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基華
初中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具有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體.所謂自主學習,就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特點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并根據自身情況隨時調整學習計劃,從而進行有效學習.初中生雖然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生理和心理還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階段,但是可以在教師的督導下實現相對獨立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應該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開創新的教學思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轉變觀念,與學生和諧相處
新課程要求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新的師生關系,力求民主、和諧、平等和尊重.教師負責創造、組織、實施、傳播教學活動,學生負責探索問題和歸納總結問題;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掘出每個學生的智慧細胞,調動起學生的每根數學神經,創造出一個和諧、自由、開放、活潑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樂于發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巧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初中學生這個年齡段所具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著手,選擇接近學生生活的、常見易懂的問題,將這些問題情境再現課堂,促使學生把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和數學教學內容緊密聯系,應用數學知識去思考、理解、詮釋這些問題和現象,讓學生意識到利用學習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很簡捷的,引發學生探討數學的樂趣.例如,在講解相似三角形和函數等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測量教學樓的高度.學生想盡各種辦法得出教學樓的高度,如可以爬到樓頂,放一根足夠長的繩子下來,然后量繩子的長度,或者單獨量一個樓層的高度,然后數一共多少樓層,相乘加上特殊樓層高度得出結論;利用勾股定理得出樓的高度或者利用影子和樓房高度的關系;等等.這樣,學生在應用中得出所學定理的奧秘,比起干巴巴的坐在課堂聽教師反復強調那些枯燥理論要簡單,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三、注重方式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和思考模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立思考、溝通交流,使學生從“被動灌輸”到“主動接受”,最后過渡到“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優化學生的思維模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盡量把那些抽象的數學知識變成直觀的、易于理解的數學知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利用觀察、實驗、動手量、動手畫等方式去論證數學理論.
3.巧妙設置例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解等腰梯形的性質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大小相等.然后設置問題:等腰梯形的兩個內角大小是否一致?如何論證?學生就會把所學的關于等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菱形的相關理論知識與等腰梯形的特點相聯系,發散思維,抓住等腰梯形和其他學過的類似知識的相似點和共同點,得出等腰梯形的兩個底角大小相等的結論.這樣,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4.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提出問題,總結知識.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對于學生來說,書讀的多了,理解能力也就提高了,能夠抓住重要的單詞和句子,理解課本上的數學表達方式;根據教學提綱,理解章節大意;那些抽象的定義、理論,也就迎刃而解了,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樂于學習,懂得學習.
四、師生互動,創造和諧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主體思想意識,培養學生樂于思考、樂于溝通的精神,使他們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多聽聽學生的想法和意見,尊重每個學生的想法.也許有的學生的想法幼稚可笑,但只要他是認真思考了,即使是錯誤的,也要對他的認真態度基于肯定和贊賞.只有這樣,才不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有動力去深入思考問題,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也要注意自己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發揮引導作用,思考的問題要交給學生,讓他們學會思考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教學目標,才能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并用理性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
總之,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日之功.教師改變教學觀念和思維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自主學習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