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棟
高中數學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數學學習,有利于學生的智力開發.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那么,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體會.
一、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數學在一定程度上與生活相關,是生活中部分問題的數字化、簡單化.教師可以逐步引導學生發現這一特性,并讓他們被數學吸引住,讓學習數學成為他們的一個愛好,并主動學習數學,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步入高中階段,數學的難度加大,知識要點不斷增加,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思考能力和邏輯能力,導致一些學生對數學產生畏懼心理,進一步產生厭惡心理,不愿學習數學,產生偏科現象.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要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正確利用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發掘學習數學的樂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數學,深入學習數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自己的智慧,創新教學方式,對其原有枯燥乏味的例題進行“改造”,讓例題更具有閱讀趣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不同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能力不同.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照顧到學生的想法.不同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教學享受,他們可能喜歡某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覺得這種教學適合自己,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嘗試多種教學方法,觀察哪一種教學方法適合大多數的學生,然后多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發掘自己的潛力,不能總是一種教學方式,否則會讓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漸漸失去學習數學的耐心.教師還要多與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交流,學習其長處,在教學生涯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每一道數學題都會有多種方法解決,教師要讓學生自己思考,從不同的方面考慮問題,發現多種解決思路和方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
想象思維在數學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高中階段,教師和學生的壓力都比較大.為了準備高考,學生夜以繼日地學習,會造成大腦疲憊,接受理解能力有所下降,這時教師應該降低教學進度,調解學生的狀態,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教師可以提供開放性題目,引導學生從多方面考慮問題,并讓學生上講臺介紹自己的解題方法,為更多的學生提供一個思路,使他們深刻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新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的教師為了提高升學率,只是向學生灌輸僵硬的解題步驟,沒有為學生進行深入分析.這種填鴨式的數學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發揮數學知識的關聯性
數學是一門抽象深奧的課程,其知識往往有著極強的關聯性.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發揮數學知識的關聯性,把相關的知識連在一起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總結相關知識點,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點小冊子,有利于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并掌握知識框架.在解題過程中,教師進行關聯知識點的講解能為學生的學習點明方向,讓學生在預習時有很好效果,在復習時能更好地記憶.
五、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一個問題得到正確結果的過程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合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主動思考,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正確答案.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都會進行自己的思考,并有不同程度的收獲.教師可以請部分解題方法簡便的學生在課堂上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其他學生了解到新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并啟發他們積極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每個人的解題方式也是不一樣的.這樣,能夠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深入思考數學難題,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總之,數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開發數學的這一特性,在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他們走進數學的學習殿堂.同時,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成長,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增進師生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