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亮
[摘 要] 運用邏輯分析法、文獻資料法,歸納總結了當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現狀,對籃球教學中學生自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等方面分別進行探討,積極開發高職籃球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教學資源,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 鍵 詞] 冰山模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就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024-01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職業教育體系的不斷開放,高職生面臨生源市場與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雙重競爭,眾多高職院校相繼走向綜合化發展道路的同時,促使高職院校成為一個資源開發中心。如何最大化開發和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創造更大職業人才紅利,是各高職院校競相爭搶的戰略高地。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就業心態不端正、專業技能不扎實、職業生涯規劃不明確、自我認知水平低等就業問題,體育課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門必修課,除完成課程本身規定的提高學生基本技能和身體素質等教學目標外,還需從體育視角重視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因此,文章探討高職籃球教學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以期為優化體育教學、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提供參考性意見。
一、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透視
當前,在重技術輕系統教育的傳統教學模式中,部分高職院校受“專業技能至上”的影響,體育課程課時相對較少,學習體育理論、實戰訓練時間不能合理分配,導致學生體育課程學習不符合動作技能的形成規律,有限時間內單一技術動作和戰術配合的反復性練習,易使學生對教學本身產生消極抵觸情緒,動作遷移在專業技能學習中效果不明顯。
再者,縱觀全國高職院校,鮮有將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納入體育教學目標中的實例,這與國務院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服務需求、就業導向”的理念不相匹配,與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相脫節。大學階段是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逐步完成社會角色轉變、形成正確價值觀念的發展敏感期,思想觀念與行為模式能否正確建立,決定著他們職業能力的高低。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職院校的教學都具有職業特性,均為以后職業崗位作鋪墊,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體育教學作為高職教學系統的重要組成要素之一,亟須圍繞學生自身專業,創新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實用性體育教學體系,在教學理念、課程內容以及考核與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從體育視角對學生就業能力進行再次升華。
二、籃球教學中的就業能力培養
籃球教學是體育課具體執行的過程,一名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除學習基本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應該注重自身多種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自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表達能力等。通過這些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日益競爭的社會環境中取得主動權。
(一)籃球教學中自律能力的培養
自律能力是一種嚴格約束自己的能力。籃球課堂中的集合、隊伍整理以及各項籃球教學活動的安排,都能體現出一個學生的自律能力。大學近似于一個小“社會”,大學生具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完全管理自己,不同于中小學時,需要依靠學校相關部門老師以及班主任的管理。學生上課遲到、上課不專心聽講等問題,教師應及時對其進行自律問題的教育,讓學生重視時間資源,具有時間觀念。
(二)籃球教學中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
團隊協作能力是建立在團隊的基礎之上,發揮團隊精神、互補互助以達到團隊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當前大學生都是“90后”,多數是獨生子女,在生活、學習和各種工作中,與他人的合作機會和意識越來越少。籃球是一個團隊項目,任課教師在教學中多鼓勵學生進行“3vs3”或全場比賽等練習,通過不斷的傳接球、掩護、擋拆等戰術配合,讓各個隊員在團隊中形成默契,引導他們不斷加強團隊的協作能力。同時面對籃球比賽的輸贏,要讓學生明確勝利和成功是靠大家團結一致、協同配合得來的。即使失敗,也不應埋怨其他團隊成員,這只能說明團隊間還有改進的地方,需要彼此鼓勵來獲得進步,這也是團隊協作能力提高的
體現。
(三)籃球教學中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
籃球教學具有形式多樣和富有挑戰性的特點,能夠滿足學生好奇、探究、體驗甚至冒險的心理,籃球技戰術練習、訓練和比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對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然而,傳統教育所設置的課程以及講課和考試等基本上發揮的是左腦的功能,而忽視右腦功能的開發,對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發展不利。因此,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適當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左側肢體部位的練習,如,盡可能地利用左側手運球、左側腳支撐,加強左側手、腿的力量練習,或者利用左手做游戲等。
(四)籃球教學中組織管理能力和表達能力
組織管理能力和表達能力是現代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籃球教學不是單向的老師“教”和學生“學”的過程,雙方是雙向、互動的。籃球教學中,體育老師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中以教學內容、游戲內容為載體,創設多種教學情景,不斷提高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海軍.談高職籃球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問題[J].學校體育學,2012(2):36-37.
[2]金冬梅,張櫻峰.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的培養效果和優化措施[J].現代教育管理,2014(8):107-111.
[3]譚移民,錢景舫.綜合職業能力的課程觀[J].職業技術教育,2000(28):7-9.
[4]周大鑫.談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全程化與信息化[J].中國成人教育,2013(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