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燕飛
未成年人權利至上的德國
文_李燕飛

李燕飛: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出身,任過高中語文教師、教育行政機關干部,現為成都市新都區地方稅務局干部,從事政策法規工作。最近五六年主要研究家庭教育和教育法律,主張尊重兒童權利,在教育過程中以法律思維為主導,建立符合現代法治社會精神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機制
去年國內各媒體報道了發生在德國的故事:一位名字叫約瑟芬的15歲少女與47歲姑父私奔。這位未成年的少女愛上了大三十多歲的姑父,父母自然難以接受,各種阻止,未曾想二人竟開著露營車私奔了。父母向警方報警,因為涉及未成年人,德國警方高度重視,向全歐洲發布了搜索令。后被一女游客發現二人在法國賽里尼昂,警方把少女送回德國的父母家里。父母禁止她再與姑父見面,認為姑父教唆和操縱了她。然而這位少女已經深陷對姑父的情感,以各種方式抗爭甚至以絕食威脅父母,要與姑父聯系和見面。父母找醫生出具了證明,把她弄到精神病院關了5個月。出院后的約瑟芬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勃蘭登堡地區最高法院作出裁定:禁止其父母再干涉女兒與姑父的見面。
德國的法官為何做出這樣有悖于家庭倫理和感情的,但是有利于少女獨立做出選擇的裁定呢?這得歸于德國的法律和司法機關對未成年人權利不遺余力的保護,德國法律規定滿14周歲就可以有性自主權,可以決定自己的戀愛對象。德國是個未成年人權利至上的國家,當未成年人的權利與社會道德發生沖突時,優先保護未成年人的權利。
德國的法律對未成年人權利規定十分具體和細致,德國的民法典(BGB)從未成年人的人身、財產權利,到教育成長和職業選擇權,甚至割包皮這樣具體的權利都有條款規定。德國的法律對落實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公約》十分到位,尤其強調保障兒童福利即權利,是各相關成年人及機構作出行為時的基本準則。
全社會共同編織了能堅決執行的未成年人權利保護網絡,因此德國的孩子總展現出獨立、理性、溫和、禮貌、認真、誠信等諸多優秀特質和品格,實在是與德國人對未成年人權利進行無微不至的尊重和保護有緊密的關系。
德國法律為了保護未成年人清楚而又確定地規定了很多具體內容,比如禁止父母打罵孩子,不得關孩子禁閉,違反者會被罰款,情節嚴重者還會被判刑。不僅直接的暴力教育方式是禁止的,如果父母對孩子喋喋不休地嘮叨說教,也被認為是嚴重的精神傷害,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造成難以修復的傷口,所以嘮叨也是被禁止的。
在德國做父母得小心翼翼甚至戰戰兢兢,一不小心就違法了,會被認為侵犯了兒童的權利或者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比如孩子乘車未使用兒童安全座椅或者未系安全帶,孩子騎自行車上街未戴安全帽,孩子自行車后座的地方沒有插長桿的小旗,都會被認定為父母沒有盡到安全保護的職責,會進行罰款以示警告。


陳致元 繪我們都是平等的不管有錢沒錢,行動方便不方便,聰明不聰明,男生或女生,爸爸媽媽是哪一國人,我們都是平等的。

林宗賢 繪我有隱私權除非我同意,不可以翻我的抽屜和書包,不可以開我的e-mail,也不可以把我的事情跟別人講。
雖然法律沒有更詳細地規定多大的孩子可以獨處以及獨處的時間長短和方式,只明確規定了12歲以下的孩子不得被留在家中獨處,但是在法庭審理判決過程中,一般是要求父母盡到必要的照顧義務,比如4歲以下的孩子一定要在監護人的可控范圍內自由活動。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父母可以有一定合理的時間間隔(比如10分鐘左右)觀察孩子的安全情況。父母要能確定孩子可以安全獨處的時間和地點,比如不能讓5歲的孩子在汽車里獨自呆太長時間,因為很容易造成窒息或者其它安全傷害事故。父母沒有盡到這些安全義務,有可能會被剝奪監護權甚至被判刑。
除了規定父母不得對孩子做出上述被認為是傷害了未成年人生命、健康、身體、心理等的行為外,還有不得侵犯孩子獨立和自主發展權利的行為。比如德國的民法典(BGB)第1631條規定“在教育和職業的事務中,父母尤其考慮子女的才能和愛好。存在疑問的,應征詢教師或其他合適的人的意見”。
在孩子學習什么和不學什么的問題上,父母不能擅做主張,也不能利用各種誘導、脅迫方式干涉孩子的興趣愛好,必須基于孩子的自身的意愿和情況作出判斷。如果必要還得咨詢專業人士,防止把父母的夢想強加給孩子,避免限制了未成年人作為獨立個體應有的發展權。同樣,當孩子面臨職業選擇時,父母可以給出建議,但是不能強行要求孩子必須選擇什么職業。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能夠自己穿衣服系鞋帶,即便是穿反了花的時間比較長,父母也應讓孩子獨立完成,不能隨意代替孩子完成。父母更不能強迫或者追著孩子喂飯,幼小的孩子用手抓著吃飯也是應當鼓勵的。主要是為了發展未成年人的獨立行為能力,學會探索和創造,養成自我負責任的精神,當然,這也是孩子的權利。
在德國的法律中,學校和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尊重和保護兒童的權利,努力保障學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發展。也就是說,德國學校和教師不是監獄、獄警式的角色,沒有多少教育權力,更多還是義務職責所系。
去年德國《時代報》報道過發生在德國卡爾斯特的學生狀告教師一案。下萊茵河地區小城卡爾斯特一學校的教師,因學生在課堂上太鬧,就臨時決定把帕格尼尼音樂欣賞課改為抄寫簡歷介紹。該教師坐在教室門口,要求抄完才能離開教室。下課時間到了,有名學生要求出門,教師阻止學生出教室,有推搡行為,有學生報警。

林小杯 繪我有表達的自由我有權利用畫畫、鞋子、表演或其他方法,表達意見和想法。

岳宣 繪請和我商量大人在處理跟我們相關的事情時,請先聽聽我們的意見和想法,再做決定!
該教師被檢察機關以“限制人身自由”和“人身傷害”罪名起訴。檢察機關認為,由于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而將教學內容改為抄寫,屬于“罰抄”。根據德國法律,懲罰性教學措施屬于違法行為:下課后拖堂,并阻攔學生走出教室,觸犯了“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法律。法院認定該教師有限制學生人身自由的事實。該教師被判罰接受繼續教育,否則將被處以1000歐元罰款。
德國的學校教育是非常寬松和自由的,學校教師多采用鼓勵獎勵的方式引導學生,很少懲罰學生,畢竟稍不注意就可能侵犯學生的權益。從法律角度來說,嚴格限制教師的教育權力,充分保障學生的權利,主要是因為未成年學生心智各方面還未成熟,學生年齡越小越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寬容尊重,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去自我思考調整。德國法律禁止教師侮辱學生,不能言行不當對學生造成心理傷害,就算教師氣得吐血,也不能打罵報復學生。否則后果很嚴重,輕者罰款,重者坐牢終身禁教。
德國的學校班級里沒有教師幫手式的班干部,學生代表其實就是學生的領導人,為學生服務,完全由學生選舉產生,教師和學校不得干涉,保證了學生的獨立性。德國學生的權利意識非常強,自小就會通過各種方式學習了解自身的權利有哪些,法律和司法機關的強有力保護未成年人的權利,也讓學生敢于維護自己的權利。
德國人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如何保護學生的權利,這在很多具體方面都有深入的體現。比如德國學校不會公布學生的考試成績排名,學生只可以了解自身的成績情況,也不會公開表揚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教師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學業、身心等各方面相對落后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對所謂的優秀學生關注得比較少。學校教育注重學生間的公平平等,不鼓勵學生競爭和攀比,更是為了讓每個學生保持自信、個性的精神狀態,有助于每個學生充分發展自己。
德國學校教育最注重的就是學生的民主參與權利,這是一切權利的基礎。從日常的教學內容到課外活動安排,從作業布置到考試方式,幾乎各方面學生都有很大的參與自主權利,學校和教師必須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
德國的政府部門在保護未成年人權利方面往往熱情有加,做了不少額外的事情,未成年人權利意識已經深入政府官員的內心。德國政府優先保障教育經費充足到位,早在1989年,教育經費就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十多年來,教育經費的增長速度超過經濟增長的三四倍,每年增長可達7.7%,兩者的差距不斷擴大。德國的公立學校包括公立大學免收學費,讀私立學校也有部分補貼,而且還有其他各種名目的補貼,主要是保障每個學生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環境。

在巴基斯坦呼吁女性受教育權利而被塔利班組織槍擊的馬拉拉·尤薩夫扎伊,2014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繪本《孩子的權利》
如果政府沒有做到,就是失職,會遭到起訴。萊比錫就有三個母親把政府告上了法院,聲稱因為申請不到幼兒園學位,在家照顧孩子而造成了家庭收入損失,要求政府賠償15000歐元,聯邦法院支持了母親們的訴求。德國法律規定,居住在德國的孩子,1歲以后就有權得到一個幼兒園學位。
其實,德國法律對未成年人的權利保障從搖籃就開始了,比如允許父母在孩子出生后休長達三年的假期并保留工作崗位,主要有利于在家照顧嬰幼兒,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德國政府提供的的公共教育設施十分豐富發達,體育場館、圖書館、博物館、活動中心等大多免費向未成年人開放,即使比較偏遠的農村地區也有不少公共設施提供未成年人活動。德國的學生在校時間大多只有五六個小時,剩下的時間主要是參加各種興趣愛好活動,德國的學生興趣和技能也往往十分廣泛。
不光是政府努力保障未成年人的各種權益,社會各界也非常重視。德國各種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眾多,學生保護組織、青少年保護組織遍布各地,對促進政府、學校、家庭等全社會重視參與保護未成年人的權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促成了各種保護兒童權利的法案在州和聯邦議會通過。比如,兒童的吵鬧聲讓很多人受不了,甚至被認為是噪音,有的兒童教育機構因為遭到附近居民的投訴起訴而不得不關門。后來,德國很多州在保護組織的呼吁下立法允許未成年人制造噪音,聯邦政府在2011年出臺議案,保護6歲以下兒童制造噪音的權利,居民受到噪音困擾,也不能驅趕兒童。
未成年人的權利保護在全球各地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各種問題,尤其是亞非拉地區的未成年人權利狀況堪憂,不僅僅是經濟基礎的問題,更是成年人社會的文化意識問題,沒有真正認識到兒童的成長需要足夠的自由和尊重空間。
德國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方面堪稱典范,這也與德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發展過程緊密相關。同時,德國的人口出生率呈現多年負增長趨勢,面對人口數量不斷下降的壓力,充分保護未成年人權利,鼓勵年輕夫婦多生孩子,顯然不僅僅有利于增強人口素質,也是德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當然,德國人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并非是溺愛縱容,而是基于對人性和發展過程的深刻認識,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個體獨立性、自由度、創新個性。在此基礎上,未成年人在人身、財產等方面根據年齡和心智狀況要承擔適當的責任,學會擔當和遵守社會公共規則,為成為有益于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成年人做準備。希望我們的教師、家長不要忘了“六一”兒童節這天是為保護孩子的權利而設立的,不要只顧吃喝玩樂看表演了。
(注:涉及德國的民法典相關條款的引用,主要參考了陳衛佐譯注的《德國民法典》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