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瓊
摘要:問題驅動式教學是在現代教育和教學理論指導下形成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本文主要討論問題驅動的三種教學方法,并進一步展開了具體的論述,對問題驅動教學模式的發展提供了具體的可行性依據.
關鍵詞:問題驅動中學數學教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學數學教學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因此,問題驅動教學模式已經廣泛應用于中學數學教學中.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樣的形勢下,將問題驅動教學模式應用于中學數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學數學主要具備以下幾個明顯特點:嚴格的學習模式,縝密的計算體系,完整的思維構圖,復雜而又包含邏輯的演算推演等.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都不得不折服于數學精密的計算.利用問題驅動思維開展中學數學教學,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本質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發現學習數學的樂趣,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一、數形結合的問題驅動教學方法
數學研究的基本對象是數與形的有效構成.這樣的構成方式是一種富有數學特點的信息轉換的模式,在用圖象的性質說明了數的事實后,又能與之前的概念性質相呼應.嚴謹的邏輯思維和直覺的感知思維是數形結合過程中的兩種主要思維方式.數形結合是在達到了溝通邏輯思維和直覺思維的基礎上形成合理的數學理解途徑.
例如,在講“全等三角形”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特征后,開始講解基本全等三角形的畫法:經過平移,對應線段平行(或共線)且相等,對應角相等,對應點所連接的線段平行且相等;平移變換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大小和方向(平移前后的兩個圖形是全等形).在學生了解基本的理論概念和畫法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在今后考試中面對全等三角形的證明題時根據數形結合方法解答問題.
二、知識框架的問題驅動教學方法
在新知識和舊知識的構建中,新、舊知識之間相互作用,為知識框架的構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知識構建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的互動過程中提供有力的知識框架.教師如果對學生平常不懂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析,再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為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就能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發展水平.
例如,在講“對稱圖形——圓”時,教師不能直接講授圓的畫法,再進行反復的演練.這樣的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枯燥乏味的.教師應該按照學生各自的特點設計問題驅動,展示數學知識從發展到形成的過程,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驗效果.比如,“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出圓的具體度數”?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去想象,然后教師進行點撥,讓學生發現原有的知識點——圓周率,在合理運用圓周率的基礎上,在坐標系上畫出圓.這樣具有啟發性的教學就是搭建知識框架的問題驅動.對教師而言,要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才能創新教學的思維和理念.
三、變式教學的問題驅動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要通過變相的訓練,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認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變式教學分為概念性變式和過程性變式兩類.概念性變式就是更加直觀地說明事物的本質,或者通過變換突出事物的本質,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事物本質,并形成對事物認知的科學概念.過程性變式就是在教學中有層次地推進,讓學生分步解決問題,以便積累解題的經驗.
例如,在講“走進圖形世界”時,對其中“多邊形外角和”的講解,教師可以采用定理變式設計問題驅動:問題1:如果多邊形的每一個外角都相等,并且小于45°,那么這個多邊形的邊數最小是多少?問題2:若多邊形的每一個外角都是其相鄰內角的二分之一,則它的每個外角的度數和這個多邊形是幾邊形分別為多少?在以上的問題探討中,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問題驅動方法,讓學生來解答.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數學是一門復雜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問題驅動教學方法,能夠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梳理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劉明東.淺談中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驅動式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06.
魏曉華.淺談“問題解決”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及意義[J].價值工程,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