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宇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育碩士,陜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 教育是提高一個民族整體素養的重要手段,新的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歷史教學應走出以往的誤區,加強人文教育。由于受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傳統的歷史教學存在一些誤區,從教學內容上看傳統的歷史教學深陷于“階級史觀”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誤區,使學生看待歷史人物符號化,缺乏人性化;從教學功能上看,以往的歷史教學側重對知識和能力的培養,缺乏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視。在素質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要努力推動人文性歷史教學的構建,不斷地引導學生感受人類歷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力量,塑造學生具有個性的、崇高的、獨立的精神家園,只有在人文性教學的旗幟下,歷史教學才能富有生命力,素質教育之路才能越走越寬廣。
[關 鍵 詞] 中學課程改革;人文素養;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111-01
人文精神是始于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按照古希臘人對這一傳統的理解,可以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面:(1)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2)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3)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實際上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古希臘人對人文精神含義的理解可以概括為: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
現代社會對人文精神普遍的理解是這樣的: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學科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歷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在日常歷史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教授歷史知識,還要在對歷史人物、事件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思考水平,激發其創新意識,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理性的人文素養,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一、以人為本,重新詮釋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從俠義上講,歷史學是對人類過往所有活動的描述和研究,歷史學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比如從亞里士多德提出地心說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的過程,反映了人類對真理鍥而不舍地追求,這種對真理不斷追求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人生觀,這正是人文精神的體現。歷史教學中提倡人文精神,就是要使學生通過對歷史人物事跡的學習,從心靈上受到震撼和洗滌的同時,承襲先人的精神。
二、通過文化傳承的形式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的國家。幾千年來,人們連續不斷地進行著對古文化的傳承,在長期的歷史沿革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從漢唐城市平民社會生活所呈現出的多民族交融、多元化發展的特點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漢唐社會包容、開放、氣勢恢宏、銳意進取的文化精神;從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兵馬俑,到綿延萬里、累世修筑的長城,再到堪稱藝術與自然完美結合的蘇繡,這些都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了解歷史的厚重,感受文化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最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借鑒歷史造福當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人類社會的發展從來就不是靜止不前的,人類的發展史是一部曲折向前的探索史。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伴隨著多次典章制度的變革,不論是成功的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還是失敗的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歷代有為的統治者無不希望順應歷史潮流,革新制度,從而建立穩定的統治,從千百年來典章制度的沿革中,我們可以借鑒前人的經驗教訓,建設今天的法律制度,造福現世,這其實就是人文教育帶來的創新精神。
歷史學是一門人文學科。對人文學科的教授,首先要解決的是做人的問題,做好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教育,重在培養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關于價值觀的知識,強調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終身發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等,都屬于人文精神的范疇。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教育,其功能主要不在于教給學生謀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歷史對今人的借鑒和啟迪,注重教學的過程,以及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導。中學時代是一個人形成基本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等人文精神的重要階段,此時所受的教育可以影響一生。歷史教育對人的心靈的塑造,責任心和使命感的培養,予以人類認識自身以及周邊生存環境的教化功能是其他學科所不能代替的。
作為老師,應該關注學生當前的狀況,多了解學生,發現每一個人的優點和獨特的創造性,幫助每一個人打開眼界看到自己,讓他們為自己自豪,讓他們在自己的精神家園中種植責任與愛、理解等。孔子早就教導我們“因材施教”,如果教育不能解決出現在孩子們身上的問題,不能為他們排除困難,不能幫他們在人生路上做出正確的抉擇,而只是讓他們學會了識字、算數,計較成績,那我們的教育算是成功的嗎?我們應該想到,當他們放下手中的紙、筆和計算機,再來看這個社會的時候,是否能理解和融入社會之中。我們應該牢記:他們不是生活在紙和筆之間,而是要踏入社會的。現在的教育,不能為了一個數字而抹殺了學生的靈魂。
參考文獻:
[1]丁萬幫.淺析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人文主義教育[J].新課程2011(8).
[2]李金鵬.中學歷史教學與人文精神的培養[J].安順學院學報,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