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繼龍
思考在學習中的有著重要作用.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屬于被動式學習,雖然會跟著教師的節(jié)奏去思考,但是難以實現真正的思考.真正的思考取決于學生的主觀意愿,這與“教師提問,學生被動回答”是有區(qū)別的,它是學生利用自己的思維能力主動地對問題進行探究的一個過程.開展問題式教學的意義是,為了激發(fā)學生思考的主動意識,利用一系列的問題啟發(fā)學生,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需要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這是問題式教學和常規(guī)提問方式的區(qū)別.
一、建立問題情境,有效導入新課
建立問題情境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問題式教學的開展.在建立問題情境前,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明確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目標,利用相關的情境問題,誘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學習數學難免會遇到抽象的公式和概念,如果不能利用形象生動的方法將其展示出來,就會讓問題變得十分枯燥,難以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教師要注重數學知識和生活的密切聯系,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性認識,對相關的現象進行變形,利用轉化思維發(fā)現并解決問題.例如,在講“異面直線的原理和概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想生活中的平行直線和相交直線.然后引導學生將這些形象的事物抽象成數學知識,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促使學生思考探究,從而導入教學內容.建立問題情境,能夠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能形成良好的探究思考氛圍,為開展問題式教學奠定基礎.
二、設計開放性問題,加強課堂教學練習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設計的問題缺乏一定的開放性.這主要體現在教師利用一些情境老套、解題方法單一的問題讓學生去分析解答.在解答的過程中,教師會對學生進行強制性的引導,限制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收獲是有限的.要想有效地開展問題式教學,教師就要明確問題的重要性,不僅要利用一些必要的基礎性問題,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還要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給予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加強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在講“正弦定理”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開放性的問題,指導學生訓練,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概念,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例如:設點B在珠江岸邊,點A在對岸,為了測量A、B兩點間的距離,有什么方法呢?(給定米尺和量器)這個問題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是給定這樣的條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如何測量兩地之間的距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經過探究討論認為可以設定一個點C,構建一個三角形,然后利用特定的量器測出角B、C的大小,量出BC的長度,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AB之間的距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形象的生活問題構建成抽象的數學模型,并有效地解決了問題.教師帶領學生復習一些邊角的關系,引出正弦定理.再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并對問題進行變型,引導學生進行一題多解.這樣,學生才能收獲更多知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解題能力才能得到培養(yǎng).
三、構建合理的問題體系,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構建一系列問題,形成一個科學的問題體系,能夠引發(fā)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延伸,并進行多維度的思考,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yǎng).傳統(tǒng)的提問,問題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問題的設置也缺乏一定的科學性,不利于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開展問題式數學教學,教師要密切地聯系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由淺入深地設置問題,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高中生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是有差異的,不可能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探究過程中完成學習目標,肯定會存在一些知識漏洞.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合理有效地引導.例如,在講“正弦定理”時,教師可以演示對直角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推理,在學生知道“當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時,正弦定理成立”的結論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驗證直角三角形正弦定理成立的方法去證實正弦定理是否適用于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會利用類比推理、從特殊到一般等數學思想對問題進探究,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提高了他們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由淺入深地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感受獲得知識的過程,能夠推動問題式教學的順利開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問題式教學,教師應該深入貫徹新課改理念,密切數學和生活的聯系,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合理地設計問題,使學生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