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茶
[摘 要] 在網絡迅猛發展的時代,人們每天面對大量信息。如何甄選和辨別信息,即批判性思維成了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環節。西方發達國家諸如美國、英國等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列為教育的目標,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紛紛效仿。在中國,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也成了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學英語作為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需要在課程中培養批判性思維。
[關 鍵 詞] 批判性思維;大學英語;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082-02
一、引言
批判性思維模型起源于古希臘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即以提問的方式來促進人們思考,通過仔細思考再考慮命題的真偽及判斷的合理性,倡導一切結論的達成都需要批判性思維。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影響甚廣?,F代批判性思維來源于杜威(Dewey)提出的“反省性思維”。杜威認為反省性思維是最好的思維方式。通過這種思維,我們應該延遲判斷,在判斷之前對相關證據進行梳理研究,之后再做結論。自杜威的反省性思維以來,西方對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步,美國高校也開始把批判性思維列入課程設置中。雖然學者對批判性思維的定義及其構成要素有不同的認識,但是他們都強調的是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對問題的提出需持懷疑的態度,并通過理性思考并尋求相關的證據再作出判斷。批判性思維在教學中獨立開設課程的同時也融入跨學科教學。美國高校在課程設計、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課程評價等方面融入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融入教學主要以兩種方式:一是專門開設批判思維訓練課程,列出批判性思維的一般性原則,訓練批判思維的技巧;二是在專業課程中引入批判思維理念,通過在專業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
在現代社會中,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甚至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都把“批判性思維”列為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1998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高等教育會議發表《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觀念與行動》,第一條就列出“教育與培訓的使命:培養批評性和獨立的態度”。同時也指出,高等教育機構必須教育學生,使他們能夠批判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尋找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并承擔社會責任。為實現這些目標,課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對學科知識的簡單認知性掌握,課程必須包含獲得在多元文化條件下批判性和創造性分析的技能,獨立思考,集體工作的技能。
關于批判性思維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多數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應該涵蓋認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和情感意向(affective dispositions)。其中認知技能主要包括解釋、分析、評判、推理、論證、自我校正等能力;情感意向主要涵蓋求真的精神、思想的開放、能分析問題、能有組織地去處理問題、擁有理性分析的自信心、對知識的好奇和熱衷等。
國內在外語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起步較晚。黃源深教授1998年在《外語與外語教學》中發表文章“思辨缺席”,提出在外語教學中缺乏思辨能力的培養。文秋芳教授1999年在《國外外語教學》中發表“口語教學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探討在口語課程中滲入批判性思維。文秋芳教授等2009年在《外語界》發表“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試圖建構在外語課程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模式。但目前外語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沒有明確的理論及操作方法。
二、大學英語課程的設計及要求
大學英語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滲入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也成了不可避免的環節。大學英語教材編寫組的老師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吸取了新的教學理念,把批判性思維模式融入課文中,力求引導學生辨別多元視角、對比不同文化、深入思考問題。在第三版《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中,選材富有時代氣息,有人文性的同時兼顧到了思辨性。每個單元的話題貼近學生生活,并且呈現出正反不同觀點的兩篇文章,注意觀點的相互碰撞,激發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思考、去驗證。語言活動也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另外,在每篇文章的后面也附上了critical thinking的部分,讓學生能夠以批判的眼光來認識課文中作者所呈現的問題及提出的觀點。
雖然教材的設計融入了批判性思維的理念,但是目前大學英語的教學形式大多仍然停留在“填鴨式”教學的階段,教師講授為主,學生遵照老師的指令完成練習為輔。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審視、質疑、思考的部分較少,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求知欲和熱情未被喚醒。在筆者所在高校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局限于通過期末考試,少數學生希望能夠繼續努力通過大學英語四級測試。總的來說,批判性思維的認知技巧和情感傾向都未得到實現。
三、大學英語教學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首先,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需要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批判性思維所要求的解釋、分析、評判等技能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也是必要組成部分。而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很少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因此,學生學習中的問題鼓勵學生自己去解決,如果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跟同學討論,在討論和論證的過程中得出答案。所以,小組學習及學生個人報告應該成為課堂的常態。小組里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勢必會提供論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形成一個小型的辯論。辯論的過程也就是批判性思維的形成過程。另外,批判性思維的情感傾向要求思想開放,對知識有求知欲和熱情。大學英語教學同時也是文化意識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入文化比較的部分,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并做文化比較分析,幫助養成國際視野。
其次,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需要完成教師角色的轉變。傳統的教師是課堂的權威,課堂上的師生關系呈現的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是課堂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表現的裁判者,而中國學生也習慣了教師的權威性存在,很少去質疑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及方法。按照蘇格拉底的“助產術”理論,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成果產生的促進者,而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以平等的對話來進行,教師以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第二冊中Unit 5: The money game為例。本單元設計了Section A Spend or save-The students dilemma 和Section B A $3000 dictionary。 A部分主要講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相互矛盾的宣傳信息:一方面讓你花錢,同時讓你省錢。選材貼近學生生活,在各種信用危機出現的當今社會,文章無疑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及共鳴。文章的內容呈現方式是同時呈現各種相互矛盾的關于花錢還是不花錢的信息,來自信用卡公司、廣告宣傳、學校、政府等。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跟著作者去判斷這些信息的背后意義,去質疑信息的可信度及發布信息的人背后的目的。教師應該更多地讓學生自己根據課文給出的內容來判斷作者給出的論據是否充分、是否具有代表性,有沒有可以推翻作者觀點的反證,最終自己得出結論。
再次,批判性思維的養成需要學生自主學習的實現。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而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具有對知識的好奇和熱情,并且是在學生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他們有學習的動力,“會學習”并“堅持學習”。自主學習能力既屬于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技能層面,也屬于情感傾向層面,是批判性思維形成的基礎。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原則,每個學生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的完成能給他們帶來積極的影響,讓他們有勇氣和熱情進行進一步的學習。
還有,小組合作學習是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有效途徑,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所承認的一種較有成效的教學方法??偟膩碚f,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小組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同時也以小組的形式來評定成績。小組成員的構成盡量包括不同水平的學生。這樣水平較高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充當“小老師”的角色,而小老師的扮演需要對材料的大量分析、判斷及總結之后才能形成清晰的思維,并以言語的方式傳達給基礎較差的學生。基礎較差的學生在聽取“小老師”的“講課”時不同于老師的授課,他們更傾向于提出挑戰性的想法,這樣小組成員相互之間形成了一個積極循環的學習及思維模式。
最后,學生自主學習及小組合作學習的實現需要評價形式的改變。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權威,也是學生學習成果好壞的直接評定者。批判性思維的引入需要讓學生自身參與到教學評價中來。讓小組成員相互打分、不同組隊之間評分,讓學生積極探索、努力發現,在此過程中實現思考的習慣性。另外,改變傳統的以一次性測試給出最終成績的做法,引入形成性評價方式。
四、結語
信息時代的到來給人才的培養帶來了新的要求與挑戰。大量信息的涌入需要高校培養能夠鑒別、分析、推理、論證并能夠根據事實客觀得出結論的人才,也需要同時培養具有開放思想及富有學習熱情的人。大學英語作為高校主要課程也應肩負起批判性思維教學的重任,嘗試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Dewey.J. How we think[M]. Boston, New York and Chicago: D. C. Heath,1910.
[2]Ennis.R. Critical Thinking: Reflection and Perspective[M]. Inquiry,2011.
[3]黃源深.思辨缺席[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1,19.
[4]文秋芳.口語教學與思維能力的培養[J].國外外語教學,1999(2):1-4.
[5]武宏志,周建武. 批判性思維:論證邏輯視角(修訂版)[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