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

擁有“億級裝機量”的墨跡天氣,與“超級APP”這個目標的差距是什么?
墨跡天氣創始人兼CEO金犁考慮了片刻,字斟句酌地說:“大家給超級APP的定義圍繞在用戶量、用戶增長空間以及用戶活躍度,但是,對于墨跡天氣來說,在氣象領域我們還需要做深做透,把天氣對用戶的影響做明白。”這種“做深做透”有兩個方向,2C和2B兩塊著力發展。
隨著移動終端市場的人口紅利消失,未來幾年有平臺夢想的APP都將面臨一個現實的挑戰:整體用戶量將難有大的增長——包括墨跡天氣在內。
金犁他們選擇直面這個“增長”難題的路徑是:豐富APP的商業化手段,跟其他品牌合作,以期帶來持續的利益及體驗。利用大數據,使商業化推廣更加精準,讓用戶得到想要的。“根本來說現階段用戶增長不是最關鍵的事情,我們更想做的是對用戶持續的服務。”金犁說。
2016年12月,墨跡天氣遞交了創業板招股書,標志著該公司正式進入IPO流程。在等待上市的時間里,墨跡天氣需要做的是:進一步提升其主營業務收入,研究新的業務增長點,并且做好抵御競爭的準備。
把用戶留住
如何把“用完即走”的用戶留住?這是墨跡天氣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不僅僅關于用戶的使用粘性——(使用頻次、打開時長),更關乎這類工具型APP的商業化運作。
做內容,已經成為不少工具類產品的戰略或者戰術選擇,比如墨跡天氣、WIFI萬能鑰匙、獵豹移動等。金犁說用戶現在在墨跡平臺不僅可以看天氣,還可以分享天氣心情,通過墨跡為他人發去天氣關心,討論季節養生、天氣穿衣、了解釣魚等,由天氣延伸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體驗更多的服務。如今的用戶不只是想看天氣的時候才會打開APP,也會沒事就去逛逛感興趣的資訊,這些都是他們基于工具屬性所做的努力。
從功能單一的工具類APP,到現在把內容資訊類欄目嵌入到應用模塊中,這種轉變一方面是希望以相對高性價比的方式,通過內容獲取用戶;另一方面,利用內容搭建起消費場景,為平臺創造了新的盈利可能性。
在金犁看來,墨跡天氣擁有龐大的用戶數據和強大的天氣數據,通過用戶畫像分析,結合天氣,發揮海量數據優勢,可以精準地給用戶提供他們需要的服務。墨跡天氣已經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和眾包數據的短時預報系統和AQI預報系統,并將其應用在2C端,同時這個產品也被餓了么、百度外賣等用在運營系統中。
根據墨跡天氣官方的介紹,他們已能為C端用戶提供“分鐘預報”功能,可以做到方圓500米以內、未來1小時分鐘級的天氣監控和預報,以便用戶提前做好應對準備。以墨跡天氣與外賣平臺合作為例,一方面針對外賣小哥的工作區域訂制天氣狀況,有效地提醒外賣員預防雨雪、準備裝備,同時也針對有可能造成的積水、積雪的區域做出規避;另一方面,通過對短時天氣預報的精準推送,也能給用戶提供合理的判斷依據,避免在大雨高峰期下單,或者雨雪將在哪個時段停止,用戶是否選擇外賣等。此類服務板塊還涉及洗車、電影票等多個領域。
廣告之外的盈利模式
有評論說,墨跡天氣是一家把廣告當作產品來做的公司。其實對工具類的應用而言,這很正常,廣告是流量變現的最直接途徑。當然,如何不只依賴于廣告收入,突破用戶基數增長趨緩時廣告變現可能遭遇的天花板,這是墨跡天氣團隊必須思考的。
金犁介紹,目前“廣告”確實是占比多的收入部分,隨著墨跡天氣開發出更多的業務,除了2B業務,還會嘗試電商等業務發展。“針對數據、流量的優勢,墨跡天氣將逐步挖掘更深價值。”
目前,墨跡天氣通過三種途徑搜集數據,一是綜合國家氣象局等官方機構數據;二是通過“眾包模式”,利用用戶實時照片分享搭建了用戶地理位置UGC平臺,每天會收到數十萬用戶的實況天氣報告;三是通過旗下智能硬件“空氣果”的工業級傳感器搜集天氣數據。
相較于同行,墨跡天氣的“天氣大數據”資產優勢是否明顯?金犁認為,他們的優勢在于除了海量的用戶數據以外,對天氣數據的理解也是最深刻的;同時天氣數據對用戶產生影響,比如穿衣指數、釣魚指數等等,這種用戶行為數據也是墨跡獨有的;此外,從能力上來看,墨跡天氣用前沿的科技手段,結合傳統氣象預報技術,“可以開發出特有的氣象能力,同時通過大量用戶的體驗反饋,快速的提高這個能力。”
天氣對市場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影響。如何借助先進的大數據技術,更清楚地預測天氣對行業產生的“蝴蝶效應”,這是墨跡天氣希望做到的,即在氣象數據、氣象咨詢、氣象服務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服務支持。
金犁舉例說,針對零售業、快消行業可以幫助他們在供應鏈方面提供決策;針對外賣平臺,利用精準的氣象數據,幫助外賣員在惡劣天氣挑選最佳路線以及為用戶預估外賣配送時間。未來他們希望在航空、農業、航海及物流等方面優化效率,類似2015年南方出現的反季寒潮使養魚業造成50億元損失,而提前的氣象預報可以讓這類狀況不會再發生。
在國內,商業氣象服務還處于非常初期的階段,如何突破“與目標企業的數據對接”,是目前推進的最大難點。“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效率優化的周期,而天氣影響到農業、金融、制造業、零售業等多個關鍵行業,未來氣象領域會是一個百億元甚至千億元級別的市場。但是單一的天氣數據必須結合行業數據才能發揮更大的效果,我們也希望用更開放的姿態,和合作伙伴一起,為用戶創造更大價值。”金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