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西吉安343000)
冠心病介入治療前后生化和血凝指標的改變分析
王萍
(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西吉安343000)
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療前后生化和血凝指標的改變情況。方法選取在本院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的54例冠心病患者,在術前、術后分別采集5 mL外周靜脈血,對其生化指標、血凝指標進行檢測。結果患者在PCI介入治療后CK-MB、CK、α-HBD、AST、LDH、LPa等指標與術前相比均有明顯下降,且在時間不斷延長下,各項指標降低越顯著(P<0.05),越與正常水平接近。術后30 min、12 h、24 h患者各項血凝指標與術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冠心病介入治療冠心病可促使其生化指標有效感,同時可提高患者心肌細胞功能,值得臨床推廣。
冠心病;PCI;生化指標;血凝指標
冠心病屬于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在老年人中比較常見,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局面不斷加劇,老年冠心病發生率逐漸升高,且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有重大影響[1]。冠心病傳統治療方法為藥物保守治療,然而其療效并不十分理想。近年來隨著介入手術不斷發展,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日漸廣泛,且已有研究發現介入治療可對冠心病患者臨床癥狀有效改善,促使患者生存率與生活質量明顯提高[2]。本研究選取54例冠心病患者,分析介入治療前后患者生化、血凝指標變化情況,探討介入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3年4月~2016年5月在本院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的54例冠心病患者,均通過冠狀動脈造影確診,也即所有患者均有一支或一支以上主要冠狀動脈血管狹窄為50%及以上;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齡32~85歲,平均(52.6±6.4)歲;其中心絞痛17例,急性心肌梗死37例。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慢性感染、惡性腫瘤、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根據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對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加以確定,確保患者與PCI手術指征相符。結合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實施PCI手術。
1.2.2 檢測方法所有對象均在PCI手術前、術后30 min、12 h、24 h采集5 mL外周靜脈血,將之置入紅管(普通生化管,不含任何添加劑)與藍管(盛有枸緣酸鈉抗凝)中。以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患者生化指標進行檢測,所檢測指標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谷草轉氨酶(AST)與乳酸脫氫酶(LDH)。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動血凝儀對血凝指標進行測定,指標為: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時間(PT)、D二聚體(DD)、凝血酶原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在檢測過程中注意質量控制,控制精密度為0.5個標準差范圍中。以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脂蛋白(a)(LPa)。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化指標檢測結果分析患者在PCI介入治療后CKMB、CK、α-HBD、AST、LDH等指標與術前相比均有明顯下降,且在時間不斷延長下,各項指標降低越顯著(P<0.05),越與正常水平接近。不同時間的LPa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患者生化指標分析(x±s)
2.2 血凝指標檢測結果分析術后30 min、12 h、24 h患者各項血凝指標與術前相比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患者血凝指標分析(x±s)
冠心病指的是因為冠狀動脈狹窄及供血不足所致心肌機能障礙與器質性病變,也稱為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病并是冠狀動脈器質性心臟病,其發生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程度與支數之間關系密切,且同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極易有不良生活習慣、過度肥胖等均是誘發冠心病的主要因素。冠心病為目前全世界范圍內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統計顯示,我國冠心病死亡人數在全球范圍內排列第2位。因此,冠心病的相關研究刻不容緩。
傳統藥物保守治療雖可對冠心病患者的預后予以改善,但其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PCI技術的逐漸成熟使其在臨床中得到了有效應用,并取得了一定價值[3]。冠心病患者在接受PCI治療前,心肌功能有不同程度受損,CK-MB、CK、α-HBD、AST、LDH等生化指標與正常人相比均會明顯升高[4]。而在PCI治療之后患者心肌受損情況得到有效改善,則各項指標也會隨著病情的改善得到一定恢復[5]。本次研究中,通過對54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前后的生化指標進行對比,發現患者治療后各時間各種生化指標與術前相比均顯著下降,尤其是在術后24 h已接近正常水平,這表明介入治療后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改善。LPa升高在1988年的國際脂蛋白專題會議上既已被公認為冠心病危險因素,血清LPa水平高的人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概率是正常人的3倍左右。LPa是由載脂蛋白1與類似于低密度脂蛋白的脂蛋白顆粒構成,具有和低密度脂蛋白類似的立華性質、脂質組成。運動與飲食均無法影響LPa水平,故現階段仍無確切藥物可促使LPa濃度降低。魚油等將之藥物可用于LPa的降低,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短期療法也可促使血漿內LPa水平降低。本研究發現,在介入收治前后患者LPa水平未見明顯下降,因此為提高治療效果,可鼓勵患者以魚油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短期療法進行輔助治療,從而促使患者的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
本次研究通過分析54例冠心病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凝指標,發現無論是治療后30 min,還是質量后12 h與24 h,患者各項血凝指標與治療前相比均無明顯差異。這是因為PCI治療之前患者通常需應用溶栓藥物防止血液高凝狀態出現,故而各項血凝也會出現異常。而在PCI治療之后患者仍需服用溶栓藥物,因此患者血凝指標仍會保持為治療前水平。
綜上所述,冠心病介入治療冠心病可促使其生化指標有效改善,同時可提高患者心肌細胞功能,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盡早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1]林真,張彩琴,金福順,等.冠心病患者脂蛋白(a)聯合多項生化指標的檢測分析[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5,22(10):976-977.
[2]林翠榮,江華.冠心病患者相關生化指標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6):845-847.
[3]任曉娟,張景丹,顏光濤,等.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三項生化指標變化比較[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10):1456-1457.
[4]程松樹,胡小紅.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生化指標的臨床檢測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7):3857-3858.
[5]劉旻,孫燁.冠心病患者CRP、Hcy、CysC等生化檢驗指標的測定及其臨床意義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5,14(32):121-122.
[6]吳衛華,易建華.冠心病生化標志物多項聯合檢測的互補效應探討[J].檢驗醫學,2012,27(5):361-363.
[7]何雅麗,唐川蘇,羅貴全,等.早發冠心病生化危險因素的研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9(2):55-57.
[8]鄧慶豐,王海燕,劉漢嬌,等.痰熱型冠心病臨床生化檢驗指標的選擇與應用價值[J].海南醫學,2013,24(13):1945-194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