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既是構建生態課堂的基本要求,也是創新課堂教學方式的有效途徑.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推進,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難以滿足新的課堂教學要求,也不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能以新的教學方式,喚醒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降低高中化學理解難度,使化學教學內容“接地氣”,便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從而實現高中化學教學目標.
一、從生活現象引入新課教學
在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從學科的角度提出問題,照本宣科地引入新課.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打折扣,并對學習化學失去興趣,再加上化學教學內容理解難度大,就使有些學生對于學習化學望而卻步,從而阻礙化學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引入新課教學,促使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例如,在講“常見的催化劑”時,有些學生并不明白催化劑在化學實驗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導入直白、生動的生活現象解釋教學內容.以學生經常吃的油條為例,講述催化劑的重要作用.炸油條時通常使用食用鹽、堿和明礬,其中鹽能使面變得柔韌,明礬是硫酸鋁鉀,具有酸性,在高溫的油鍋里可以和食用堿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泡,氣泡受熱膨脹,從而使油條迅速膨脹起來.這樣,以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現象作為教學案例,能使學生對化學教學內容產生親切感,有利于學生理解化學教學內容.同時,將教學內容蘊涵于生活現象中,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對教學內容形成深刻印象.因此,從生活現象引入新課是十分有必要的.
此外,從生活現象引入化學新課,能使學生注意力迅速轉移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講“硫、氮和可持續發展”時,教師可以引入近年來的熱門話題“酸雨”,引導學生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酸雨的危害以及治理酸雨的有效方法,使學生認識到酸雨的危害.這樣巧妙導入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從而達到生活化教學的目的.由此可見,從生活現象引入新課教學,實則是一種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新方式.這關系到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質量.以生活現象引入新課,能緩解學生的緊張感,使學生對課堂教學產生親切感,從而使學生對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充滿濃厚興趣.
二、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高中化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靈活應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就是從課堂教學到學生自主學習各個環節都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習化學,逐步實現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的目標.例如,在講“化學反應與能量轉化”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初步熟悉教學內容,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探究實驗:取一支試管,里面裝入3g~4g固體硝酸鉀,然后用鐵夾直立地固定在鐵架上,并用酒精燈加熱試管.當固體的硝酸鉀逐漸熔化后,取一塊小豆粒大小木炭投入試管中,并繼續加熱.過一會兒,就會看到小木炭塊在試管中的液面上突然地跳躍起來,一會兒上下跳動,一會兒自身翻轉,好似跳舞一樣,并且發出灼熱的紅光.有趣的實驗,使學生迅速融入課堂.教師再將這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驗原理揭示出來,就能使學生對學習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的目標.
三、創設生活化實驗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生活化實驗環境,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與化學教學貼近,不僅能消除學生對于學習化學的畏難情緒,也能順應學生的學習心理,使學生在寓教于樂過程中掌握化學規律.開展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教師必須巧用實際生活,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創造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化學水平.現以“化學反應”專題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被“豆漿變清水”的實驗所吸引.受此啟發,有的學生提出能否將“紅色液體變成無色”,并根據化學物質的酸堿性性質,以及“豆漿變清水”的化學反應原理,初步確定了澄清石灰水和酚酞溶液.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學生將澄清石灰水和酚酞溶液混合變成紫紅色液體,再加入碳酸鈉或碳酸鉀,就能觀察到紫紅色液體變成無色.這樣,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而教師對于學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并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進行驗證,能激發學生想象和創造的動力.由此可見,在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巧妙設置生活化實驗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從而實現高中化學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