庭情況及經濟條件也存在較大的差別,困難程度也可能不一樣。建議在助學補貼方面,對貧困學生家庭情況實施更加精準的識別,根據貧困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人口數量、人均收入、困難程度等條件區分補貼標準等級,實行差別化的助學政策,加大對特別困難家庭學生的資助力度,提高助學政策實施的精準程度。
另外,考慮到受幫扶地區往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學生來往家鄉及學校的交通費可能是不小的負擔這個情況,因此,建議根據受幫扶地區與學校之間的距離以及每學年假期往返的次數,對來自于不同地區的貧困學生給予適當的交通補貼。
2.進一步完善助學政策體系
(1)區分層級健全助學政策體系。國家層面上,主要是確定貧困學生助學政策的基本原則、指導意見,制定免學費政策、國家助學金、助學貸款政策;省市層面上,主要制定貧困學生就讀技工院校生活補貼、交通補貼等助學補貼政策;學校層面上,主要制定雜費減免、臨時困難補助、校內勤工儉學政策,制定企業或個人獎學金、助學基金管理辦法。
(2)區分類別完善助學政策體系。第一類是學雜費減免,國家及各地已明確貧困學生就讀技工院校免學費政策,免學費已成為支持貧困學生學習的一項重要措施,除學費外,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其他雜費還有教材費、實訓服裝費、水電費、保險費等,這些雜費建議按照前述的基本原則合理適度減免。第二類是助學補貼,如助學金、生活費、住宿費、交通費等,技工院校國家助學金制度已于2012年秋季起實施,覆蓋范圍也逐步擴大,并且各地也陸續出臺了給予貧困學生就讀技工院校生活費、住宿費、交通費補貼的政策,明確了補貼標準。第三類是助學貸款,作為一項基本助學政策,面向貧困學生入讀技工院校的助學貸款政策目前仍暫付闕如,事實上貧困學生入讀技工學校,完成全日制技能教育,往往需要3~5年的時間,僅僅靠政府助學或個人負擔,無疑都會帶來較大的壓力,也不利于技能脫貧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建議參照現行高等學校在校學生助學貸款的做法,增加面向全日制技工院校貧困學生的助學貸款政策,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助學貸款解決部分學習、生活費用的不足,就業后以個人收入逐步償還;第四類是學習獎勵,面向貧困學生設立獎學金制度。第五類是勤工儉學,要重點解決校內勤工儉學時間受限、報酬偏低的問題,同時鼓勵社會愛心企業增加校外勤工儉學崗位。
3.由直接補貼變為間接補貼
(1)“幫窮幫困不幫懶”。提供勤工儉學崗位向學有余力的貧困學生開放,變部分直接補貼為間接補助,除了免除學雜費以及保障基本的生活費補貼外,其余的補助,由統一發放補貼的方式改為根據學生付出的勞動給予相應補貼的方式。此舉既可以使貧困學生通過勞動獲得補貼,更可以幫助他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勞動觀。
(2)“獎勤獎先不獎后”。面向貧困學生設立獎學金制度,對品學兼優、奮發上進、成績優異的優秀貧困學生進行獎勵,激勵貧困學生認真學習、努力成才,扎實掌握一技之長以實現最終脫貧的目的。
4.促進多元化社會助學
鼓勵社會各界以多種形式參與對貧困學生的助學,對熱心參與貧困生助學的單位或個人予以表彰。其一,鼓勵企業或個人設立獎學金或助學基金,明確資助對象和條件,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學生的助學力度。其二,鼓勵企業提供校外兼職工作崗位,貧困學生利用學余時間到這些崗位上工作,企業按照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給予合理的報酬。其三,鼓勵校企共同設立冠名班,以“招生即招工”的方式招收貧困學生,按照新型學徒制的形式培養技能型人才,學生入學后,既是在校學生,同時也是企業的準員工,企業按照準員工的身份發放一定的工資,支持學生完成學習,畢業后即在設立冠名班的企業就業。
(作者單位:深圳第二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