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慶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循序漸進教學原則作為教學實踐的指導思想在化學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要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承前啟后地運用化學原理解決化學問題,教師就要在化學教學中秉承循序漸進的原則.
一、循序漸進原則的形成與內涵
早在朱熹的《讀書之要》中,循序漸進就已被明確提出,并做出了明確的闡釋.雖然當時只是簡單的形而上學,但是為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后,明代的王守仁以及明末清初的學者王夫之等對循序漸進有了新的闡釋,使循序漸進得到發展.由此可見,循序漸進的歷史久遠.后現代編寫的教育學論著中,明確地把循序漸進作為教學原則.隨著人們對教育認識的不斷深入,它的內涵也在不斷加深,不斷充實人們對教學的認識.循序漸進作為一個教學原則,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都被人們所認同.作為一個開放的、發展的概念,它具有合理性,以及對于教育教學獨特的意義.循序漸進原則的內涵在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面向不同時間段學生的思維意識和心理特點,以學科知識為核心,充分體現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從簡單到復雜,從易到難,逐漸引入,提高知識難度,使教學內容逐漸深化,優化課程內容結構.人們對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從簡單基礎的知識開始向更復雜的知識邁進,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由低級走向高級,由簡單走向復雜.
二、循序漸進原則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
1.由簡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中學時期的學生相對于小學時期而言,學習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初次接觸化學對學生仍然具有很大挑戰性.因此,最初的教學內容難度不宜過大,否則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抵觸的心理.相對其他學科而言,化學知識煩瑣、抽象,實驗、化學方程式較多,學生記憶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要秉承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簡單入手,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分析以及實驗,引導學生對概念進行理解,然后舉一反三,反復貼近生活舉例子,使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對化學學習更加有興趣.例如, 在講“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空氣”時,[JP2]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空氣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證明空氣的存在嗎?如,空集氣瓶在滿水槽中側立,水槽內有氣泡冒出;塑料袋開袋抖動再封好后會有壓力;給汽車輪胎打氣,會鼓起來.通過反復實驗論證,消除了學生對化學的陌生感,使學生體會到生動形象的化學感知,并提高對化學的學習興趣.[JP]
2.注重學生知識的承前啟后與積累.在學生最初接觸化學時,教師需要由表及里地運用形象生動的化學現象引入抽象的化學原理,使學生逐漸適應化學知識.在教學中期階段,教師應注重承上啟下,加快化學教學步伐,引導學生鞏固舊知識,加強基礎,由此引發新知識.首先,教師可以利用課前預習等方式,讓學生對不理解的重點難點進行標注.其次,要進行課堂提問,使學生在學習新課的同時,不忘記對舊課知識的鞏固.在學習新課之前,要把之前與新課有關的舊知識進行整理復習,為新課的學習作好準備.例如,在講“燃燒與熄滅”時,教師可以聯系“性質活潑的氧氣”以及“奇妙的二氧化碳”,讓學生結合之前所學的空氣、氧氣和二氧化碳等物質的性質及變化規律,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初步的銜接,然后在實驗基礎上充分了解燃燒的條件及滅火原理等.學生通過預習和復習,承上啟下,學習舊知識,連接新知識,及時了解自身的不足,及時彌補學習中的空缺.
3.系統復習,鞏固知識.教師應在教學的一段時期內,引導學生進行系統性復習,對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理和概括,使其成為一個整體,加強知識的連貫性,幫助學生鞏固現有知識.通過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加工后,學生掌握對化學知識的學習門道與技巧,有利于學生在以后化學知識的學習中掌握學習要點.通過整理,使學生對化學的學習更有條理性.在復習時,教師要注意教學課標,了解課標精神,以課標要求作為學生學習化學效果的評定標準,明確課標中哪些知識是需要學生了解認識的,哪些知識是需要學生掌握的.這樣,在復習過程中,有利于學生抓住重點,使復習更有著重點,從而提高復習效果.通過重點的系統性復習,不僅使學生掌握了化學知識,而且使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
總之,初中化學教學時間僅僅一年,但對學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秉承循序漸進原則,打好學生化學學習的基礎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循序漸進、承前啟后地引導學生,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