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何玉
摘 要:在人類的行走和跑跳活動中,腘繩肌發揮了十分重要的功能。然而,腘繩肌的損傷卻在運動中頻頻發生。該文在參考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和對功能解剖學的學習應用過程中,結合短跑運動項目下肢的功能特點,討論腘繩肌的功能與損傷機制。并為積極預防運動過程中腘繩肌的損傷提供建議。
關鍵詞:腘繩肌 多關節肌 運動損傷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5(a)-0008-02
1 腘繩肌
1.1 腘繩肌的基本解剖功能
腘繩肌由股二頭肌、半膜肌和半腱肌組成。它們的起點位于坐骨結節(股二頭肌短頭起于股骨干后表面下2/3部分);半腱肌止于脛骨粗隆的內側(醫學上稱作“鵝足腱”的區域),半膜肌止于脛骨內側髁,而股二頭肌止于腓骨頭。當近固定時,腘繩肌收縮可以使髖關節伸,使膝關節屈;屈膝位時,股二頭肌的收縮還可部分引起脛骨外旋,半腱肌和半膜肌的收縮可部分的引起膝關節內旋,該功能在運動員跑動變向的過程中可以得到證實。在快速跑下肢擺動中期的屈髖伸膝階段,腘繩肌快速做負功,容易被拉傷。根據唐納德·A.諾依曼[1]在《骨骼肌肉功能解剖學》一書的介紹,腘繩肌為伸髖肌群。當髖關節屈曲在40°~70°的范圍時,大部分的內收肌群同腘繩肌具有了伸髖功能。“代償”時好時壞,當我們為了讓手臂抬的更高而做出挺胸和腰椎后伸動作,這樣的代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利的,尤其是在運動過程中,該代償模式讓在運動中原本需要穩定的腰椎做出了靈活功能的轉變,這無疑增加了下腰部受傷的風險。例如:固定器械的俯臥腿彎舉動作,大多數練習者在沒有教練員指導下的訓練并不會嚴格注意動作質量。練習者通常會過多的增加阻力,但是這樣無疑會使人體產生代償動作,該代償模式往往是通過一定程度的屈髖,拉長已經縮短的腘繩肌,試圖緩解多關節肌的主動不足,克服更大的阻力。
1.2 腘繩肌的作用
在短跑運動中,腘繩肌的可以有效優化下肢在擺動過程中的技術動作。鐘運健[2]及其團隊在研究中發現:腘繩肌在擺動末期和支撐前期處于較大程度拉伸狀態,擺動中期屈髖伸膝階段快速做負功。這證實了腘繩肌在短跑中易拉傷的特點。Mann[3]認為優秀運動員獲得短跑極限速度最主要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減少每個單步支撐階段的觸地時間,這與在短跑支撐階段身體重心投影點到支撐點的距離短有關,這種技術特點是通過擺動腿正確地著地,減少制動力和觸地面的時間,這樣就能以盡量少的力抵消地面產生的垂直方向與水平方向的反作用力。他們認為這充分證實了在短跑支撐階段腘繩肌作為伸髖的重要肌群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腘繩肌損傷的機制
2.1 大腿前/后肌群的肌力不平衡
腘繩肌在短跑及快速擺動下肢的運動項目中的易損傷性在實驗中得到了證實。下肢在快速擺動過程中,如短跑的抬腿伸膝階段,腘繩肌在髖關節處先被拉長,后繼續受到股四頭肌強力收縮的產生伸膝動作的牽拉,此時的腘繩肌被動不足現象被充分激發,容易導致腘繩肌拉傷,曾蜀雄[4]認為,腘繩肌與股四頭肌的收縮不平衡也是女性ACL損傷的重要原因。
2.2 原動機和拮抗肌的交互抑制障礙
在短跑項目中,神經控制的肌肉活動十分復雜,對身體的協調性要求很精確。跑步的抬腿與下壓的動作就是原動機與拮抗肌的相互交叉反射,主要表現為:當股四頭肌激活做屈髖伸膝動作時,相關的拮抗肌(如腘繩肌)就會處于一致狀態;相反,在腿部下壓過程中,拮抗肌變成原動機,原動機則變成拮抗肌,如果神經肌肉的交互抑制在運動中出現障礙,則會出現拮抗肌和原動機共收縮的現象,造成肌肉拉傷或其他不同程度的運動傷害[5]。white等[6]通過肌電圖研究發現,女男性相比,女性在運動時股四頭肌與腘繩肌的說收縮并不平衡,表現屈膝過程中為股四頭肌的收縮力過強,而腘繩肌等拮抗肌作用增加不明顯,造成ACL過度牽張。直接說明,不良的肌肉交互抑制和不平衡的肌肉力量與運動損傷的關系。
2.3 腘繩肌的快速離心收縮等其他因素
短跑運動中,腘繩肌存在離心收縮形式,且表現在腳著地前產生最大收縮。其“儲能”為提高前蹬“趴地”力量提供助力;由于前蹬階段肌肉承受較大負荷,腘繩肌必須產生足夠的離心收縮力量,才能適應前蹬動作需要,所以腘繩肌快速高張力的離心收縮必然承受較大的負荷,這是腘繩肌在運動中出現損傷的主要原因[7]。關于伸展性不夠或準備活動等問題,不在此贅述。
3 結論與建議
腘繩肌是運動中容易受傷的肌肉,人體的屈肌力量普遍大于伸肌力量[8]。在短跑運動中,腘繩肌的解剖特點和生理特性決定其易損傷性,在下肢和骨盆處,肌肉分布有如下規律:踝關節后側強于肌群,膝關節前側強于后側,髖部的后側強于前側。這樣的生理與解剖特點正好應證了人體基本的運動形式,人體的跳躍功能主要由下肢主導,而下肢的類似彈簧的解剖特點正好滿足人體這部分生理功能需求,而暴露出來的確是小腿前群肌肉和大腿后群肌肉的解剖與生理上的不足。所以,為了有效防止在短跑運動中腘繩肌的損傷,有效加強腘繩肌的肌肉力量訓練和柔韌性是至關重要的,適當時候可以使用肌內效貼布加強肌肉[9];在運動員的訓練中,加強技術動作訓練和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是預防損傷的前提。
參考文獻
[1] (美)諾依曼.骨骼肌肉功能解剖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
[2] 鐘運健,劉宇,傅維杰,等.高速跑時下肢雙關節肌做功特性及拉傷風險的生物力學分析[J].體育科學,2014,34(11):60-66.
[3] Mann R.Methods of sprint training from a biomechanical point of view[J].New Studies in Athletics,1998,13(1):89-90.
[4] 曾蜀雄,張楠,伍國勝,等.女性前交叉韌帶損傷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學雜志,2010,18(21):1795-1798.
[5] 周國璋.下肢多關節肌運動損傷的原因[J].中國臨床康復,2005,9(4):98.
[6] White K,Lee S,Cutuk A,et al.EMG power spectra of intercollegiate athletes an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risk in females[J].Medicine sports Exercise,2003(2):371-376.
[7] 胡柏平.疾跑中腘繩肌損傷的實驗研究[J].體育科學,1998,18(4):82-85.
[8] 關玲,翁長水,周繼金.解剖列車[M].軍事醫學科出版社,2014.
[9] Fratocchi G,Di Mattia F,Rossi R,et al.Influence of Kinesio Taping applied over biceps brachii on isokinetic elbow peak torque.A placebo controlled study in a population of young healthy subjects[J].J Sci Med Sport,2013,16(3):24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