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
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在高中數學教學過中,教師越來越注重導學案的應用.導學案是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的,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編寫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確實,導學案的應用為高中數學教學帶來許多便利,但是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下面就導學案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談點體會.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師認識的集中體現,也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態度和觀念,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教學理念有理論層面、操作層面和學科層面之分.明確表達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研究和調查發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具有功利化的思想,也就是只注重能夠直接提高學生成績的教學環節(如復習檢測、習題練習等),不重視新課導入、創設情境這些重要的環節.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必須拋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并學習新型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重視新課的導入、情境的創設以及教學目標的設定和教學活動的開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注重數學概念和數學命題產生和形成的過程,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探究、類比、綜合、分析、歸納、概括、猜想、發現等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綜合素質,不僅要注重學習的結果,更要注重學習的過程,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例如,在講“含絕對值的不等式”時,教師要設定清晰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之前,將教學目標設定為:(1)掌握絕對值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在學會一般不等式的證明的基礎上,學會含有絕對值符號的不等式的證明方法;(2)通過含有絕對值符號的不等式的證明,進一步鞏固不等式的證明中的由因導果、執要溯因等數學思想方法;(3)通過證明方法的探求,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全面思考的方法.這樣的教學目標,具有綜合性,能使教學過程更加理性化,改善片面教學理念帶來的不足.
二、掌握總結反思的方法
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導學案教學中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學生學習規律的認識和理解不夠,認為聽懂了就可以達到長時記憶和深刻理解.學生認為對問題的反思和總結屬于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不能及時反思和總結,長此以往,學生沒有養成總結和反思的習慣.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盡力避免出現這種狀況,在導學案中應設置總結反思環節.在每節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抽出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討論交流,總結本節課涉及的知識,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例如,在講“直線的方程”后,學生做出這樣的總結:由直線方程的概念和直線斜率的概念導出直線方程的點斜式;由直線方程的點斜式分別導出直線方程的斜截式和兩點式;再由兩點式導出截距式;最后都可以轉化歸結為直線的一般式;同時一般式也可以轉化成特殊式.教材中求直線方程采取先特殊后一般的思路,特殊形式的方程幾何特征明顯,但局限性強;一般形式的方程無任何限制,但幾何特征不明顯.由此可見,在掌握了反思總結的方法后,學生的學習狀態有了明顯的改善.
三、留出探討交流的時間
通過對高中生的了解,發現了這樣的狀況:學生往往認為自己在導學案中遇到的問題教師會主動講解,因此沒有討論的必要.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自主探究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效果.教師的講解,學生在接收時處于被動狀態,對知識的理解并不深刻.但是學生的自主探究則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為學生留出探討交流的時間,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講“概率”時,有一些易錯習題:拋擲一枚均勻的骰子,若事件A:“朝上一面為奇數”,事件B:“朝上一面的點數不超過3”,求P(A+B).這道題其中一種錯誤解法是這樣的:事件A:朝上一面的點數是1,3,5;事件B:朝上一面的點數為1,2,3,所以P(A+B)=P(A)+P(B)=0.5.通過探討和交流,學生很快發現錯誤之處:事件A與事件B不是互斥事件,即P(A+B)≠P(A)+P(B).所以上解是錯誤的.正確解法:A+B包含:朝上一面的點數為1,2,3,5四種情況,所以P(A+B)=0.66.可以看出,探討和交流,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理念,也能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
總之,導學案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是教學進步的體現.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解決,從而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