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
摘 要: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在給高校學生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在2015年的政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了“互聯網+”的計劃。為此,高校學生工作的管理者與服務者,應該以學生實際需求與身心發展特點作為出發點,充分利用“互聯網+”帶來的機遇,探索與創新學生工作的新方式和新途徑,從而推動高校學生工作不斷向前發展,進一步能夠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學生工作;新轉變
“互聯網+”自從提出以來,逐漸成為互聯網行業最為熱門的名詞。對于高校學生工作來說,“互聯網+”不僅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訊與快捷、方便的交流手段,而且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對于此,高校的領導和管理人員應該重視和關注“互聯網+”優勢與特點,改變原有的學生工作模式,創新出適合“互聯網+”時代的新模式。
一、“互聯網+”時代影響下高校學生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網絡信息傳播迅速,增大了對學生的管理難度
由于網絡信息的傳播非常迅速,學生更愿意從網站上了解一些知識,造成大學生們已經不再愿意接受傳統的教師說教式的教育。由于學生們不愿意與教師交流,造成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波動很難及時進行了解,加大了教師管理學生的難度和準確性。
(二)網絡信息內容復雜,增加了對學生思想的影響
網絡現在既是一個信息的寶庫,也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由于網絡傳播的開放性,促使大量未經過審查的網絡信息進入網絡市場中。一些大學生經常在網絡中迷失方向,如果大學生不自覺的掉入到垃圾信息的處理廠中,就會受垃圾信息的影響,無法集中時間學習知識,就會變的精神思想不集中,嚴重影響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網絡信息的膨脹性,助長了社會不良之風
隨著現在網絡信息膨脹,許多高校學生形成超前消費觀,主要表現為講闊氣、講時髦、穿名牌衣服、沉迷于網絡游戲,助長了社會的不良之風。具體來說就是在信息量豐富的網絡虛擬空間里,信息快速更新與消逝,大學生從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快節奏,一種即時行樂的傾向正在取代艱苦奮斗的優良精神,從而助長了大學生消費心理的膨脹,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互聯網+”時代影響下高校學生工作面臨新機遇
據一些關于互聯網使用群體的調查報告顯示,青年人大學生是數多網民中數量最多的群體。在“互聯網+”時代的影響下,給學校學生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
(一)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優勢,開展高校學生工作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教學中傳統的以教師為課堂中心的教學方式正在被平等的、開放交流的互動模式所代替。高校的學生工作應該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并在接納融入互聯網的基礎上,運用互聯網作為學生工作的重要渠道,從互聯網上收集一些學生所關心的熱點問題,來提高高校學生工作的效率。
(二)教師可以貫徹互聯網思維,開展高校學生工作
“互聯網+”實質上是指“互聯網+傳統行業”,但是兩者相加并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只有通過貫徹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平臺與學校學生工作相結合,才能推動學校管理體系,深化高校綜合改革、構建新型校院關系的技術創新,踐行群眾路線、改進服務作風的實踐創新。學生工作是高校治理中的重要領域和主要環節,當前高校學生工作者應該意識到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環境變化、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網絡文化需求。所以,“互聯網+學生工作”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形式。
(三)教師可以結合互聯網模式,開展高校學生工作
在新形勢下,提升高校學生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可以充分借鑒互聯網模式,將傳統的工作模式與其結合,按照建好網、管好網、用好網的總要求,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學生教育、管理、服務深度融合,利用互聯網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消除學生與學校交流障礙,探索“互聯網+學生工作”新模式。
三、“互聯網+”時代影響下對高校學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學生工作理念要及時更新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設計學生參與學校治理和學校管理的機制。還應該適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工作生存的新形勢,盡可能實現用網絡化傳達知識。利用互聯網工具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育人作用。所以,高校學生工作的理念要及時更新,以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
(二)學生工作方式要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上,要采取新的學生工作形式,增強互動性,同時更加重視開展利用互聯網進行思想引導,搶占網上意識形態話語權,打贏網絡信息安全保衛戰。教師可以多利用網絡工具和手段,在管理服務方式上通過加強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強化數據分析,實現管理更加精準化、服務更加精細化。
(三)學生工作要求要升級
教師要提高效率,充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完善學生工作的管理和服務系統,增強學校各工作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實現學生事務簡單化辦理,要在質量上精益求精,及時聽取學生意見,做到隨時改進學生工作方法。
四、“互聯網”時代影響下高校學生工作轉變的新途徑
(一)利用“互聯網+”轉變教育意識
現今,許多師生對于網絡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已經逐漸接受,傳統的以教師為課堂主體、以書本作為最主要的教材的模式已經不再適應?,F在高校學生工作者應該改變自己的傳統的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基礎思想,正確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主動學習與探索互聯網知識;教師還要學會運用網絡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如果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交流障礙,學生工作就很難實施;學生工作者要從學生的需求與角度出發,有效利用“互聯網+”,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幫助學生抵制互聯網中的色情、消極、暴力等負面信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利用“互聯網+”開展學生日常管理工作
現在,高校的學生工作不僅包括學習方面,還包括心理健康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及情感方面問題等等。學生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聯網+”,通過微信、QQ、手機APP等一些先進的交流工具進行學生工作。通過這些交流工具,方便教師與學生進行及時的交流溝通,了解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發展方向,有利于教師與學生探討共同的話題,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還可以利用工具,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討論。
(三)利用“互聯網+”豐富學生工作內容
學生工作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的開放性,主動到虛擬網絡尋訪大學生,深入虛擬社會聽取大學生心聲,了解到學生喜愛的教育形式。此外,教師還可以收集有關教學教育的視頻資源,比如社會中一些熱點話題、輿論、突發事件的視頻等,設立臨時的討論,結合學生的觀點,利用這些資源對學生工作進行輔助,這樣既可以增強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還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并且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與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貼近學生。此外,教師還應該將社會中一些熱點話題、輿論、突發事件等,設立臨時的討論,切合學生的觀點。
(四)利用“互聯網+”健全學生心理健康
高校學生工作的重點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并且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及健全的人格。所以,在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高??梢岳谩盎ヂ摼W+”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機制,比如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心理咨詢與輔導等內容。通過心理測試,如若發現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就可以在線提供心理咨詢,而心理咨詢師也能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這樣就可以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幫助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五、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既給高校學生工作帶來新問題新挑戰,同時也為學校學生工作的轉變提供了好的方向。高校學生工作人員應該順應“互聯網+”時代的潮流,積極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認真學習并熟練掌握網絡信息技術,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宗旨,探索出新的學生工作的方式,科學地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解決學生學習、生活與思想上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嬌.“互聯網+”時代的高校學生工作新途徑[J].亞太教育,2016,18:240.
[2]王潔松.“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工作的新轉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1:78-80.
[3]左浪.“互聯網+”時代的高校學生工作新途徑[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0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