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偉麗
(河北省滄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河北 滄州 061000)
[摘 要] 語文作為通識性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課程,其不僅肩負著培養學生日常的聽、說、讀、寫等語言運用能力的任務,更承擔著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神圣職責和使命。學生通過語文學科的學習,形成專屬于自己學習風格的文學特質,并在一系列和語文學科發展息息相關的人文活動中養成文化自覺的稟賦。這當是語文課程所追尋的終極使命。即便是身體存有先天缺陷或不足的孩子,也同樣需要借助語文學科的魅力打好人生發展的底色。
[關 鍵 詞] 聾生;傳統文化;語文教學;體現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145-01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在一個人的生命進化過程中扮演著精神導師的作用。特別是對本就具有不健全、不完整生活的孩子而言,借助語文學科濃郁的人文氣息和蓬勃的精神力量,進而重新建構和塑造一個適合自己也屬于自己的心靈凈土,在對話古今中外大師的過程中,不斷汲取成長的陽光,讓自信在生活中重新綻放。
一、中國漢字學習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始終要求聾生運用標準手語、書寫規范漢字。在每屆七年級新生的第一堂語文課,即講第一篇課文時,總是先給學生講一個“林蛋大”的笑話。說一名小學老師發月考試卷,喊了多次林蛋大,林蛋大,都沒有小朋友來領取考卷。到最后,老師問:“哪位小朋友還沒有領到考卷,請到前面來?!敝灰娨粋€小男生很委屈地走到老師跟前,“老師,我不叫林蛋大,我是楚中天……”這時,學生會哈哈大笑,在嬉笑中就會看到正確書寫漢字的重要性;接下來再給學生講漢字起源、漢字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漢字學習的方式方法。在之后每篇課文的字詞學習中,都注重與傳統漢字文化的結合。如講“犟”字,先讓學生觀察這個字的結構,上面一個(強jiàng),下面一個“?!?,自然解釋是像牛一樣固執,不服勸導。再用小篆、隸書、楷書、草書等字體來書寫它,學生一下子就會記住這個字?;蛘咴僬页雠c“犟”同音、結構與寫法相似、同偏旁部首或筆畫相同等等這樣的漢字,學生學一個字的同時會記住很多漢字,對其閱讀中華美文、國學經典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現代文閱讀
在講授一篇新課文時,利用與教材相關的名言警句、詩詞賦文、傳說故事、名人軼事等導入新課,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魯迅的《風箏》一課,我引入詩句“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聾生很自然地想象到活潑可愛的小孩兒在野地里、廣場上放風箏的情景;在講冰心的《憶讀書》時,讓學生搜集或老師直接引入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如“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在講《小巷深處》時,講完“養母”為“我”所做的一切及“我”對“養母”感情由知足、冷漠、遠離、后悔的變化后,老師會講到做人的根本“孝”,和學生一起背誦《弟子規》中“首孝悌、次謹信”“父母呼,應勿緩……晝夜侍,不離床”;再引出《二十四孝》中的小故事給學生講,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理解、感受到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聾生不可能都了解,老師只有注意去講解,才能激起聾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才能使聾生對中國社會有更好的認識,為中華優良傳統的沿襲作出貢獻。
三、寫作運用
學生生活在一個繽紛多彩的世界:學校生活、課外生活、與同學間的喜怒哀樂、與父母間的親密或誤解,以及學生眼里的社會、世界……所有這些也都被聾生感知、體驗而儲存,所以通過日常的學習和積累,學生看到校園里凋謝的月季時,會情不自禁地吟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看到柳樹剛吐新芽,會想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美好比喻;寫《回家》的感覺,那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痛快淋漓時,我們高歌“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憂愁煩悶時,我們會調侃著一問一答“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笔程贸燥堈l不知道節約時,我們可以教訓他“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惟艱”;誰要半途而廢,我們勸他想想“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還有“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p>
讓學生學會運用經典詩文來做點睛之筆,相信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會增色不少。
四、經典誦讀積累
我們在傳承民族文化、國學經典的同時,聾生自身古詩詞、傳統文化、國學經典的學習和積累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語文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多接觸經典、多學習傳統文化。如每周要求聾生背誦2~3篇古詩詞,在講“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要會想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等。中國是詩詞的發祥地,更堪稱詩的國度。在中國詩詞的發展印記中,不乏那些生活窘迫、顛沛流離、懷才不遇、仕途多舛的詩作大家,但縱然如此,他們仍能從諸多不利的困境中感悟生活的意蘊,于自然中尋找心靈慰藉的理想高地。也恰是這般海納百川的偉大胸襟,也恰是這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悲憫,也恰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人間正義,才成全了他們人生的偉大。只有帶著一顆空靈的心,與他們一起,在對話經典、感悟經典、評析經典的過程中,那顆原本羸弱的心,才會漸漸退去昔日的陰郁,隨之而來的便是一種久違后的幸福。
參考文獻:
[1]喻飛宇.和孩子們一起點燃孔明燈[M].吉林教育出版社2011-05.
[2]武文革,師艷閣.國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