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蘭
(淮海技師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關 鍵 詞] 行動導向法;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092-01
行動導向是學生主體、能力本位,通過教師與學生共同確立行動目標引出教學活動的一種創新型教育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主動與全面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有機統一,重點強調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職業行動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指導者與引導者而非課堂的主宰者,而學生則成為學習的主體。為此,在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教學實踐中引入行動導向這種教學方法,應該根據崗位需求以及課程內容特點,來設計教學內容,創設情境,以促使學生專業能力、學習能力、方法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一、構建雙師型教師,推動課堂實施
從我國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在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1)心理定勢存在問題,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內容與教學組織形式都是教師提前準備好的,教師只負責教,學生只負責學,如今卻不然,學生成為學習的行動主體,在教案預設中教師很難估算出學生會提出何種問題;(2)專業知識問題,傳統教學中教材內容涉及的知識面狹隘,而學生的提問卻涉及各大領域;(3)實訓經驗問題,大部分理論教師缺乏實踐操作經驗,只會講道理、擺事實,卻難以將具體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教學中,而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卻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凡是涉及與實際經驗有關的問題教師往往難以及時給予解決。學校可通過構建“雙師型”教師的方法來解決教師問題,優化教師教學理念,建設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學校可定期分批次組織理論教師到各大工作車間進行實習,或者聘請操作熟練、技術高超的專家來學校進行現場演示,以提高教師動手實踐能力與教育教學水平,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來推動行動導向法的實施。
二、整合教學內容,構建知識體系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是一門涉及知識范圍廣泛、綜合實踐性強、概念抽象晦澀的學科,該課程由多門學科整合而來,知識繁多、內容龐雜,如果不對教學內容加以整合就直接進行教學,學生往往會感到吃力乏味。為了能讓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系統專業的知識,體驗產品制造過程、整合教學內容是首要任務。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項目教學”或“案例教學”為教學主線,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新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簡單、易于學生接受的知識體系,如在幾類典型零件的分析教學中,雖然零件形狀千差萬別,但可根據其在各個部件中的形狀特征與作用,通過歸納比較,可將其大致分為軸套類、叉架類、盤蓋類和箱體類這四大類型,將其分為四個小板塊,以加深學生對這四種類型零件的了解與認識。這樣的教學方案脈絡清晰,知識系統簡單,教學目標明確,有助于行動導向法的實施,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
三、進行角色扮演,突出學生地位
在行動導向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是關鍵。在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行動導向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角色扮演不失為一種有效方法,課堂教學中一味地采用講授法進行教學,學生難免會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學習興趣,如果采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課后進行自主閱讀學習,并在課上進行講解,讓學生體驗一下當老師的感覺,如果某位學生講解不夠完整,再請另一位學生上臺進行補充,最后,對學生進行總結性評價,并在恰當時機給予獎勵,以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當然,想要使這種教學方法達到預期教學效果,需要注意這幾個問題:(1)學生在講課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主持人這一角色,對學生的不足給予矯正,靈活控制課堂節奏,把握教學角度,調動學生情緒;(2)給予講課好的學生以獎勵,多鼓勵講課不足的學生以避免其信心受挫。對于學生所講解的內容,應當適當控制教學難度,難度不宜過大,也不宜過于簡單,而應當是經過學生自主閱讀能夠看懂的;(3)采用隨機的方式來挑選學生上臺授課,這樣能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鍛煉,以激勵學生更加努力、用心地準備講課材料。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學習興趣才會有所提高,從而有助于提高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教學質量。
總之,行動導向方法是目前中職院校中使用范圍最廣泛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學科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若在課堂教學中以講授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難免會感到枯燥乏味,可如果將行動導向教學方法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其教學效果卻截然不同,不僅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行政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