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爭爭
摘 要: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為研究對象進行量化分析,以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現況為本原,通過對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年齡分布狀況、指導技術水平、文化程度結構、指導項目等方面的分類研究,旨在為武漢市培養一支適合當下武漢市群眾體育發展需要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梯隊提供參考,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武漢市 社會體育指導員 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5(a)-0163-02
1 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
《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根據技術等級稱號分為: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武漢市現有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70人,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588人,二級級社會體育指導員4 605人,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5 015人。
武漢市的總體人口數量是980萬人,指導員總數應有指導員15 474人,實有總數是20 248人。應有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237人,實有總數是70人。應有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 289人,實有總數是588人。應有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3 868人,實有總數是4 605人。應有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0 316人,實有總數是15 015人。這已經基本達到了武漢市體育發展“十二五”規劃中“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每萬人達到10~12 名”的要求,基本滿足群眾的健身需求。這也說明,大眾體育指導員的發展已從數量迅速增長階段向數量相對穩定階段過渡。
國家級和一級指導員的數量較少,二級數量適中,三級數量較多,數量上雖基本滿足要求,但是一級、二級和國家級的指導員比例相對較低。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等級人數百分比差距較大,其中國家級70人,占到總數的0.35%。一級只有588人,占總數的2.76%,數量較少。二級4 605人,占22.74%。三級15 015人,占總人數的74.16%。基層社會體育指導員較多,高級別、長期服務于大眾體育事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很少,相關部門應積極倡導二三級別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繼續深造,逐步壯大國家級、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等級結構應該是呈金字塔形,基層級別(二三級)人數多,高級(一級、國家級)逐級減少。分析發現,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金字塔 “塔尖”人數較少,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級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使其更趨合理。
2 武漢市社會指導員指導項目優勢分析
武漢市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從事指導的項目排在前三位的是:健身操、武術、組織管理。從分布上看,健身操、武術項目較受歡迎,分別占到了總人數的38.01%、20.30%。組織管理項目排在了第三位,占總人數的19.75%。組織管理人員包括武漢市和各轄區體育局人員、社區、街道體育管理人員,這些從事社會體育管理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眾多,是促使武漢市大眾體育事業有條不紊地的發展的先決條件。總體來說,健身項目分布不太合理,局限在健身操和武術兩大類別,這說明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項目多集中在操類和武術類項目上,側重于有氧低強度運動的指導。
為能客觀分析出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從事指導項目的總體情況,文章運用統計學中的帕累托法對種類繁多的武漢市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項目進行分析,根據根據二八定律劃分出優勢項目、潛在優勢項目和劣勢項目,把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所指導項目數量值占其累計百分比大于80%的項目作為武漢市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優勢項目。把數量值占其累計百分比大于70%小于80%的項目作為潛在優勢項目,其余為劣勢項目。由分析觀察得知,在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優勢項目中,群眾體育健身項目中十分集中,健身操、武術這兩個項目優勢明顯;腰鼓占總人數的4.92%,為潛在優勢項目,鍛煉氛圍好,發展潛力大,可行性高,值得長期大范圍推廣。健身操、武術項目指導員隊伍龐大,后備力量足,發展良好。根據馬太效應,在武漢市大眾體育中,社會體育指導員從事健身操、武術得到良好發展,組織管理項目的人數眾多,項目發展的嚴重不均衡性,會導致從事人數少的項目指導員人才流失。體育管理部門應當調整組織管理結構,增加小項(如網球等)技術指導性人才,精簡或引導一部分組織管理型社會體育指導員轉型,使得其他項目有較大發展空間。現階段這種側重集中在個別項目(如健身操)的結構形態,加劇了群眾體育項目發展的不均衡性。每個健身項目都有其不同特點,只有這些項目互相補充,發揮多種項目的優勢,才能使得大眾體育健身內涵更加豐富、更加科學,對于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只有朝著多類別、多層次的培養方向,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
3 武漢市各區社會體育指導員覆蓋率分析
武漢市中心城區有武昌區、洪山區、江漢區、硚口區、青山區、漢陽區、江岸區。7個中心區中,有江岸區、武昌區、漢陽區、江漢區社會體育指導員覆蓋率較高,黃陂區、江夏區覆蓋率低,該區小,參與健身的人數不多,健身氛圍有待營造,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有待提高。分布不均衡原因:第一,人數基礎不同。中心城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從事體育鍛煉的人自然就多。第二,中心城區即(發達城區)消費能力強,群眾體育發展好,健身氛圍濃厚。不發達城區體育發展相對落后,組織松散,健身管理人員少。
4 結論與建議
4.1 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繼續教育培訓工作
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項目方向時,要做到因勢利導,以優勢項目為重點,形成示范效應。以發展薄弱項目為依托,帶動其他項目向優勢項目學習,使得武漢大眾體育事業全面均衡發展。注重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健身技能和知識的培養。社會體育指導的技能和知識掌握情況直接影響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活動的效果和質量。
4.2 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制度
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管理制度,增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延長培訓時間。只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才能驅動參加培訓的指導員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指導員培訓制度,實行分類培訓,注重培訓的時效性,資格培訓和崗位培訓并舉,以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質量。
4.3 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體制
精簡社會體育指導員中的管理隊伍,多增加技術型社會體育指導員,使得社會體育指導員團隊能夠高效、有序地運作。倡導社會體育指導員積極引導組織居民多參與政府和社區組織的各項體育健身活動。
參考文獻
[1] 閻守扶,李思琪,趙立,北京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0,46(6):23-26.
[2] 倪同云,白玲,陳琳,等.完善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體制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2,38(1):37-39.
[3] 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