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芬

[摘 要] 以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改革傳統的力學教學方式,闡述項目化教學設計的思路和實施細則。
[關 鍵 詞] 崗位能力;課程改革;項目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145-01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培養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作為課程改革發展的重點。《市政工程力學與結構》是市政工程技術專業的職業基礎課,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了解必要的力學基礎知識,掌握結構的基本概念,培養學生對基本構件的驗算復核能力,具備施工中結構問題認知及處理能力,對學生學習后續職業核心課程起支撐作用。
一、課程項目設計
(一)課程設計思路
《市政工程力學與結構》課程的特點是力學知識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嚴謹性,但教學又要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本課程立足于學生整體素質和實際能力的培養,結合行業、企業專家的意見,以提高學生解決市政工程施工中力學與結構問題的能力為目標,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設置了混凝土簡支梁施工驗算等四個項目作為課程內容體系,以項目實際完成的過程為線索,將力學知識貫穿其中,合理設計了17個源于實際的學習型工作任務。
(二)課程內容設計
根據市政行業產業調研,高職市政工程技術專業培養的是面向市政行業一線的技術管理人才,結合本課程以往偏理論的特點,通過與企業相關技術人員和后續專業核心課程老師共同研討,確定本課程的培養目標為: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應掌握市政常見結構、構件的荷載計算和約束反力計算;掌握市政工程中常見基本構件的受力性能、內力計算方法和構造設計原理;掌握一般常用材料拉壓的力學性能;掌握鋼筋混凝土受彎、受壓構件施工驗算;掌握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原理。具有能對常見市政結構繪制力學計算簡圖;能根據力學計算簡圖進行內力計算;能進行常規材料力學試驗;能對一般市政工程基本構件進行結構驗算;能根據計算與規范要求對市政工程中的受彎構件、受壓構件進行施工復核驗算。由以上目標,結合本課程特點,設計了本課程內容。
二、項目(學習情境)設計
按照職業能力培養要求,基于工程項目工作過程進行課程教學任務設計,重構教學內容。將課程理論知識分配到各個項目中,區別于傳統的分散的知識講授。具體的課程項目設計為:(1)項目預備:力學模型建立及結構構件荷載計算。(2)混凝土簡支梁施工驗算:結構受力分析;靜定結構支座反力計算;受彎構件內力計算;受彎構件強度剛度計算;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正截面抗彎承載力計算;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斜截面抗剪承載力驗算;混凝土簡支梁施工驗算。(3)混凝土受壓構件施工驗算:受壓構件承載力計算;混凝土受壓構件施工驗算;圬工結構承載力計算。(4)現澆連續箱梁橋支模架施工驗算:壓桿穩定性驗算;連續梁內力計算;現澆連續箱梁橋支模架施工驗算。(5)項目拓展:結構最不利荷載位置確定;認知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三、項目(學習情境)實施及成效
有了項目能力培養目標,根據每個項目完成的工作過程、任務的難易程度進行學時分配和教學組織的可操作性安排。以現澆連續箱梁橋支模架施工驗算這個項目為例,支模架的施工驗算是施工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壓桿穩定是材料力學的教學內容,連續梁內力計算是結構力學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學習這兩部分內容時感覺都是理論計算,學完相應內容后不能很好地與實際工程聯系起來。項目化課程教學就是以現澆連續箱梁橋支模架施工驗算這個實際工作過程作為一個項目提出,告訴學生完成這個項目需要進行壓桿穩定驗算和連續梁內力分析。這樣以完成一個項目為主線,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逐步形成崗位能力。
實施項目化課程教學后,學生的學習評價也進行了改革,學生的考核由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構成。過程性考核注重學
生學習的自覺性及項目完成程度。
綜上所述,項目化教學在《市政工程力學與結構》課程中取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實踐證明,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和參與學習過程的主動性明顯提高,還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自我學習管理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參考文獻:
[1]徐國慶.學科課程、任務本位課程與項目課程[J].職教論壇,2008(10).
[2]雷彩虹.基于崗位能力培養的市政專業項目化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J].當代職業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