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摘 要] 對遼寧省貧困和農村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分析,從機制保障、政府統籌、充分調動農村女性勞動力、校企合作、穩定就業等方面進行探討,力求完善貧困和農村地區的職業教育。
[關 鍵 詞] 職業教育;農村女性勞動力;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007-01
根據《全國“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遼寧省發布了《遼寧省“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對教育脫貧進行了詳細規定,其中將貧困和農村地區職業教育作為教育脫貧的重中之重。
一、遼寧省貧困和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2016年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遼寧省常住人口4377.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949.3萬人,占67.37%;鄉村常住人口1428.5萬人,占32.63%。
遼寧省的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遼西北地區(朝陽市區、阜新市區、北鎮市、昌圖縣、康平縣、法庫縣、義縣、黑山縣、阜蒙縣、彰武縣、北票市、凌源市、朝陽縣、建平縣、喀左縣和建昌縣)16個縣(市、區)和遼東山區(西豐縣、清原縣、撫順縣、新賓縣、本溪縣、桓仁縣、寬甸縣、鳳城市、岫巖縣)9個縣(市)。
目前中等職業教育院校主要分布在沈陽127所、大連110所、鞍山26所、撫順27所、本溪20所、丹東26所、錦州17所、營口19所、阜新17所。
可見,農村人口占遼寧省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貧困和農村地區發展職業教育有廣闊的空間。全省有職業教育院校493所,主要分布在沈陽、大連經濟較發達地區,職業教育院校向貧困和農村地區發展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全省職業教育以學校集中教育為主,而近年來職業教育學校招生人數逐年下降。
二、遼寧省貧困和農村地區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遼寧省貧困和農村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存在如下問題:
(一)保障機制不健全,職業教育發展困難重重
主要體現在職業教育專項經費保障不足。2017年遼寧省財政將支持完善教育科技投入機制,積極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促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雖然安排職業教育專項經費有穩步上升趨勢,但是許多貧困地區的職業教育機構經費仍然緊張,影響了基礎設施建設、貧困生資助力度、師資培養等各個方面,一定程度阻礙了貧困和農村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農村女性勞動力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男性作為主要勞動力一般外出打工或者在家務農,而女性大部分留守在家,屬于勞動力閑置狀態。以撫順、鐵嶺貧困縣農村為例,通過問卷調查顯示,只有18%左右的女性會選擇在離家較近的工廠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以換取收入,其他的女性大部分屬于閑散狀態。在被調研的女性當中基本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有基礎知識,再經過職業教育可以從事一些有技術含量的工作,這樣不僅解決了工廠用工荒的現象,也充分開發了女性勞動力資源。
(三)職業教育內容與就業需求脫節
貧困和農村地區的職業教育設置基礎課程過多,專業實踐課相對較少。遼寧省職業教育還存在搞發展規劃、制定培訓計劃的問題,缺乏因地制宜的靈活性。很多職業教育機構在內容上千篇一律,沒有制定出就業面廣、好就業的培訓課程,導致貧困和農村地區大多數人缺乏參加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三、遼寧省貧困和農村地區職業教育對策研究
(一)政府統籌是貧困和農村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保障
堅持政府統籌,將領導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決策者,又當作落實者。在思想上重視、行動上支持,形成政府統籌、部門聯動、教育協調、一校多制的職業教育發展新機制。同時,要將中等職業學生招生當作大事來抓,對職業學校發展規劃、招生計劃、辦學條件等都進行專門研究和具體落實,及時解決工作中的困難,確保貧困和農村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農村女性是貧困和農村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
強化各市、縣發展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更好地服務于農村女性的職業教育。針對貧困和農村地區的女性設置有針對性的課程,主要加強第二、三產業的技術技能培訓,拓寬就業途徑。結合當前市場需求,國民經濟的增長主要依托于第三產業服務業的創收增收,配置相應課程適應時代發展。改變傳統思維模式,激發貧困和農村地區女性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其成為自立自強的新時代女性。
(三)校企合作、保障就業是職業教育的重中之重
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不解決,難以保障貧困和農村地區職業院校的長久發展。校企合作是很好的辦學模式,聯合企業定向培養職業技術人才。企業和學校雙方共同制定培養計劃,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場地,學校為企業輸送人才。不僅開拓了學生的就業途徑,更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蔡永鴻.遼寧省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探析[J].工業設計,2017(4):69-71.
[2]朱巧楠.城鎮化下遼寧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創新[J].遼寧高職學報,2015(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