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楠 郝亞琳 黃偉 黃安永
[摘 要] 為了使高校培養的工程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滿足新時期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畢業生達到行業和市場需要的能力要求,需要將校企合作模式引入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建設中。分析了如何利用好學校和企業兩種教育環境,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使教師授課、實踐內容和企業實際需求相結合,并提高學生參與校企協同育人的主動性,使企業和學校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切實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 鍵 詞] 工程管理;應用型本科;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170-02
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傳統高等教育的弊端日益凸顯,其引發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大學生就業難。由于工程管理專業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使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屢屢碰壁,同時往往也使用人單位感到畢業生的就業力不足,與企業的需求有差距。因此,結合高校特色,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教育環境,從人才培養的需求出發,讓企業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中,是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目前的現狀及影響學生就業情況的主要因素
培養高質量的社會所需人才是高等本科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本科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應用型本科重在“應用”二字,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學體系、模式和資源的建設要體現“應用”二字,因此深入、全面地分析校企合作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將有效地促進該培養模式的實施,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質量[2]。
(一)人才培養質量差異較大
目前,開設工程管理專業的本科院校有近400所,分布在綜合性院校、理工類院校、財經類院校、農林類院校等,雖然大多數學校在培養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過程中,采取了相近的人才培養模式。但是不同的院校將工程管理專業設置在不同的學院,依托不同的專業,由于培養方案的側重點不同,培養出的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知識結構也有很大差別。并且不同的院校開辦工程管理專業的時間不同,辦學條件不同,對人才培養的定位也不同。這些原因都導致學生就業時的層次良莠不齊,有的則屢屢碰壁,就業后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能力的評價也褒貶不一。
(二)實踐環節略顯不足
對大多數開設工程管理專業的本科院校,目前實踐環節的內容主要涉及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內容比較單一且實習深度不足,缺乏良好的實踐環境,導致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僅停留在表面,專業知識技能不足。
(三)師資力量略顯不足,學生職業規劃不明確
工程管理專業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目前大部分高校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師普遍呈年輕化的趨勢,大部分的教師理論知識儲備很充足,但缺乏必要的實踐經驗作支撐,嚴重制約了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工程管理專業培養的是復合型管理人才,但很多畢業生從事的是和土木專業類似的技術類工作,專業特征不明顯,職業規劃不明確,使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比較弱。
二、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指導下由教育對象、目標、內容、方法、途徑、質量評價標準等要素構成并且集中體現為教育教學模式相對穩定的教育教學組織過程的總稱[3]。為了培養出能夠真正滿足社會和行業多元化、各層次需求,特別是具有解決綜合實際問題并具備較高專業和職業素質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需要與企業需求對接,導入項目實踐,建立“項目整合教學資源、校企共建培養過程”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由于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有著顯著的影響,高校與企事業單位應針對社會和市場需求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確定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并在師資、辦學條件等方面合作,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際工作過程相融合[4]。
(一)利用好學校和企業兩種教育環境,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
為了縮小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需要企業深度參與,制訂出合適、科學的培養方案。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要做到兩個方面:
一方面要實現企業走進校園,從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過程、實踐環節以及人才質量評價等各方面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這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內容。如利用企業教學資源開設有關實踐性教學的選修課,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帶進課堂,由企業導師利用企業資源開展這些選修性內容的教學,學生則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以后想從事的就業方向進行選修,提高其實踐能力。
另一方面要真正讓學生和教師走進企業,形成一種長效機制促使企業積極地接納學生實習和教師掛職鍛煉,同時創造條件保證學生和教師全身心投入企業行業環境,達到校企合作、互利共贏的目的。如教師為企業提供技術和科研服務的同時,企業也為教師提供了橫向課題的平臺,這種聯合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也能促進學校科研、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教師授課、實踐內容和企業實際需求相結合
在工程管理專業改革各階段中,第一階段主要是厘清不同層次、不同方向之間課程的關系問題;第二階段主要是解決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問題;第三階段的重點在于如何建設與目標相適應的“應用型”高校使學生的培養契合企業的需求,而這首先需要教師在授課環節(理論環節、實訓環節、實習環節等)在內容上能夠與企業需求相適應。
如建立“雙師型”師資隊伍,為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有計劃地安排專業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專業實踐,提高工程能力,豐富實踐經驗。教師回校后,把實踐中獲得的知識帶回課堂,補充和更新教學內容,用實際問題開展案例教學,促進教學與實踐的結合[4]。同時,將企業的實際項目作為畢業設計的選題,并由企業工程師和校內指導教師共同指導,這既可以保證畢業設計的質量,又使設計項目貼近生產實際,鍛煉了學生應用知識于實踐的能力。
(三)提高學生參與校企協同育人的主動性
由于工程管理專業缺乏趣味性,學生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里面。因此,關注學生發展需求,激發學生作為教學對象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會知識的綜合運用,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為了提高學生參與校企協同育人的主動性,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教師與企業的橫向課題,提高專業能力,表現優異的學生可獲得優先被錄取進入企業實習的權利。此外,目前大部分學校考核學生對課程知識掌握程度的方式還是比較傳統的閉卷方式,這種考核的方式比較單一,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可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傾聽和了解學生的需求,并將學生的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納入學生的成績評定中。
三、結語
為了培養出適合社會經濟發展,滿足市場需求的復合型工程管理人才,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和學校的就業率,各高校尤其是應用型高校應緊跟時代的步伐,把握工程管理領域高速發展的契機,不斷完善工程管理專業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構建校企合作模式,將該模式引入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建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最終達到推動建設行業的健康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5]。
參考文獻:
[1]柳友榮,龔放.“本科教學質量”辯證[J].中國大學教學,2008(6):7-11.
[2]羅文廣,胡波.地方院校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15-17
[3]宋國利,蓋攻琪,蘇冬妹.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2):91-94.
[4]高燕,劉永俊,常晉義.應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教育科學),2012(12).
[5]陳春來,繆志偉,王云崗.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J].教學改革,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