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秋菊
“離子反應”是高一階段必修的重難點知識.學好“離子反應”,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離子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也能為后期化學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離子反應的知識點涉及很多細節性的問題,如果不加注意,學生可能出現較多的疏漏.為了提高化學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對“離子反應”課程予以關注,并著力解決其中的基本問題.
一、高一學生學習“離子反應”存在的問題
1.化學式與方程式的書寫不符合要求.首先是化學式的書寫.了解化學式的寫法是化學學習的基礎,但是高一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尚淺,初中時接受的教育并不能滿足高一學習的需求,因此部分學生存在對化學式含義理解不清或者書寫錯誤的情況.其次是電離方程式的書寫.理解與書寫電離方程式涉及眾多的概念,如電解質概念、非電解質概念、強弱電解質的概念等.學生只有深刻了解基本概念,并明確其中的差異,才能正確書寫相應的電離方程式.實際的教學情況并不理想,學生的理解能力達不到學習的需求.最后是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化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了解化學性質、明確化學反應.由于學習中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較雜,理解難度較大,學生往往無法準確地對化學反應做出判斷.具體來說,學生對鹽、酸、堿的性質了解不足,不能總結其中的通性規律,不能將一般規律推廣應用到實際的解題過程中,對復分解反應與置換反應的理解與利用不足.
2.對基礎知識點的理解不到位.在學習“離子反應”知識時,學生需要掌握鹽類物質與堿類物質的溶解性,但是在課堂上,學生只是盲目聽從老師的講解,并沒有進行自主思考或者詳細記錄課堂筆記.有些教師為了追求教學進度,沒有給學生留下記筆記的時間,導致學生僅對知識點留下淺層記憶,之后復習的過程中沒有筆記作為依托,繼而忘記很多關鍵性的知識點,從而在解題過程中弄不清題目中的物質是否可以進行拆分.另外,高一階段,學生是初次接觸離子反應的相關概念,而這些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解起來較為困難.
二、高一學生學習“離子反應”存在的問題的
CSD%0,0,0,10FK(WB8001對策FK)CSD
1.讓學生深入理解各種元素與化學式的內涵.在教學中,教師應詳細講解典型的元素與化學式的內涵,促使學生掌握化學式的構成規律,并且自主分析各種元素與化學式所代表的基本含義.
2.指導學生掌握化學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規律.在教學中,教師要用多種方式介紹化學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規律,并使學生有效掌握有關知識.在講化學式時,教師可以自編一些關于元素或者化合價的順口溜,便于學生記憶.教師還應具體分析不同化學式的書寫方法,讓學生掌握其中的具體規律,如非金屬氧化物中氧原子要寫在后;氫離子加酸根表示酸類物質,金屬陽離子加氫氧負離子表示堿類物質,金屬陽離子加酸根表示鹽類物質等.在講電離方程式時,教師可以利用比較法,讓學生對強弱電解質以及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概念進行區分.如,電解質通常為鹽、酸、堿以及金屬氧化物,而非電解質則包括非金屬氧化物、蔗糖與乙醇等;電解質在熔融狀態或溶于水的情況下可以電離并能導電,而非電解質則不能;其共同點在于兩者都屬于化合物.
3.加強學生對相互反應的理解.第一,可以讓學生通過對離子方程式的分析了解離子反應,如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可以生成水,氫氧化鉀與硫酸反應同樣能夠生成水,其離子反應方程式都是氫陽離子與氫氧負離子生成水,那么從中就可以得知鈉離子與氯離子、鉀離子與硫酸根離子之間均未發生反應.在直觀的分析中,學生能夠深刻理解離子之間的相互反應是如何發生的.第二,可以讓學生對反應條件進行分析,從而了解初級的離子反應.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離子反應中的生成物是什么類型的,從中總結規律,分析常見物質中是否可以歸為微溶物、沉淀或弱電解質.第三,在經過反復講解與練習后,教師要帶領學生總結規律,讓學生分組列出能夠發生相互反應的離子有哪些,不能發生相互反應的離子有哪些.學生總結后分組在課堂中匯報,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總結的情況進行補充與評價.這個過程,能夠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能力.
總之,離子反應是高中化學學習的基礎性知識,其中的部分內容具有抽象性,對于高一學生來說理解難度較大,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對概念理解不清、不會應用等情況.因此,教師應利用規律、順口溜等展開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認知,使其學會運用知識點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