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 楊士霞
(山東藝術設計職業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摘 要] 為解決高職教學中存在的教與學脫軌、理論與實踐無法銜接、教師素質良莠不齊等問題,探討了以就業為導向,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轉換師生角色的新課程改革之路,得出高職教改的關鍵在于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教師須與學生共成長的結論。
[關 鍵 詞] 高職教改;高職就業;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082-01
高職院校擔負著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歷史重任,是伴隨著市場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國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使其迅猛發展。然而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在發展的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一、當前高職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教”與“學”嚴重脫軌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教學模式依舊落后,教師“填鴨”教育,學生被動接收。這種教學模式造成學生在“學”的過程中產生嚴重的厭惡和抵觸心理。盡管有些院校開設了技能型課程,但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時間遠大于學生“練”的時間,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造成了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自己的專業技能一知半解,無法學以致用的困境。由此可見,僅靠增加技能課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教”與“學”嚴重脫軌的問題的。
(二)教學課程:“理論”與“實踐”課程無法銜接
很多高職院校的理論課程是運用傳統教學模式來完成的,學生對此不感興趣,等到動手實踐時就會“眼前一黑”,無從下手;而有的課程,又過于重視實踐課程,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只能是機械地重復教師的操作步驟,對于其深層的原理、內涵以及外延意義毫無所知。最終,學生對技法的學習只是簡單地臨摹前人的作品,自己的作品會顯得生硬、毫無生命感。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導致了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工作中毫無創新性。
(三)教學團隊:教師素質良莠不齊
“十二五”以來,高職院校快速發展,學生數量逐年增長,教師隊伍也不斷壯大。教師專業水平良莠不齊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據筆者所知,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沒站過“前臺”就走上了“講臺”。他們本身就缺乏一線生產或者企業工作的經驗,動手能力也相對欠缺,對企業的操作模式和人才的需求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在課程的傳授上,并不能把自己的學習、體驗、實踐結論傳授給學生,也無法將企業最新的信息與工作方式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學的困境。
二、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以就業為導向
首先,在教學課程改革中,應當“注重課程主體改革的多元化。”高職院校應該依照企業的需求開設專門的課程,將企業作為學校開發的主體,在高職院校中建立專門的企業專業指導機構;邀請企業的專家來校參與課程設置并給予指導;邀請企業的專家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來。
其次,實現課程模式的立體化。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進行重組,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由“灌輸”變成“檢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就業適應性。
(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有的學校理論課程設置過多,學生實踐的機會很少,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無法提升;而有的院校則是過于偏重操作,忽視了理論的教授。所以,在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以基礎理論課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理論是指導實踐的基礎,實踐是檢驗理論的標準,高職院校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就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三)注意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轉變
首先,教師由“管理者”轉變為“參與者”。傳統的教師只是某個特定班級、特定課程的負責人,但在新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自主選擇學習的課程和教師;學校定期對教師進行相關教育的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的水平,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
其次,學生的角色也要有所轉換。傳統的教學中,學生作為“被灌輸者”,自主性和創新性得不到提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就會落下風。在新的教學改革中,高職院校的學生要轉變思路,增強自主學習能力,以更好地適應企業的發展節奏,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不僅包含教學內容的改革,也包含教與學的觀念的改變。在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學生、課程、教學方法都需要重新調整,形成良好的和諧關系,才能順利完成改革。
參考文獻:
[1]賀會玲.促進高職教學改革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J].成人教育,2006(2):21-22.
[2]萬忠.“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 2012(35):104.
[3]陶學忠.對高職教學改革中幾個問題的思辨[J].教育與職業,2009(9):19.
[4]李志群,歐艷輝.高職院校教學改革與高技能人才培養探討[J].中國經濟與管理科學,200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