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猛
[摘 要] 斯坦福作為世界著名學校,其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因素可以用來借鑒。通過分析斯坦福大學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來探尋我國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分析了教師專業發展制度的現存特征,在特征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制度設計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雙重作用、“項目制”可以更好地為教師專業發展服務以及資源組織與管理支持這三
個模塊來闡述斯坦福大學教師專業發展所帶給我們的啟示與指導。
[關 鍵 詞] 斯坦福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啟示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064-01
一、教師專業發展的制度特征
教師專業制度的發展愈發多元與科學,相關數據顯示,其系統化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學能力培養途徑愈發完善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資源的不斷豐富,斯坦福大學要求無論是教授還是講師,都應該對教學設計不斷進行完善和補充。具體來說,可以通過觀看知名教授演講、開展學術交流方式等來學習新的教學方法,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此外,斯坦福大學為鼓勵教師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專門建有相應的教學共享空間,在共享空間內可以對教學資源進行無償共享,從而更好地幫助新入職教師快速提升自己。
(二)體系化的教師培訓制度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教師發展的不同階段,所需要的培訓內容也不盡相同。斯坦福大學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更加科學、具體地了解每一位教師的需求,從而提供相應的發展幫助,以提高培訓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此外,為提高培訓的科學性,斯坦福大學還對培訓需求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評估,如果評估培訓必要且科學,那么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進行培訓,如果此項培訓并無實質意義,那么培訓則取消。這種科學而規范的培訓制度,可以優化教師隊伍的發展,提高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三)激發教師的研究能力
斯坦福大學十分注重教師的研究能力,只有教師具備相應的研究能力才能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研究能力。基于此,斯坦福大學推出了一系列的學術活動,比如純粹的學術時段,在這一時間段教師和學生均參與科研討論,以期同時提高學生和教師的研究能力。
二、斯坦福模式的評價與啟示
(一)制度設計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雙重作用
制度設計的提出不僅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動力,相應也帶來了壓力。具體來說,斯坦福大學的制度可以概括為“終身教職”與“非升即走”,不難看出,前者對教師專業發展來說是一定的動力,而后者就是相應的壓力。雖然斯坦福大學建立的制度各說紛紜,但其有效性是無可厚非的,上述制度的提出為美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教師人才。終身教職的提出使新入職教師不得不在入職后的五六年內進行純學術研究,從而豐富自身的研究能力,提高科研水平。相應的“非升即走”的聘任機制可以激發教師團隊的活力,避免因為終身教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這種雙制度模式下,教師不僅要考慮自己的生存問題,還要考慮自身的專業素養,使教師一直處于一種積極亢奮的狀態,可以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新的教學制度來規范教師隊伍的發展,從而不斷地優化制度體系,更加科學、合理地為教師自主發展提供方向指引。
(二)“項目制”可以更好地為教師專業發展服務
斯坦福大學中的“項目”并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項目。項目不僅包含教學能力、管理能力,還包含研究能力等,而上述能力的考核采用的就是項目制。通過數據分析的方式,不難看出項目制存在的種種優點,比如“項目制”的教師專業發展具有十分明顯的針對性。以斯坦福大學中的地理老師為例,為豐富自身的專業素養,地理老師可以通過聚焦知識儲備的方式,來獲取未來所需學習的內容,從而更深層次地掌握地理知識,為后期地理教學作鋪墊。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斯坦福大學中,不同院系的項目制不同,同一院系內可以進行協作,來決定“項目制”的具體內容和形式。
(三)資源組織與管理支持
教師專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于斯坦福大學而言,其物質基礎就是資源組織與管理支持。具體來說,線上資源與線下資源的有機統一,是斯坦福大學資源建設的亮點。教師可以通過兩種模式來獲取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教學內容,從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相對來說,線上資源比較豐富并不斷進行更新和完善,主要包括各種講座內容、教學指導手冊、教學視頻以及各種電子圖書信息,線下資源包括教師的教案、各種教學信息、圖書信息等。教師可以通過線上資源與線下資源來掌握基礎知識,獲取最近的科研信息。
綜上所述,斯坦福大學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具備明顯的優點,但深入研究發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上述資源組織與管理支持都是對未獲得終身教職資格的教師而言的,如果教師通過測試,得到了終身教職的資格,那么相應的發展資源會變少。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不足愈發明顯。與此同時,非升即走在評定的過程中過度依賴晉升模式,并沒有充分考慮教師的實際情況,因此應該制定更合理的評價機制來優勝劣汰。基于此,我們在借鑒斯坦福大學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時,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制訂符合我國教師的一套教師專業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陳向明,張玉榮.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習為何要走向“校本”[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
[2]朱旭東.論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模型建構[J].教育研究,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