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冬明
摘 要:在“產城融合”的大背景下,皖北地區的城鎮化建設在不斷加快,而人們對體育產業也充滿了熱情,這些地區的政府與企業有步驟地推動了當地體育產業的發展,而其空間格局也有所變化,原來的農村乃至郊區的體育活動場所或者體育企業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的發展需求。該文首先分析了體育產業的主要分類、在“產城融合”中皖北地區體育產業的空間格局發展現狀,重點論述了優化皖北地區體育產業空間格局的有效對策,希望能為皖北地區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產城融合 體育產業 空間格局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5(a)-0164-02
產城融合主要是指城市產業與城市的整體發展[1],城市的產業是以城市的發展為基礎的,城市反而會因為產業的集聚發展而獲得更大的成就,城市與產業通過互動來獲得雙豐收。由于皖北地區的特殊性,產城融合能夠促進該地體育產業的發展,使得皖北地區體育產業的空間格局進一步擴大,讓體育產業有了更新的發展。
1 “產城融合”中皖北地區體育產業的空間格局發展現狀
城市功能布局會影響當地產業的發展,皖北地區的體育產業也由之前的不規范、小規模化發展轉為規范化、大規模化集成發展,不僅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與促進就業,還為當地人民的身體健康做出了貢獻。
1.1 體育產業的類型分析
從理論的角度來講,體育產業主要是指面向市場的為體育消費者提供體育產品或者體育類服務的一些企業,體育類公司、高校就是體育產業的主體,體育消費者是體育產業的客體。隨著體育產業的不斷發展,體育產業按照體育產品的性質可以分為體育服務業與體育配套業,前者主要是指體育中介、表演、媒體、培訓等產業,后者主要是指與體育相關的鞋帽、服飾、食品等相關產業[2]。依據體育產業鏈的不同來分析主要分為上游、中游、下游產業。上游產業主要是體育產業派生出來的產業,如表演競賽業、健身娛樂業等;中游產業主要是與體育直接相關的產業,如體育中介、培訓、服裝等產業;下游產業也是基于體育衍生出來直接為體育消費者所消費的產業,如體育食品、飲料、博彩等產業。在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我國更加重視體育產業的發展,成立課題組對體育產業的分類做了細致的調查研究,將體育產業劃分為不同的層次,下一層次是上一層次的派生產業,為其服務。
1.2 “產城融合”中皖北地區體育產業的空間格局發展現狀
安徽省在“十三五”規劃內已經對皖北地區的產業格局發展有了詳細的計劃,時至今日也已經在逐步實現的過程當中,政府針對皖北地區也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且皖北地區的室外體育場館已有將近5萬個,場館面積更高達9 320萬m2,其場館建設工作處于國內的發展前列。體育產業主體被體育健身休閑、體育用品、體彩等產業占據,各種集體球類也越發職業化。例如合肥、淮北等地提出了不同的體育產業發展計劃,如宿州市利用引進的輕工業,制造體育服飾、運動鞋等產品,不僅有利于當地環境的保護,也有利于城市產業格局的發展;皖北地區的淮北市利用該省政策的引導,通過招商引資將體育產業集聚在城市一方,進行了規模生產,提高了產業集聚的動力效果。
但是,我們也應看出皖北地區部分城市缺少對體育產業進行長遠的規劃與支持,由于城市發展過快使得與體育產業的發展速度不相匹配,有可能出現了城市的結構性問題或者生態環境問題;政府相關部門監督不到位,體育相關企業發展不合理,部分員工缺少保障,城市功能分區不明顯,有些城市的體育企業只重效益而忽視了整個城市產業格局的布局。
2 優化皖北地區體育產業空間格局的有效對策
2.1 緊跟國家政策步伐,選擇適合該地體育產業空間布局
皖北地區本身具有一定體育資源優勢與多種產業格局,當地政府應該對體育產業的合理布局進行積極推動,重點打造一批市級乃至省級重點的體育產業功能區,使其與皖北地區的其他產業實現功能互補[3]。政府要支持皖北地區體育企業主動加入我國“一帶一路”的國際戰略中來,充分利用海上絲綢之路將該地區生產的體育產品與服務運出中國,走向全世界,讓合肥東部地區的體育產業成為主要支柱,重點利用水運的交通方式來促進體育產業格局的進一步完善。
為了讓皖北地區體育產業格局更加完善,還要將該地的體育產業格局進行分區,首先是永遠不能背離的傳統體育核心區,要借助合肥省會的經濟優勢,讓其他城市的體育產業資源實現充足,大力發展足球、籃球等傳統體育產業,還要對體育培訓業、體彩事業加大支持力度,將合肥打造成南方的體育中心城市;其次是建立體育商貿的核心區,雖然合肥市市安徽省的省會,但是如果體育產業占用太多該城市的功能布局,那么合肥市的整體產業功能布局將會不協調。因此,體育商貿的核心區應該逐漸由合肥市向淮南市等周邊城市進行轉移,這也能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提升安徽省的經濟發展水平。
2.2 拓寬融資渠道,體育產業發展提供財力支持
政府是推動皖北地區體育產業空間格局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政府應該鼓勵社會資本有序地投資體育產業,讓政府與社會資本相合作等多種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加入到體育產品的制造與體育服務的提供上,健全體育場館設施,有序地組織舉辦各種體育活動,讓有資質的體育企業可以利用融資的方式進入資本市場,利用債券、股票等途徑來進行資金的重組,讓自己的企業更加壯大,體育產業更加完善。
2.3 增加對體育人才的培訓力度,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皖北地區有著優秀的高校體育教育資源,相關部門要支持高校承辦體育產業或者設置體育相關專業,培訓優秀的體育人才,研發多種多樣的體育產品,組織開展各種激烈的體育賽事,還包括體育場館的管理與維護、體育產品的營銷等多方面工作[4];相關單位要對那些入職的體育產業管理人進行與時俱進的業務培養與訓練,還要讓那些職業體育的經紀人與經理進行深造,讓其學習國外關于職業體育的先進管理理念;相關部分還要出臺政策支持退休的運動員或者體育教師等人才繼續從事體育產業相關的工作。
3 結語
經過“產城融合”,皖北地區的城鎮化建設更上一層樓,宿州、合肥、淮北等城市的功能布局更加完善。在我國倡導全民建設的背景下,體育產業的發展已如火如荼,皖北地區的城市急需對體育產業布局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使得該地的體育產業得到更深層次的發展,讓該地城市的產業格局更加優化與完善。
參考文獻
[1] 趙帥,趙先卿,馬翠娥.安徽省皖北地區休閑體育產業的SWOT分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4(9):94-96.
[2] 黃山,李顯國,鄭賀,等.皖北地區高校體育資源與社區共享的調查與研究[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58-61.
[3] 宋平,孟祥武,駱意.皖北地區健身俱樂部發展研究——基于體育治理現代化的視角[J].湖北體育科技,2016(11):958-960.
[4] 陳秋如,徐連軍.皖北高校大學生體育用品消費現狀的研究[J]. 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16(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