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是對一個集多種身份的非遺傳承人做的口述史分析,全文以時間、生活事件為主線,敘述吳政國的兒時、上學、工作、學習喊天、擔任村干部、出任寨老、傳下寨老。通過口述生活史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喊天節”傳承人吳政國的生活事跡,來強調應當從人文關懷和非遺傳承的視角出發,對于承載著文化記憶和技藝的非遺傳承人,用口述史和生活史的角度展開調查與記錄,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另一視角。
關鍵詞: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生活史;田野調查
1 相關概念簡析
口述史“主要指經過口傳或為后人記錄成為史料的民間傳說、社會歌謠、歷史人物講話、錄音錄像以及訪問調查的原始資料”[1]。尤育號就認為“在民間文化口述史研究中,采取以生活空間為描述與解釋的坐標、以生活事件為描述與解釋的向度的研究策略,加強傳承人的生活史研究,不僅很有必要,而且有著相當大的有待拓展的學術空間[2]。王拓認為“基于傳承人口述史文本內容的延展性研究的缺失,對傳承人人生價值觀念、信仰、心靈以及情感對民藝創作的影響等深層次研究基本處于空白”[3],所以口述史研究對于填補空白很有必要。
生活史(life history)“是一種對某一社區或某一群體中的全部或部分個體的生活經歷進行詳細了解和分析的研究方法”。
所以本文通過傳承人的生活空間、生活事件、無事件境的記憶來講述生活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非遺保護的另一核心。“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調查符合非遺活態傳承的本質,傳承人只有在特定民俗語境下,才能還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文化內涵”[4]。
2 少時
吳政國[5]1942年農歷8月20日出生,是吳老獨和吳培軟第二個兒子,大姐吳培信,二哥吳老狗,吳政國是這家第三個孩子,四妹吳政英。吳政國老人講:“在我們農村,家里要是沒有男孩,是一件很抬不起頭的事情。家里要是男孩多,那么你家人腰桿就越直。要是你沒有兄弟,你說話也沒有底氣,做事情也很少會支持你。”
吳政國的奶名叫“吳老九”,就是小兒子的意思。 在吳老九三歲時父親不幸去世,家里沒有了勞動力,母親吳培軟帶著四個子女,生活舉步維艱。迫于生活和照顧四個孩子,母親在吳老九十一歲時改嫁給了貧農吳老懶,吳老懶也是二婚。老人回憶說:“在一九四幾年國民黨那個時期,我們寨子生活很艱苦,村里還有兩戶地主,幾家富農,整個黃崗侗寨的田地幾乎都在他們家,一般農戶只有很少的田可以種莊稼。那個時候窮得連衣服都穿不上。”
1949年新中國成立,黃崗侗寨的生產生活環境也得到了一些改善。1949年吳老九去上學,小時候開始,吳老九就對漢文化很感興趣,繼父也很支持他讀書。1950時學校就叫黃崗小學,位置在現在寨子“包幾”鼓樓旁邊。學校是兩層的木樓房。這個學校在吳老九去上學以前,一直都只有一位老師。黃崗小學當時只有一至三年級,三年級后就必須去雙江區上四年級。1954年,吳政國第一次離開家獨自去上四年級,老人回憶說:“當時我們去雙江上學要走一天路,第一次離開家很舍不得,在學校里就想回家,但是我又不能回家,只能等到周末才回家。要是不學習而回家,別人都在學習,你就會落后,對不起父母。”吳政國在雙江上學也很刻苦、認真,成績一直很好,后來考上了黎平中學。
上初中就要去黎平,黎平縣距離黃崗村更遠了,當時沒有車,走路要兩天才能到學校。因為路途遠不方便帶米去學校,所以去上初中就要花錢吃飯了,老人回憶說:“當時家里也沒有錢,我一個學期要花一百多塊錢吃飯,對我家里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每次去也不敢帶很多錢,怕別人搶了。在學校我們只有暑假或者寒假才能回家”。吳政國初中成績也很好,直到讀初二,因為當時正值國家社會主義建設過渡的需要,1958年成績好的吳政國就被調用到黃崗小學教書,在黃崗小學教數學、語文、體育。
3 出來工作
1958年,黎平縣領導下來視察工作,到黃崗后了解到吳政國這個年輕人有文化、有能力、有思想,就說培養他做行政工作并讓他先入黨。1959年吳政國申請入黨,1961年成為正式黨員,入黨后被調到雙江區擔任干事。后來因為區武裝部長看中了吳政國,便調吳政國去了武裝部工作,還配發了槍支。但是迫于母親和父親不同意扛槍的工作,吳政國辭去了武裝部工作,繼續回到雙江區擔任干事。
1962年吳政國結婚,在侗寨男孩20歲就可以結婚了。在父母包辦下,吳政國和吳培業走進婚姻殿堂。大姐和二哥都已經結婚并搬出了家里,家里就還剩下父母和四妹以及自己和妻子。在那不久之后,區政府接到中央的文件,說是要知識分子下鄉鍛煉,吳政國就被分配到黃崗村兼任村支書,一直做到1964年。
隨著中央政治的波動,文革的臨近,一批不懷好意的破壞分子歪曲事實,打到了劉少奇同志,批劉的命令和事態愈演愈烈,很快便波及全國。此時黃崗村也不例外,在黃崗村兼任支書的吳政國因執行中央劉少奇主張的政策也被撤銷一切職務并被開除黨籍。之后便在家里干起農活,幫助家里種莊稼。
過了幾年,雙江區的一些領導也經常向上面反應,就說吳政國只是在村里面執行黨中央的決策,這些政策又不是他提出的,他的事情處理的有冤。上面也經過調查和商量,于是就恢復了他的工作和黨籍。1981年,吳政國正擔任黃崗村長,村里的喊天師傅身體不好,迫于傳下喊天技藝,吳政國又是黃崗人又有文化,也認識到了“喊天節”的重要性,就是跟著吳顯文學習喊天,后來和吳廣興搭檔從事“喊天”。自那以后一直為黃崗村工作到1998年退休,期間擔任過村支書、村長、生產隊長。
4 出任寨老
1998年吳政國退休,但是這41年的工作使他獲得了很高的榮譽和名望。新中國成立后實行公社集體經濟,黃崗村就設置了村委會和生產隊長,寨老名存實無。當時新任的村支書及其他干部都覺得吳政國為黃崗村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個人在寨子里名望和聲譽都很好,還需要吳政國為寨子工作,于是就請吳政國老人擔任寨老,然后就取消了調解委員會,再次設置寨老。
但是吳政國老人說寨子需要四位寨老,因為有五座鼓樓。后來就找到了原來的村里老支書吳配云,也請求他做寨老。后來吳政國和吳配云就找到了村子里做事公平、公正、名望比較好的吳老懂和吳配林出來擔任寨老。寨老的職責就是調解村民糾紛、封山造林、商量節日慶祝、主持請姑娘唱歌等,現在很多村里的事情都歸村委管了,寨老的身份式微。
2012年吳政國就覺得自己身體也沒有以前好了,于是就決定將自己的寨老職位傳給下去,后來吳政國、吳配云、吳配林、吳老懂分別在村子里找了一位品德較好、威望較高的老者來作為自己寨老的傳承人。就這樣吳政國退了下來,但他依舊在喊天節和村子其他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5 結語
近年我國的口述史、生活史研究開始受到學術界關注,通過口述史料的收集和研究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打開另一視角,通過了解非遺傳承人吳政國的人生經歷、情感和其他背景對于他學習、傳承“喊天節”就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且口述史、生活史研究還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這一視角能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
參考文獻
[1]周新國.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口述史學——關于口述史料與口述史學的若干問題.[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4): 101-128.
[2]尤育號.口述史、生活史與民間文化研究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3]王拓.“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困境與向度——“非遺”口述史研究文獻述評.[J].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3(4):88-94.
[4]潘剛,馬知遙.民俗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原則與方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1).
[5] 吳政國(1942.8.20),今年76歲,初中文化程度,是黃崗侗寨老支書、原生產隊長、大寨“高落”鼓樓寨老、喊天節傳承人、祭薩主要參與者.
作者簡介
王淞(1992-),男,漢族,四川達州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遺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