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杭瑞友 唐春根 李鑫
[摘 要] 在現代農牧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需要重視學生專業理論素養的提升,而且需要強調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強化。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需要針對不同專業、不同社會崗位對人才培養所提出的需求,對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開展聯合培養。以提升現代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培養水平為出發點,針對畜牧獸醫專業、園林技術以及會計(農牧業財務信息)復合型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與優化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 鍵 詞] 產教融合;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164-02
在現代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需要重視以推動學生就業為導向、以產學研結合為主要人才培養模式,而且應當著眼于現代農業發展趨勢,通過實現農牧專業群人才專業素養與現代農業人才需求之間的良好對接,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儲備。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不僅需要重視通過產教融合提升現代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而且有必要使用分類教學培養方式,滿足不同領域對現代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一、深化產教融合,建設“產學研”聯合體
近年來,隨著政策的推動與政府的支持,學院益發重視產教融合,著力建設產教融合基地,創新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廣泛吸引政府行業企業社會資源,不斷將先進的設備、技術、生產方式和現代產業體系人才、資金融入職業教學活動,統籌整合實踐教學資源,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產學研聯合體——江蘇現代畜牧科技園、江蘇中藥科技園,著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基地多源自主干專業,技術積淀深厚、特色顯著、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前景廣闊,并與成熟而知名的合作企業聯合運作,采用行業領先的管理方法與手段,再加上政府的倡導與扶持,校企雙方大力支持、充分謀劃、精心實施,成功運作的勝算極高。高職學生親歷其間,目睹成功之處,在環境塑造人的外因與自我發展的內在驅動雙重力量的作用之下,有利于學生創新創業和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
二、適應現代農牧產業發展需求,組建“現代農牧專業群”
通過深入現代農牧行業企業、用人單位調查,五年制農牧類高等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規格與農牧產業、職業崗位對接不上;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脫節;實踐教學基地的功能不全、難以協同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學院對現代農牧行業人才現狀和需求進行調研,根據人才需求的新變化,以學生為本,準確定位五年制專業人才培養的新目標,培養具有愛崗敬業、實踐經驗、專業理論知識,能解決專業領域一定技術問題,適應跨崗位遷移發展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同時,在專業鏈與現代農牧產業鏈互動中,結合專業特殊性、生源訴求多樣性、教學條件復雜性等因素,以辦學實力強、就業質量高的品牌專業為龍頭,按照管理促進產業價值增值和實踐教學基地集聚的思路,整合畜牧獸醫、園林技術、會計(農牧業財務信息)三個五年制專業為“現代農牧專業群”。
統籌協調各類教育資源,建設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依托“產學研”聯合體,根據專業群特點,農牧文化、工匠精神融入“通識課+職業技術課+專業群貫通課+創新創業課”課程體系,把第二課堂的技能競賽、課題研究、創新創業項目計算學分;不斷完善《實踐教學管理辦法》等教學管理制度,推行小班化,實行分類教學、學分制替換、導師制等;根據學生學習過程、專業群的教學組織、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來運行“學做賽研”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了一大批適應需求、立足崗位創新創業的技術技能人才。
三、產教融合視域下現代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培養實踐
在現代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高職院校有必要構建“產教融合、理實一體”教育模式。在此過程中,積極開展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并重視引導學生到真實的工作崗位開展生產實踐,從而有效提升現代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
首先,重視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并通過開展校企合作為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更好的環境。“校中廠”“前店后廠”等形式的產教融合基地,由于政府、行業、學校、企業共同參與,并由高職院校資深教師與企業骨干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協同進行經營管理,集聚了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優勢,人員崗位職責明確、生產或服務流程規范、市場定位準確、營銷策略對路、成本核算精細、激勵考核機制合理、管理方法與手段先進、危機處理及時而到位。實習學生置身其中,在環境的熏陶和企業老師的指導之下,直接而全面地掌握鮮活的畜牧生產、園林技術和成本核算等經營案例,從而對生產與服務、客戶開發與維護、人員引進與管理、突發事件的應對與處理、成本控制等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積累了經營管理的間接經驗,有利于提升其處理問題的能力。
其次,重視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的融合,通過“四崗位遞進”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課堂教育是學生掌握現代農牧生產技術理論、推動學生專業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礎。在課堂教育中,教師不僅需要根據區域農業發展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而且需要引導學生明確自身專業特點以及自身興趣愛好,并自主拓寬自身知識視野,實現自身專業理論能力的提升。課外教育則主要依賴于校內社團、專業競賽以及校外實訓基地開展,其中,“四崗位遞進”是提升課外教育成效的有效路徑。具體而言,“四崗位遞進”指的是引導學生對課外教育周期進行合理劃分,并引導學生開展學做結合、對崗位進行輪流體驗以及頂崗實習。在崗位認知教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前往實習基地進行參觀,從而讓學生對農牧生產技術崗位工作內容有初步了解;在開展學做結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前往實訓基地開展實踐,從而深化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以及農牧生產技術崗位的認知,與此同時,教師應當要求學生針對實踐過程生成實踐報告,并納入考核體系當中;在崗位輪換中,教師需要圍繞農牧生產特點,引導學生對不同的工作崗位進行體驗,從而確保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具備較高的崗位適應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學生則需要從以理論學習為主轉變為以工作時間為主,這對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素養以及學生的崗位勝任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再次,構建“崗位引導、模塊培養”的教育模式。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重視以現代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崗位素養要求為引導,合理劃分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能力模塊,并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學院對現代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崗位素養要求做出了解,從而為現代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依據。具體而言,這項工作的開展需要通過“三步走”實現層層深化,在第一階段,以現代農牧企業為調研對象,通過積極尋求企業配合并使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以農牧企業基層到管理層為調研對象,了解現代農牧企業中不同崗位所提出的能力要求;在第二階段,引導現代農牧專業群專業教師深入企業,以掛職體驗的方式對現代農牧企業中不同崗位所提出的能力要求做出了解,并深化對這些能力要求的認知,從而確保現代農牧專業教師能夠明確現代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培養工作重點與難點,繼而有針對性地對專業教學工作做出優化;在第三階段,針對調研結果以及教師體驗結果,通過調整專業理論教學內容與方向,確保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與企業崗位要求實現良好對接。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化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為學生爭取實訓崗位與頂崗實習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工作實踐強化對自身專業崗位要求的認知,從而能夠在專業素養的提升過程中明確目標與方向。
最后,在現代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中,將教學內容劃分為通識能力培養模塊、專業技術教學模塊、職業貫通拓展模塊以及創新創業課程模塊。通識能力培養模塊主要包括高職英語課程、計算機課程、應用文寫作以及農牧文化課程;專業技術教學模塊則需要圍繞畜牧生產、園林技術和農業信息管理等內容;職業貫通拓展模塊則需要針對現代農牧專業群專業能力培養,增設一些必要的職業選修課程,如畜牧業經營管理、園林植物種苗生產等;在創新創業課程模塊中主要開設實踐創新項目、創業實訓等課程。在通識能力培養模塊與職業貫通拓展模塊內容的教學中,同樣需要以提升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為重要的出發點之一,如以應用文寫作課程為例,這一課程需要體現出對現代農牧專業群專業教育的針對性。為此,應用文寫作課程中的范文選擇、作業設置等,都有必要體現出與專業課程教學模塊內容之間的相關性,繼而引導學生能夠實現自身核心專業能力的持續提升。學院注重主動適應現代農牧業發展從要素與投資驅動轉向科技創新驅動的變化,把創新要素融入“工學結合”培養全過程。現代學徒制、“工學研融合”等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提高了學生把學習過程、工作過程和技術應用過程有機結合的實踐創新能力。
總之,在現代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產教結合有利于實現現代農牧專業人才專業理論素養以及專業實踐能力的協同成長,而針對不同專業以及不同工作崗位人才要求開展分類培養,則是確保現代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素養與社會企業人才需求乃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實現良好對接的重要手段,因此,產教融合視域下現代農牧專業群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工作,是農業院校以及高職院校農業專業教育中需要持續研究與探索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張吉民,甕巧云,劉穎慧.地方高校應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才的培養[J].科技展望,2017,27(23):334-335.
[2]張天華.農業院校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10):210-212.
[3]王軍,王夷平,許春艷,等.農業經濟轉型背景下復合型農經人才培養探討:基于職業能力的視角[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26):21-24.
[4]劉海虹,劉佳,王坤.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院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5).
[5]朱國奉.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素質提升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6):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