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天津財經大學)
摘 要:從人們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發展的基本歷程中,側重反映現代人自覺提高生活質量和追求生命意義的內在發展成為未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內涵演變的一個重要向度。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實踐活動,要"引導現實的人的內在生命自覺,激發起對思想政治教育所傳播內容的理解、認同和接受,避免知易行難。不僅要突破知識體系的說教,而且要通過所傳播的價值理念引導人的行為活動并逐步把它轉變成人的思想道德品質。"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
一、概念界定與辨析
1.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是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出現,并伴隨著不同階級和國家的發展需要,逐漸形成了各自具有獨特民族性和時代性的教育模式。
2.相關概念的辨析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逐漸凝練而成的。它經歷了從宣傳工作到政治工作、思想工作再到思想政治工作等相關術語的演變,成為了當前相對科學的表述方式和明確的內在范疇。盡管如此,在實踐中人們往往仍將其與“政治工作”、“思想工作”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混淆,甚至不加區分地使用。因此,有必要對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概念從學理層面進行辨析,從而有助于加深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
3. 政治思想教育的研究對象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指導人們形成正確思想行為的科學,它以人的思想行為形成變化的規律,以及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其中人的思想,觀點和立場的轉變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規律是研究的重點。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一個復雜的網絡系統,它的研究對象主要有:學是一個復雜的網絡系統,它的研究對象包括:
(1)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研究需要---動機---行為的發展過程,揭示人的自身思想、行為的發展規律。
(2)研究普遍聯系、錯綜復雜的社會因素與教育對象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發展的關系,揭示、探索如何調節社會環境對教育對象的交叉立體作用,以及教育對象在受環境影響時的能動作用。
(3)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體系和領導職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滲透到業務領域中去,以及促成社會、學校、家庭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問題。
(4)研究人的思想行為活動的規律。人的思想行為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社會環境產生了人的需要,需要產生人的動機,動機支配人的行為。一定的行為結果經過反饋,調節需要,強化動機,重新支配人的行為。這種體現思想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周期運動,形成人們的思想活動過程。
(5)研究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遵循人的思想行為形成、發展的規律,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從人的現實表現入手,分析支配行動的思想動機,再從思想動機分析產生該思想的客觀外界條件,然后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去創造和改變外界環境,使之具有產生好的思想動機的外界條件,從而促使人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動機,并幫助人們采取科學的方法,爭取獲得盡可能好的行動結果。這種改變引起需要的客觀外部條件,掌握人的需要,改變動機,控制行為的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重要的規律。
二、基礎理論詮釋
1.發展需求理論
需求是人的本能意識,在人的心理行為過程中處在起點的位置,是決定一切心理和行動的根本動力。馬斯洛的行為科學理論強調把人和社會連接起來的唯一紐帶是需求,并以金字塔的形式將人類的需求層次形象地表現出來,從下至上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自我實現需求是人最高層次的需求,包括針對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項需求都能滿足,最高層次的需求方能相繼產生,是一種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等。而缺乏自我實現需求的特征是:覺得自己生活空虛,毫無存在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正是要激勵人的潛能和正能量,讓一個人深刻的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超越金錢、物欲、社會偏見,積極地為社會做貢獻,并從中獲得社會的尊重,全面實現自我價值。
2.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石。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共產黨宣言》等論著中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者的理想目標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這為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從人和社會的關系出發,從歷史演變的角度揭示了三大社會形態中人的發展狀態,指出人的全面發展的歷程和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一樣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在這個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內涵和歷史性、必然性,論證了人的全面發展的途徑和條件,確立了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科學體系。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1)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和社會關系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全面地拓展、張揚、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如人的體力、智力、自然力、道德力、現實能力和內在潛力等。因此,能力的發展在人的全面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
(2)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的勞動從來就是社會的勞動,因而人是社會的存在物,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生存和發展。從這一意義上說,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與他人之間的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關系。因為只有進行普遍的交往才能擴大人的視野,才能造成人與人之間普遍的交往、全面的聯系。
(3)人的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人的個性是個人的自我意識及由此形成的個人特有素質、品格、氣質、性格、愛好、興趣、特長、情感等的總和。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就是指這一“總和”的全面發展。自由個性的充分發揮, 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綜合體現和最高目標, 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內涵。人的個性的發展程度表現為人的獨立自主性,自覺能動性和獨特創造性的發展程度。
(4)人的需要以及人類整體的全面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和發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發展。到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剝削制度被消滅,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人的需要將呈現豐富性和多面性。個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整體的全面發展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3.環境影響理論
《辭海》對環境的界定有兩個:一是指圍繞所轄的區域,二是指圍繞著人類的外部世界。劃分環境的類型有截然不同的標準,如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經濟環境與政治環境、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等。在高等教育領域,依據教育的類型,可以將教育環境劃分為知識教育環境、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和學生事務管理環境等類型。強調環境對人的作用不是宣揚環境決定論,強調環境中人的主觀能動性也不是宣揚生物決定論,環境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內涵嬗變的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現代演變與發展,離不開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和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時代特點。雖然這一概念的發展充分體現現世的特點,但并不意味著忘掉過去,拋棄傳統。因為傳統并不等同于過去,盡管在習慣上常常把傳統視為過去的東西,但事實上傳統總是現在存在的、現實的,如果僅僅是“過去的東西”,那它就沒有現實性了。傳統是“活”在現實中的,是在人們的社會行為和社會事物中發生作用的。
因此,從人們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發展的基本歷程中,側重反映現代人自覺提高生活質量和追求生命意義的內在發展成為未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內涵演變的一個重要向度。從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邏輯內涵嬗變過程中,反映出個體主體依據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合理確定自身生存方式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人的現代特性在生活世界逐步生成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實踐活動,要“引導現實的人的內在生命自覺,激發起對思想政治教育所傳播內容的理解、認同和接受,避免知易行難。不僅要突破知識體系的說教,而且要通過所傳播的價值理念引導人的行為活動并逐步把它轉變成人的思想道德品質。”因此,不難看出,未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內涵的發展,應體現現代人的生命關懷意識、生活質量意識和生態環境意識的自覺培養過程,進而在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中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科學定位。
參考文獻:
[1]陳淳.新形勢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研究 《文化學刊》2016.4
[2]田建軍,盧黎歌.論我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發展與創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