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民,齊玉波,肖智杰,周新春
(上饒市人民醫院心內科,江西上饒334000)
頻發室性早搏經射頻消融治療后心功能變化的臨床研究
何天民,齊玉波,肖智杰,周新春
(上饒市人民醫院心內科,江西上饒334000)
目的探究射頻消融治療頻發室性早搏對心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于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成功行射頻消融治療的頻發室性早搏患者36例進行隨訪,比較治療前后24 h室性早搏總數、手術前后的心功能NYHA分級變化、左室射血分數(LVEF)的變化。結果與治療前相比,成功射頻消融治療頻發性室性早搏后,24 h室性早搏總數明顯減少[(2 510±1 220)次vs(266±215)次]、左室射血分數(LVEF)明顯增加[(0.46±0.06)vs(0.57±0.05)]、心功能NYHA分級明顯改善[(2.7±0.5)vs(1.3±0.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射頻消融治療可以明顯改善頻發室性早搏所引起的心臟結構重構和功能減退,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頻發室性早搏;射頻消融;心功能變化
室性早搏也稱為室性期前收縮(簡稱室早),在人群中十分常見,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室性心律失常之一,近年來我們又了解到頻發室性早搏可以影響到心功能,主要是心室功能的減退[1]。有研究表明[2],頻發室性早搏可以引起心悸、胸悶等臨床癥狀,但是其癥狀很可能變異,因其臨床癥狀與預后并沒有多大相關性,人們便認為室性早搏是一種良性病變,但是藥物治療又不能將其徹底根治,長期使用還有嚴重的不良反應,故而不能用藥物治療頻發室性早搏。近期射頻消融治療安全、有效,且不良反應少,漸漸地成為頻發性室性早搏的主要治療手段,為了能更好的了解射頻消融治療頻發室性早搏對心功能的影響,故而本研究選取本院于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成功行射頻消融治療的頻發室性早搏患者36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比較心功能的變化,分析取得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本院于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成功行射頻消融治療的頻發室性早搏患者3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30~80歲,平均年齡(50.2± 20.3)歲,入選標準[3]:(1)患者有長期反復頻發的頑固性室性早搏病史,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均證實為頻發室性早搏(>10 000個/24小時);(2)患者患有室性心律失常1年及以上;(3)患者有顯著的臨床癥狀,經心理和藥物治療后無效的或者患者不能耐受長期藥物治療;(4)經體格檢查、常規檢查、心臟彩超和X線檢查,無器質性心臟病史或某些器質性心臟病(如高血壓、冠心病);(5)患者的心功能為Ⅰ~Ⅳ級(NYHA分級)。
1.2 治療方法[4]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至少5個半衰期以上,使用美國強生公司制造的FG-4700-00Carto XP系統進行射頻消融。首先選擇插管途徑和放置相應電極導管,先采用經皮股動脈左側起源進行常規消融,其他位置起源的室性早搏應用起搏標測結合激動標測的方法進行消融。當溫控消融電極放電時,設定溫度為50℃~60℃,功率為30~50 W。當冷鹽水導管放電時,設定溫度為50℃,功率為30 W,鹽水流速為17 mL/min。消融終點的特征:若放電10S內室性早搏減少直至消失,并不再出現,消融則停止;若放電10 s后發生與室性早搏形態相同的短陣室速,并逐漸減少或消失,消融也停止。室性早搏消失后再鞏固消融1~2 min。消融終止后半個小時,給予患者少量異丙腎上腺素進行靜脈靜滴,不出現室性期前收縮即為射頻消融治療有效。在3~6個月內進行隨訪,比較治療前后24 h室性早搏次數、手術前后的心功能NYHA分級變化、左室射血分數(LVEF)的變化。
1.3 觀察指標所有患者在術后3~6個月內由專人進行隨訪。做動態心電圖來觀察治療前后24 h室性早搏次數;隨訪記錄患者于手術前后的心功能NYHA分級變化;做超聲心動圖來記錄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LVEF)的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利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的比較與治療前相比,成功射頻消融治療頻發性室性早搏后,24 h室性早搏總數明顯減少、左室射血分數(LVEF)明顯增加、心功能NYHA分級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者射頻消融治療后的效果經射頻消融治療有效的有30例,有效率為83.33%,其中有4例在治療后復發,再次治療后不再復發;治療無效有6例,早搏的起源位置不明確。
室性期前收縮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律失常,指的是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過早發生的,提前使心肌除極的心搏。正常人和各種心臟病患者均可發生室性期前收縮,正常人發生室性期前收縮的機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有各種原因可導致發生室性期前收縮,如心肌炎、缺血、缺氧、麻醉和手術等等。臨床的癥狀也因人而異,患者常會感到心悸,類似電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感或者是代償間歇后有力的心臟搏動。聽診時,室性期前收縮后會出現較長的間歇,室性期前收縮的第二心音強度減弱,僅能聽到第一心音。相關文章報道[5], 2000年Chugh等報道過有1例頻發室性早搏伴心臟擴大和LVEF降低的“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經過射頻消融有效、徹底的治療后心臟縮小,且心功能完全恢復,接而提出了“室性期前收縮引發心臟病”的概念。頻發的室性早搏可引起可逆性的左室功能下降、心肌重構和心臟擴大,對心功能的影響很大,但是對其機制的研究還不全面,故而頻發性室性早搏造成心功能減退的原因還不是徹底明了,可能的發生機制:頻發性室性早搏出現時左心室的射血分數會減少,可能會導致冠狀動脈的供血減少;出現頻發性室性早搏時,心動周期會提前,減少了中心靜脈的回心血量,影響了左心室的充盈,充盈的量減少,接而射血量也會減少,影響心臟的射血能力;出現頻發性室性早搏時,刺激到了交感神經系統,引起了交感神經的興奮,從而增加了心肌的耗氧量,加重了心臟的負擔。總而言之,不管到底是什么原因影響了心臟的功能,長期的頻發性室性早搏都會引發心室的重構,從而導致了心功能的減退。
根據本研究中的數據顯示,與治療前相比,成功射頻消融治療頻發性室性早搏后,24 h室性早搏總數明顯減少[(2 510±1 220)次vs(266±215)次]、左室射血分數(LVEF)明顯增加[(0.46±0.06)vs(0.57±0.05)]、心功能NYHA分級明顯改善[(2.7±0.5)vs(1.3±0.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上對于頻發室性早搏的治療,若患者的臨床癥狀不明顯,不會使用藥物治療,若是癥狀明顯,治療也是以消除癥狀為目的,因為長期用藥治療會引發諸多的不良反應。近期出現了射頻消融來治療頻發室性早搏,效果還不錯,安全且有效。有關文獻表明[6],實施射頻消融前,我們要對患者進行術前綜合評估,主要是針對患者早搏的嚴重程度,其中包括早搏的頻率,有沒有引發惡性心律失常,心功能的評估,生存質量的影響,用藥物能否根治等等這幾方面。
綜上所述,射頻消融治療可以明顯改善頻發室性早搏所引起的心臟結構重構和功能減退,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表1 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的比較(x±s)
[1]葉金善,楊麗霞.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合并頻發室性早搏患者射頻消融對左心室功能和結構的影響[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3,35(23):2424-2425.
[2]汪敏,張豐富.頻發室性早搏經導管射頻消融后左心結構功能變化的1年隨訪[J].安徽醫藥,2014,18(10):1930-1932.
[3]莊曉華,桂燕萍.頻發室性早搏射頻消融治療后左室功能和結構變化的觀察[J].疑難病雜志,2012,11(9):653-655.
[4]蘇廣玉.頻發室性期前收縮所致心肌病患者心功能變化及治療分析[J].PJCCPVD(診治分析),2015,23(4):82-84.
[5]趙亮,徐濤.射頻消融治療頻發室性早搏對左室功能及其結構的影響[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2,33(4):395-398.
[6]歐振恒,蔣凌燕.射頻消融在室性早搏治療中的應用[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4):6-1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9.054
江西省衛生計生委科技計劃課題項目(2016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