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新
[摘 要] 社會發展迫切要求高校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跟上信息時代的要求。當今時代要求中醫高校要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實踐能力強、適應衛生事業發展需求、臨床能力過硬、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基于對中醫高校實踐教學的理解,提出了實踐教學的不足以及教學過程中改進的措施。
[關 鍵 詞] 實踐教學;以學生為本 ;實訓設施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095-01
一、我國中醫高校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傳統中醫藥類高校的中醫教育行業依然堅持以教師為導向的培訓方式,并沒有真正做到與市場接軌,僅僅停留在理論的研究上,沒有注重實踐的重要性。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學和實踐兩個方面。
(一)教育理念落后,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我國實踐教學起步較晚,受傳統教育的禁錮,導致根基不牢,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實踐的內容和方法上比較落后。并且由于缺乏經驗,高校實踐教學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難。當前“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環境中保持一個平常心,甘于寂寞,甘為人梯是比較困難的。很多中醫高校課程設計上安排的實踐教學,一直浮于表面,根本沒落實到實際教學中。實踐課老師僅僅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將實驗內容和步驟寫在黑板上,學生抄寫下來,就算上過了實踐教學課。而且,很多實踐教學并不是學生自己親力親為進行實驗設計,僅僅是在課堂上看著老師演練一遍,聽一遍過程,就照葫蘆畫瓢,學生對實驗目的等內容根本不知所云,至于動手能力更是不堪一提。
(二)教學基地偏遠,實訓設施陳舊
沒有一定的保障體系是很難建立有效的實踐教學的。當前
中醫高校所采用的教學途徑比較原始,大部分高校的實踐教學
僅僅停留在學校的實驗室,校外的實習機會也僅局限在一些設
備落后位置偏遠的實習基地,學生往往接觸不到本行業先進科
技應用的實際情況,更無法了解本行業的先進技術的應用,這一問題不能很好地完成培養符合社會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這種情況在中醫高校較為常見,主要原因在于實踐教學未能引起教學
職能部門的重視,從而使實踐教學缺乏理想的效果和效率。
二、當前中醫高校實踐教學形勢下的對策
(一)深刻理解以學生為本的辦學定位
辦學定位問題關系到學校的發展,關系到學校辦學的成敗、得失。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科研型和復合型人才要注重市場的需求。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漲,主要表現為對復合型、科研型、功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顯著提高。所以,學校應把握市場需求,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而復合型、功能性人才要求中醫高校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應建立以學生為本的辦學定位,將中醫臨床理論聯系到實際臨床實踐中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而,從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角度出發培養中醫臨床人才,滿足學生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促進臨床實踐內容多樣化,推進實訓教學設施現代化
首先,通過實驗、實訓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能力,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當前擁有現代化的實踐平臺是教學工作的必要條件,同時,應逐步規范實驗室建設,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以評促建,以評促改,把實驗、實訓工作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其次,在實訓教學設計上應體現實踐性、多樣性的特點,從不同層面提高學生的理論和實踐技能。高校在設置學習、實訓、校園文化活動外,還應與社會深度結合,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如校方與各大醫療機構建立聯合培養計劃,聘請富有臨床經驗的專家定期到高校授課從而將成功的實踐經驗傳授給學生,讓以理論為主的教師深入實踐中,不斷優化自身的知識體系,以適應培養人才功能化的發展需要。提高現有儀器設備利用率,同時加大資金投入,引進大型醫院正在使用的設備用于實訓,從而讓學生走出校園就能夠快速適應崗位工作。每個學期初制定實驗實訓教學計劃表,并嚴格執行。讓教師和學生盡量使用儀器設備模型,最大限度發揮它們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搭建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平臺,發揮實踐實訓功能
大膽進行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積極拓展課外實踐教學方法與途徑,完善實踐技能訓練,學生實踐技能的高低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把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作為抓教學質量的重中之重,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各個實驗實訓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理論思維和實訓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同時,大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提高實踐操作能力的平臺,發揮實踐實訓功能。
三、結論
中醫臨床教學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繁瑣的工程;只有通過教學、實訓、見習、臨床等多環節的密切配合,才能達到培養應用型、功能性、創造性人才的效果。目前,各高校在探索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中醫藥人才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通過進行實訓內容、引進先進實訓設備、構建管控機制、制定評估策略等方面的改革,取得巨大的進步。但是離社會發展中對中醫臨床人才需求的目標仍有較大的差距,這要求中醫高校應繼續注重實踐教學工作,進一步實施實踐教學方案,全面提升應用型人才的質量。著眼于發展的需要,緊隨社會的發展培養人才,廣泛與社會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訓環境。
參考文獻:
[1]卞國慶,魏永前,耿明華.以人為本的化學綜合實驗改革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10):80-82,94.
[2]金亞玲,鄭志廣,王艷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高等教育,201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