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園 梁微
[摘 要]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忻城縣是廣西出名的壯錦之鄉之一,金秀縣具有“世界瑤都”之美稱。壯錦和瑤繡是這兩個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這些卓越的傳統手工技藝正日漸式微,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對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保護與傳承就顯得尤為迫切。來賓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結合民族區位地域優勢,利用國家政策助推服裝專業創新建設及特色化發展。在推進示范專業的建設、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技藝過程中,把壯錦、瑤繡文化引進校園、列進專業、走進課程,并積極向社會宣傳推廣。
[關 鍵 詞] 民族服飾;文化傳承;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J523.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236-02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世居有壯族、瑤族等12個民族。來賓市位居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故有“桂中腹地”之稱,下轄四縣一區一市,其中忻城縣是廣西出名的壯錦之鄉之一,而金秀縣具有“世界瑤都”之美稱。
壯錦,與云錦、蜀錦、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據傳起源于宋代,是廣西民族文化的瑰寶。來賓市忻城縣是廣西壯錦的起源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渾厚的文化底蘊。所產的壯錦曾經是廣西壯錦中的精品,作為貢品敬獻皇宮。壯錦是壯族人民驕傲的杰出藝術品,傳統壯錦工藝技術是壯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卓越的傳統手工技藝的體現。
而居住著盤瑤、茶山瑤、花籃瑤、山子瑤和坳瑤的五個瑤族支系的金秀縣是中國成立的第一個瑤族自治縣,也是世界上瑤族支系最多、瑤族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縣份。瑤族織繡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金秀傳統及現代織繡工藝不僅是我們今天研究瑤族各種社會文化現象的“活化石”,也是中華五千年手工業文明的瑰寶。在民族服裝制作工藝上,很多精湛的手工技術已經失傳,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它們都屬于手工織造,圖案和織藝也是口耳相傳,手工藝制作時間長且復雜,現代年輕人極少愿意從事壯錦和瑤繡的學習和制作,使這些傳統手工藝正慢慢面臨失傳。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聯合下發的《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通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并布置了推動民族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推動民間傳統手工藝傳承模式改革、服務相關民族產業轉型升級與發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促進民族地區專業設置調整與優化等五大任務,要求職業院校把“授業”與“育人”有效結合,推動民族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
隨后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啟動了遴選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的工作,2015年、2016年來賓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服裝專業被列入廣西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及職業院校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示范點。利于這個契機,我校結合民族區位地域優勢,利用國家政策助推服裝專業創新建設及特色化發展。在推進示范專業的建設、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技藝過程中,我們把壯錦、瑤繡文化引進校園、列進專業、走進課程,并積極向社會宣傳推廣。
一、校內專業組隊,注重培養師資,打造傳承陣地,有序將瑤繡、壯錦民族技藝及文化融入教學課程
(一)拜師學藝,培養壯錦、瑤繡技藝傳承師資團隊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壯錦和瑤繡文化,學到民間的壯錦、瑤繡技藝,我校組織服裝專業課教師到忻城和金秀兩縣進行深入調研,到保留有原生態的壯、瑤文化博物館及村寨進行采風,收集大量與壯錦、瑤繡相關的材料;拜訪了多位壯錦和瑤繡的傳承人(如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織錦技藝”傳承人蒙如君,瑤繡技藝的傳承人龔玉娟老人和趙鳳香老師),并且利用寒、暑假時間到這些傳承人的家中向他們學習壯錦、瑤秀的技藝。通過和大師學習和交流,專業教師學到了壯錦、瑤秀技藝,并將大師口頭傳授給我們的織造工藝整理成文字和視頻資料,提煉大師的精華技藝,把口傳身授的民間民族技藝整理成規范、系統、科學的教學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
(二)成立了壯錦、瑤繡大師工作室,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傳承
我校立足于服裝專業培養壯錦、瑤繡技藝人才,推動民族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授業”與“育人”有效結合。學校在實訓基地內建立了“蒙如君大師工作室”和“繡娘工作室”,定期邀請壯錦、瑤繡傳承人來校給老師和學生授課和交流,她們對服裝專業的課程設置和產品開發提出很多寶貴的意見。認為可以把壯錦、瑤繡技藝傳承融入服裝專業教學全過程,將壯錦和瑤繡這一民族技藝引進專業實訓教學中。這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提升,也可培養更多的壯錦、瑤繡技藝人才,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傳承。
(三)構建了基于壯錦、瑤繡技藝傳承的服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使傳承更加規范、系統、科學,我們根據專業自身的特點,調整了專業設置,構建專業課程新體系。把壯錦、瑤繡等織繡技藝引入課堂,將教學模式由原來單一的傳承轉換成現行有效的制度化學校教育傳承方法,將口傳身授的民間民族技藝整理成規范、系統的教學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積極試行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嘗試多學期、分段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將學校的教學過程和企業生產過程緊密結合,營造“做中學,學中做”的學習氛圍,形成了“教、學、研、產、銷”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四)整理開發了兩門具有區域民族服飾特色的校本教材
《民族服飾與制作》和《民族手工工藝制作》兩門特色課程是服裝專業依托學校的資源優勢及專業特色,利用特有的區域民族服飾文化這個平臺,為促進服裝專業自身教學改革和開發特色課程,更好地推進民族服裝文化而編寫的兩本校本教材。教材通過廣泛收集民間資料和大師口授方法,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藝技術,采用易學易懂的項目教學法展示教學內容。校本教材圖文并茂,項目教學內容任務明確,步驟翔實,使教師在授課時能更好詮釋新課程和民族文化傳承相結合的亮點,讓學生在課堂不僅掌握了必備服裝專業技能,還可以在課后根據教材及教學資源自主學習壯、瑤民族手工技藝。教材使用后,既可以使學生易于學習,又可以解放教師,使“教”與“學”達到雙贏的效果。
(五)建成了民族服飾生產車間和民族服飾多功能展示廳
建成集“產、訓、教、展”一體的多功能民族服飾展廳及民族服飾生產車間。該多功能室是以民族傳統技法服裝、繡花設計、傳統手工技藝、民族服飾多功能展示廳為一體的實訓生產車間。民族服飾生產車間配備了壯錦、瑤繡使用的竹籠機、織繡機傳統編織設備以及繡花機、燙鉆機、印花機、3D試衣鏡等現代化的設備;展廳里展示了瑤、苗、壯族等純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飾及大師們制作的民族繡品。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學習民族服飾的軟環境,也搭建了一個對外宣傳服裝專業特色化的平臺。
(六)優化教學資源,使傳統和現代壯錦、瑤繡手工工藝雙合璧
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是當前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的建設期間,服裝專業也加強了實訓基地
的建設和教學改革創新力度,對實訓基地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
積極有效的探索,與當地的服裝企業共同開發并制作了一批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壯錦、瑤繡服飾和工藝品,由大師牽頭,服裝專業教學部和忻城、金秀的部分旅游品商店開展了合作,把學生制作好的壯、瑤民族飾品放在合作的商店里銷售,既可以促進民族旅游發展,也使學生在學習民族服飾文化的同時得到收益,獲得雙贏效果。
二、多渠道、多方位宣傳及傳授壯、瑤民族服裝文化和技藝
(一)校內利用社團活動帶動興趣小組學習并傳承技藝
“活動陣地建設好”是校園建設“六好”之一,也是一個學生展示多彩人生的舞臺。服裝專業教學部利用學校社團平臺,招募那些對民族服飾及民族文化感興趣的學生進行系統的學習。不定期邀請壯錦、瑤繡大師進校園傳授技藝,學生在校園內現場制作并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向廣大師生宣傳民族文化和民族服飾獨特的魅力。
(二)以賽促學,推動區域民族文化傳承工作
學校利用“職業教育活動周”、市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等競賽活動的契機,聯合市內其他職業院校在技能比賽中增加民族服飾技藝相關的競賽內容(如民族服飾圖案設計、手工民族包袋制作,民族服飾走秀),通過以賽促學,推動民族服飾技藝和文化傳承工作。
(三)將民族服飾及民族文化帶進校外中小學興趣課堂
我校是來賓市中小學實踐活動基地。服裝專業教學部不定期組織專業課教師到來賓市部分中小學(如民族中學、來賓市民族小學)的興趣小組課堂開展一系列的民族手工制作及圖案設計等教學活動,通過生動的活動方式向中小學生宣傳壯、瑤民族服裝技藝,使學生全面了解我市區域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培養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四)利用群眾大舞臺宣傳本地民族服裝文化
我校在研究地區民族服飾及文化系列活動中,得到了來賓
市群眾藝術館的大力支持,他們選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辦的工作人員和服裝設計師經常到我校與服裝專業的師生交流,指導老師如何做好非遺傳承工作,輔導設計民族服飾款式,傳授如何將民族元素及工藝融合到現代服飾中。在他們組織的各種文藝表演中都主動邀請我校參加民族服飾文化與藝術傳承的宣傳,使我們有更大的舞臺去宣傳和弘揚我市的民族服飾文化和技藝。這些活動不僅受到了學生的歡迎,也取得了很好的信譽,為社會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民族文化的氛圍。
幾年來,我校通過在校內課堂和校外課堂開展地方區域民族服飾文化傳承宣傳教育的嘗試,深感效果明顯。(1)服裝專業從最初的以興趣班的形式開設選修,最后將課程納入了必修課程,經過不斷的實踐教學,培養了一批壯錦和瑤繡的技藝人才。(2)將民族服飾技藝融入現代企業生產,將學生設計制作的成品投入市場,創建共榮雙贏的教學模式。(3)通過校內外課堂,將地方區域民族服飾文化深入走進中小學的興趣課堂,將民族服飾之美、技藝之精湛展示于廣大群眾,使更多的人參與到宣傳和傳承的活動中,感受到傳承的責任和使命。
雖然我校開辟了探索職業教育與地方傳統民族織繡技藝融合創新之路,在教育、文化和社會領域都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但喚起全民保護及傳承民族文化之重任依然漫長。
參考文獻:
李啟明.廣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瀕臨消失的廣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讀后感[J].黑河學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