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菊敏 王志英 唐麗 李勝玲 樸海善 張海明

[摘 要] 目的: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應用型護理人才。方法:對2013級、2014級護理專業學生進行臨床前護理綜合課程教學改革,通過問卷調查教學模式效果。結果:多數學生對臨床前綜合課程改革持贊成態度,認為教學方法靈活、新穎,強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啟發了思維,提高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強化了團隊合作意識,收獲很大。結論:臨床前護理綜合課程教學改革,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實踐教學的一種補充和有益探索。
[關 鍵 詞] 護理教育;改革;實踐;臨床前;通科護理綜合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114-02
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是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護理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其最終目標就是圍繞培養學生的臨床評判性思維方法和臨床護理技能以及認知水平和溝通能力,以突出護理特色、適應護理學發展特點[1]。臨床前護理通科綜合課程是通過在學習完成護理學基礎課程及護理學臨床課程之后,學生進入臨床實習之前開設的一門以臨床綜合病例為基礎,根據教學目標以情景教學及PBL教學方法為手段的課程。通過設計真實工作任務,創建情景模擬,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溝通、協作能力,能有效地彌補學生下臨床前綜合訓練能力不足、溝通協作不夠、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弊端,使學生熟悉臨床護理工作程序并能初步具備接診、護理、救護患者的綜合護理技能[2]。我校連續兩年對護理專業2013級三個班、2014級兩個班實施了臨床前通科護理綜合課程改革,現總結如下。
一、改革準備
宣傳動員,綜合課程涉及的系主任、教學骨干、教學辦公室負責人,通過認真學習、討論、領會精神實質,討論改革思路。依據臨床教師、理論課任課教師座談會,選擇實用性強的臨床典型案例作為護理實踐項目,分別形成以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為主的案例并編寫相關的課程教學大綱和講義,包括教學病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程考評方式等。
二、改革的實施
(一)案例準備
自編的臨床前通科護理綜合課程包含4個臨床常見病例,分別選自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每個病例均來自臨床,通過臨床教師及學院教師認真篩選。根據教學目標每個案例設置3~4個情景,每個情景下設置3~4個任務,包含相關的知識、技能、情感及態度的要求。整個教學設計通過教師集體備課,由各系的教授為主講教師、課后集體討論總結等環節,以確保課程教學的質量。計劃課程總學時為48學時,其中課堂案例討論12學時、真實護理實踐情景模擬36學時,涵蓋臨床醫學知識、護理技能及護理程序的應用。
(二)教學組織及實踐
1.回顧強化,明確目標。每門課程1個專科案例,每個案例的實踐分3個單元,共9學時,每個單元教學前將病案發放給學生,并明確提出應完成的單元案例學習任務,各學習小組課前通過案例討論進行課程設計,以情景模擬等方式結合現代多媒體進行實踐展示。教師提前根據病案選擇,通過集體備課形式確定情景模擬標準,以便準確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
2.學生組織,教師引導。在小組實踐中,各種角色由學生結合案例提前設計準備,實驗室按照情景需要準備場所及設施,盡量模擬真實的病房場景。教學過程由學生組織,教師適當引導,每組學生配合完成學習任務。通過醫院情景模擬及護士、患者及家屬角色扮演,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達到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
3.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完成情景模擬及角色扮演實踐后,在教師指導下各小組對完成情況及時進行互相點評,教師最后總結點評。主要從情境設計,語言溝通能力,護士與情景現場所有人員,包括病人及其家屬、醫生等人員的合作能力,基礎護理操作技能,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意識及能力,對病人入院、住院、出院三階段的健康指導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通過對實踐結果及時進行學生互評及教師點評,使學生能相互取長補短,及時發現不足,從而縮短臨床適應期,更好地適應將來的臨床工作。
4.評價。以教師現場觀察、點評記錄及實驗報告結果為形成性評價。
三、結果
自行設計問卷,對參加綜合課程改革的2013級3個班、2014級兩個班共207人發放問卷,進行教學效果調查,收回有效問卷204份,有效回收率98.6%。(見下表)
四、討論
從調查結果看多數學生對臨床前通科護理綜合課程改革持贊成態度。其中認可度較高的有:教學形式新穎(91.18%)、有利于綜合知識應用(85.67%)、有利于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92.64%)、有利于鍛煉溝通能力(87.25%)。認為病例選擇合適的學生有88.24%,對教師點評到位的認可度最高(95.59%)。同時,大家普遍認為教學方法靈活、新穎,問題的設置強化了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親自參與實踐設計過程及體驗角色,提高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強化了團隊合作意識。尤其在現場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中能及時發現存在問題,并且對臨床可能突發的情況及其應急處理有了一定的認識,收獲很大。
認同度偏低的有以下幾項:有利于學習興趣的激發(60.29%)、有利于啟發思維活動(72.55%)、有利于培養處理臨床病例的能力(73.53%)、角色扮演成功(72.06%)。在其他意見表達中,部分學生反映準備階段用時較多,課時安排過多,面臨期末考試壓力,感覺很累;個別學生缺乏主動性,依賴小組其他同學,學習效果不佳。
臨床前通科護理綜合課程是在學生完成各臨床護理課程學習即將進入臨床實習前,通過“病案分析”“情景模擬教學小組”“PBL小組”“合作式學習小組”等的形式,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討論、鼓勵、協作、評價等一系列合作互動過程,共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完成一系列基礎護理及臨床護理操作[2]。其特點就是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把基礎護理知識、臨床操作技能、接診、處置患者及健康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老師只起到一個輔助及指導的作用,由此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激發了主動學習、評判思維的能力,有效地促進團結協作的精神,以達到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目標。根據改革實踐學生認可度調查分析,總體學生比較認可,但在臨床前護理綜合課程實施中應該進一步強化學習目標,使學習過程成為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3]。使學生學會主動學習,指導學生為準備病例自我查新。應完善綜合考核方式方法,形成性評價除了包含教師現場觀察、點評記錄及實驗報告結果外,還應有量化定性評價,提高客觀公正性。
總之,臨床前護理綜合課程教學改革,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實踐教學的一種補充和有益探索。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是培養應用型護理人才的有效實踐。
參考文獻:
[1]劉文平,劉興山,崔淼,等.某高校護理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效果分析[J].護理研究,2012,26(11):3053-3054.
[2]張翠娣,廖曉琴,季曉鵬,等.護理綜合操作實踐課程的構建與實踐[J].中華護理教育,2012,9(10):445-447.
[3]王慧玲,金玉忠,陳巧麗,等,臨床護理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與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