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秋燕
(常熟高新園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常熟 215500)
[摘 要]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石,而且兩者統一、家校齊抓共管才能使學生的責任意識更強。要與家長溝通配合,多方面提供責任空間,形成多方面角色責任。
[關 鍵 詞] 責任;家校合力;獨立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115-01
時間流逝,我已經擔任了7年班主任。當我踏進48個全是男生的班級,依然需要勇氣,班級中6人來自離異家庭,10人是外地生,18人住宿。面對這些16周歲左右好動貪玩、沖動易怒、缺乏學習興趣、自覺性差、容易自卑的學生,我在開學一個月里認真觀察、記錄著每個學生的特點,我漸漸發現了這樣一個學生:上課鈴聲響了,吳同學懶洋洋地還趴在桌子上,當老師喊:“上課,同學們好!”他還趴著呢,似乎上課與他無關。一節課下來,吳同學始終保持累趴的狀態,每節課的學習效率都很低,黑板上的未交作業名單中始終有他的名字。2個星期中,吳同學3次遲到,2次未戴好胸卡,校服下發的當天就把其中的一件衣服弄丟了。與他家長溝通了解下來,吳同學從小學一年級至今,母親都會陪著做完回家作業,生活中的瑣事母親都要關照好幾遍,嚴重缺乏責任意識、自我管理能力和獨立能力。
我給吳同學總結了一下:缺點,懶惰、紀律觀念差、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學習興趣、自卑進而自暴自棄。優點,好奇心強、自我意識強、興趣愛好廣。面對這樣的學生,我深知不能操之過急,為他量身定制了特別的教育計劃。
一、培養責任意識,加強內驅力
責任,就是分內應做的事情,也是承擔應當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好的工作。何謂責任意識呢?所謂責任意識,就是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責任,并自覺認真地履行相關職責和參加相關活動,把責任轉化到行動中去的一種心理特征。吳同學課上的懶散和作業的拖拉就是一種缺乏責任意識的表現。如何讓吳同學知道自己身上的責任,喚醒他的責任意識呢?
第一步,巧妙發揮主題班會的作用。
我在班級中開展了“我身上的責任是什么”的主題班會。講了兩個故事:美國總統里根打工賠償損壞的玻璃和生命最后一刻的司機做了三件事保護了乘客生命。講完后,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我請吳同學起來發言總結,他真誠地說:“里根總統小時候如果沒有做到自己闖了禍自己承擔賠償,他就肯定當不上總統了;如果司機師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做這三件事,就會發生更大的交通事故,造成更多的傷亡。”我接下去說:“吳同學說得很對,這就是我們需要的責任意識,整個社會需要的責任意識。美國總統林肯說過一句話‘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煉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識而進入更高的境界。'”接著,我和學生共同討論了我們身上的責任是什么。最后,我還是請吳同學起來總結。吳同學思考了很久,漲紅了臉說了句:“我們的責任是好好學習。”那一刻,我深知今天的班會課已經觸動了他的心弦。他心中的那桿秤已經測量出了自己的那份責任有多重。
第二步,深刻談話培養責任意識。
班會課后,我單獨找他談話,話題依然是“我身上的責任是什么”,進一步跟他討論哪些是學生有責任心的行為,哪些是缺乏責任心的行為。比如:上課開小差是對自己學習不負責任的表現;教室里的衛生不維持好,亂丟垃圾是對班級的不負責任;不交作業或者作業抄襲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等等。在愉快的討論中,他明確了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點,了解了如何去改正。在他的心中,慢慢種下了一棵責任的種子,最后,我只說了句:“老師期待你的改變。”
第三步,家校合力增強責任意識,加強內驅力。
學校教育中學生角色責任形成,還只是片面的,不健全的,需要與家長溝通,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多種場合下創造鍛煉機會,通過責任體驗逐漸養成全面的責任意識。與吳同學的家長溝通好以后,吳同學逐漸有了責任意識,拖欠作業名單中,他的名字已經很少出現了。
二、家長、老師拒做“保姆”,逼迫養成獨立習慣
吳同學開學以來的多次遲到是因為早上起床晚了,錯過了早班公交車。據他媽媽介紹,每天早上喊他起床后,還要花時間洗頭發,早飯也沒來得及吃就來上學了,但還是遲到半小時。更夸張的是有一次,早上等公交車時因玩手機而錯過公交車。保姆式的家庭教育使吳同學喪失了獨立意識。針對以上情況,家長和老師堅決拒當“保姆”,要讓他早些脫離父母的羽翼,少些保護,多些體驗和磨礪。在家校聯合下,家長和老師決定充分利用各種機會,解放吳同學的手腳,放手讓他去做那些應該做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勞動。勞動是通往獨立的道路,因為勞動不只是一種態度、一種習慣,更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他只有通過參加勞動,才能練就各種照顧自己、幫助別人、為社會作貢獻的能力。通過鼓勵吳同學參加班級組織的“我愛我班”“敬老義務勞動”等活動,循序漸進,逐步培養獨立和負責任的品質。吳同學在活動中也逐漸改變自己,漸漸有了責任意識,不再依賴家長和老師。
總之,通過家校的聯合教育,長期的堅持,吳同學責任意識逐漸養成,他這個“懶蟲”逐漸在蛻變,希望他能夠“破繭成蝶”。
參考文獻:
[1]肖賀.淺談學校教育中的“家校合力”[J].現代交際,2012(9):156.
[2]宗守云.談話首先要選好話題[J].演講與口才,2004(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