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市旅游學校,四川 樂山 614013)
[摘 要] 課堂無法精準地預設,但可以精彩地生成。語言,是課堂的外衣,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橋梁。教師上課前,對課堂的展開與生成往往是“大體須有,具體則無”,一切必須順著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課堂語言的生成是一門藝術,教師對文本的剖析、自身的專業素養、學生的“學情”是語言生成的必要條件,有效的語言生成藝術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渴望,點燃學生的心靈火花。
[關 鍵 詞] 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生成藝術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131-01
精彩、華麗、簡明、規范、幽默的語言能讓學生賞心悅目、引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高爾基說:“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的美產生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作為教師,精彩的課堂語言應如何生成呢?
一、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及挖掘能力
抓住文本的“脈絡”,用簡潔、概括的語言將文本串聯起來。抓住文本,就是要“去蔽”,去掉一般化的、現成的、空洞的概念,要像剝筍殼一樣,把文本中間非常具體的、微妙的內涵揭示出來。文本是作者寫作意圖的真實呈現,而要深入分析文本,語言則是最直觀的反映。教師通過對語言的感知、分析、整合,將文本繁雜的內容抽絲剝繭般用短小、簡明、規范的語言反映出來。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趣味,從文字的表面向深刻的內涵突進,走近文本深處,欣賞精彩的語言,將語言做橫向、縱向的比較,豐富教師對文本的理解。馬·霍普金斯說:“語言是思想的圖像和反映。”語言是文本的載體,教師的語言必須以文本為依據,準確、生動、形象、規范。雨果說:“有錯誤的語言永遠也不能表述一個思想,而文體就像是水晶,愈純凈愈光亮。”有效的課堂語言能讓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反之,模糊、重復累贅、語無倫次的語言會讓學生陷入泥潭,茫然不知所措。
二、教師的專業素養及語言運用能力
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教師的語言素養與語言的運用能力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成敗。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意思是說,語文是情感的、靈性的,語文教學本身就是詩意的存在,而詩意語文則是通過語言而呈現。教師對教學的反思與感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借用他人的語言及教學觀摩都是內化、提高語言的途徑。“學生要有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王崧舟老師說:“老師上課要有課感。”所謂“課感”,就是語文課應有的感覺,不同的文體感覺不同,而學生往往對語言文字的反映較遲鈍,使語言的魅力在學生面前黯然失色,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與解讀語言的能力,引導學生在略讀、細讀、品讀、美讀、范讀中對語言文字的含義、韻味、情感等迅速識別理解。語言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精湛則在于教師依據專業素養對語言的拿捏及診斷,從而引導學生在精彩的語言中產生思想的交流、情感的碰撞。
三、從學生的課堂狀態出發,基于“學情”
有人曾感嘆于錢夢龍老師上課時的揮灑自如和師生交流的自然無痕,而錢老師說:“因為我在上課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學生將會怎樣‘配合我的教,而是自己的教怎樣去配合學生。因此,仔細體察學生認知活動的思想和規律,是我備課的一個重要內容。”課堂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教學具有不可預測性,教學活動是靈活多變的。任何教學方式如果不能與學生的心靈相通,不能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就是無效的,而有效的課堂語言是溝通此岸與彼岸的橋梁。李華平老師說:“教師的‘教應基于學生的‘學。”只有讓學生“動”起來的語文課堂才具有感染力,學生敢于言說自己的心聲,流露真情的語文課堂讓學生意猶未盡,主動去探求語文的無限風光,否則便是索然無味,授者累,聽者懨……因此,教師必須尋找文本與學生心理的契合點,基于學生的學習狀態。于漪老師說:“學語言本身就是在發展學生的思維。”李鎮西老師說:“任何脫離學生實際而讓學生不知所云的‘精彩講解‘深刻分析,都不過是教師‘舉重若重的自言自語。”教師的語言只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特征、心理發展特征才能被學生接受并得以升華。
“于無聲處聽驚雷,于無色處見繁花。”語言的滲透與潤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課堂精彩語言的生成是教師、學生共同努力的過程,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過程。只有不斷磨礪、錘煉,語言這朵花方能綻放奇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錢夢龍.導讀的藝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徐飛.閱讀如蠶:教學語錄[J].中學語文教學,2016(8).
作者簡介:陳雪蘭(1982—),女,漢族,畢業于樂山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四川師范大學研究生,中二,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