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電子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摘 要] 跟隨學校考察團去臺灣幾所大學學習訪問,了解臺灣職業院校的特色,學習其校企合作的先進經驗,對我校“協同先導,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在機電專業的實踐提出幾點建議。
[關 鍵 詞] 職業教育;機電專業;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032-02
一、臺灣職業教育的特色
臺灣稱職業教育為技職教育,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在中等教育中分為國中教育和高職教育(即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到20世紀80年代,在專科基礎上發展了技術學院。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技術學院中成立研究所,培養具有博士學位的學生,從而出現了科技大學。
(一)體系完整,結構合理
臺灣職業教育包括中等職業教育、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碩士教育及博士教育5個層次,形成獨立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義務教育結束后,學生選擇升入普通高中或職業高中,職業高中學生升入四年制應用型技術學院(授學士學位)或科技大學(授碩士和博士學位),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的學生均可攻讀碩士和博士,學制間可以進行縱向和橫向的相互轉軌,學生可以在任何階段,找到與自身教育程度和需要相適應的求學通道。
除了相對完備的技職教育體系,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還配置了一套評鑒體制來引導技職教育高校的發展,從過去的以“教師教學”為中心發展到以“學生學習”為本位,評鑒傾向從重視“投入面與過程面”走向以“學生學習成效”為導向,更加注重“產出面”。
(二)善于創新,強調實用
臺灣技職教育體系是產業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推動下形成的,是“務實致用的教育”,強調實踐教學和知識應用,期望達到“改善師生教學環境、強化產學實務鏈接、培育優質專業人才”的目標,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科技或管理知識,還要學到產業知識。
臺灣職業院校在教學中偏重技能訓練和實習,強調項目化教學,學生大部分時間在進行現場操作技能的訓練或到有關單位實習。學校實驗實訓條件好,設施設備先進,而且大部分都是合作企業贈送或本校自己開發研制的。鼓勵學生獲得必要的專業職業證書,統一實行“一畢(一張畢業證書)、二語(兩種語言能力)、三獎(三項獲獎)、四證(四張相關證照)”的教學目標,所有學生在學校期間都要按要求通過學校的技能培訓,在畢業時取得多種職業技能,便于選擇多個工作崗位。
二、所訪高校校企合作的特色
臺灣地區2013年至2017年推動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劃,分成制度調整、課程活化、就業促進等3大面向及9個策略,即政策調整、系科調整、務實選才、課程彈性、設備更新、實務增能、就業接軌、創新創業、證能合一,目標是讓技職畢業生擁有立即就業的能力,改變社會對技職教育的觀點,以及提供產業發展所需的優質技術人力。我此次前去拜訪學習的四所院校在與企業合作開展上述改造計劃都有各自的特色之處。
(一)致力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構建
臺灣職業院校特別注重學生參與企業的研發工作,鼓勵學生創新、發明和參賽參展,很多學校成立校企合作研發團隊,與產業園區合作,爭取研發項目,參與業界專題制作,參加國際技能大賽等。康寧大學成立創客學院著力于學生創新能力的養成,在教師的指導下把自己的想法和創意轉化為產品投入市場取得經濟效益。東南科技大學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國際競賽并得獎,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立足產業發展需求,產學合作結合緊密
臺灣職業院校注重產學合作,以產業發展需求作為辦學的方向,引導高校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服務、科研服務。技職學校的教師也自覺地到企業中鍛煉提高作為自己繼續學習的常規手段,營造產學合作、相互促進的良好氛圍。如,致理科技大學積極鼓勵學校教學研究單位與產業界建立長期合作管道與互惠聯盟,不斷提升學校為行業產業的服務能力,萬能科技大學設立了多個研究中心,有效整合校內校外的研究人力與資源,建立產、官、學、研的合作平臺,幾年來萬能科技大學畢業生年年蟬聯“企業最愛”稱號。東南科技大學在辦學過程中堅持建構良好產學合作模式與研發環境,使學校辦學與特色產業結合,協助產業創新,使學校人才培養和社會經濟結構發展建立良好互動模式,不斷促進產業升級與轉型。
(三)校企深度融合,促進人才培養
臺灣職業院校會邀請企業深度參與學校教學和人才培養過程,提高學生人才培養質量。致理科技大學的老師大部分都有企業背景,學校也經常聘請企業專家到學校兼課,學生畢業實習就是直接到企業完成實習項目,由企業來判定學生的實習成績。東南科技大學教學產學訓合一,業界專業人才協助教學,重視學生專題制作與校外實訓,學生參與老師的產學,成立產學訓專班,由學校、職能訓練機構、廠商三方聯手,除取得要求證照外,還可進入臺灣各大汽車廠商實習,實習結束后取得學位,即直接進入就業崗位。
三、“協同先導,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機電專業的實踐
目前,我校機電專業實施的校企合作模式所培養的學生并不能夠完全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所以主動來尋求與學校合作辦學的企業不多,企業缺乏合作的積極性,只想用人而不愿意培養人,合作的長效機制難以建立,企業與學校無法相互滲透。因此要考慮探索“協同先導,深度融合”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學校要占先導地位,企業為了自身發展主動與職業院合作,這種合作模式既有利于校企合作的穩定也有利于機電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一)樹立主動為企業服務的思想
要在校企合作中占主導地位,首先,要樹立為企業服務的思想。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要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的既懂理論又會應用,能操作、會維修、可創新,有學習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是校企合作穩固發展的基礎,是學校占合作主導地位的重要保障。在學生培養中,專業發展要與企業產業接軌,制定貼近產業實際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吸收企業專家加入專業建設委員會,大力推廣各類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工作,通過開展“工程考證達人”等各類活動,鼓勵學生多考證、考好證,為廣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增強有力的競爭砝碼與選擇面。
(二)提高教師研發服務能力。
校企合作要深入開展,教師必須要深入企業,既要了解企業對學生的需求,也要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參與了解行業標準的制定,利用學校本身師資、知識研發等技術優勢,根據企業實際需要與企業技術人員聯合解決生產設備、流程等方面的問題,增加了企業對學校的信任感,提高學校在行業的知名度,鞏固校企合作的緊密度,教師拓寬了自身的專業知識,學習和了解了更加豐富的實踐內容,理論與實踐結合更緊密,開拓了教育教學研究思路,對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有深遠意義。在研發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參與的模式課題,形成師生互動、教學做一體、產學研一體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項目參與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三)要建立校企長效合作模式。
學校在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的學生,獲得企業新任后,要著手建立長效合作模式,聘請來自企業的一線技術能手參與授課,開展講座,傳授項目實踐經驗,加強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學生走進企業,企業走進學校,利用企業設備設施等開展實踐教學。實施聯合培養、訂單培養模式,學生學習通識專業理論知識以外,根據聯合企業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培養更多的專業技術能力,使學生盡早進入未來的職業角色,一畢業就能勝任企業一線的工作。
參考文獻:
[1]嚴中華.臺灣技術與職業教育體系解讀[J].職業教育,2013(8):124-126.
[2]管衛東.臺灣技職高校考察學習體會[J].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高職研究,2015(4):19-21.
①本文系湖北省湖北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5年度重點課題“‘協同先導,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在機電專業的探索和實踐” (課題編號:ZJGA201530)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蓋超會(1977—),女,山東萊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液壓與氣動裝置、計算機測控技術、PLC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