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文 譚成清



摘 要:通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型運動會開幕式團體操藝術裝飾的研究,歸納出我國大型運動會開幕式團體操藝術裝飾經歷了3個階段。50年代至70年代末初步形成階段,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融合發展階段,21世紀的全面創新階段。筆者希望通過對這三個階段剖析,找出我國大型團體操藝術裝飾發展方向,為今后團體操創編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關鍵詞:大型運動會 團體操 藝術裝飾 特征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4(a)-0001-04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listhenic Artistic on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Large Games in China
Tang Taiwen Tan Chengq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6, China)
Abstract:Research of calisthenic artistic on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large gam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and calisthenic artistic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in its development:In the 50s to 70s Exploratory Stage;In the early 80s to 90s of the Fusion Stage of Development;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Stage of 21st century.The author hope that through analyzing the three stage of calisthenic artistic and found out it development direction,offering advice for designer and editors of group calisthenics.
Key Words: Large games; Calisthenic;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團體操的特殊價值在于由展示民族文化而體現的藝術性,觀賞性和特殊的教育性。它的存在有著重要意義,宣揚當時社會風貌,弘揚人文精神,對凝聚黨心、民心有著重要意義,是當時社會政治背景、文化風氣、經濟實力、科學技術的集中體現。新中國成立以來,團體操的動作、圖案、藝術裝飾都發生巨大變化。藝術裝飾作為構成團體操要素之一,在團體操表演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但在我國團體操藝術裝飾上的研究不深,涉及的不夠全面。所以該文通過對團體操藝術裝飾演變特征進行全面的研究來促進團體操藝術性的發展。
1 研究結果與分析
1.1 我國團體操藝術裝飾演變特征劃分
通過文獻資料的收集、視頻分析發現,團體操的藝術裝飾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型運動會開幕式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根據不同歷史背景,各時期團體操藝術裝飾的不同特征,將團體操藝術裝飾的演變劃分為三個主要的階段,分別是初步形成階段、融合發展階段、全面創新階段。(見表1)
1.2 各階段團體操藝術裝飾的特征
1.2.1 第一階段(50年代至70年代末)初步形成階段
這一階段,我國經濟落后,實行的是計劃經濟,人們急需解決溫飽問題;國際上分裂勢力企圖破壞中國,形式嚴峻。這一背景下,黨和國家領導人急需改變中國形象,弘揚民族精神、樹立新的社會風氣,號召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為社會主義建設奉獻力量。此時,團體操的創編內容體現出強烈的政治性和教育性。
(1)場地結構。體育或對體育場進行再加工形成符合團體操表演需要的表演場地,包括舞臺、燈光、背景等。[1]。這一階段團體操的場地結構比較簡單,三屆全運會都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表演場地就在體育場的中間空地,沒有搭建舞臺,表演時間在白天,完全借助自然光線。此階段都以主席臺對面的看臺為團體操背景,第一屆全運會沒有運用任何裝飾,第二屆與第三屆全運會都對看臺進行大力裝扮,表演前由近萬人手持畫好的圖稿,站或坐在主席臺對面的看臺上,表演時,根據場地中央的內容,呈現不同的圖案,作為背景。看臺背景的融入使團體操的表演更加生動,主題思想更加鮮明,內容更加突出,氣勢更加磅礴,整個表演更加富有表演力。這是一項大的突破,一次質的飛躍,是團體操在藝術裝飾的演變過程中里程碑式時刻。
(2)服裝。團體操表演中,服裝既是烘托節目氣氛,增加表演色彩與張力、又是宣揚民族文化的載體。這一階段表演服裝主要是借用平時工作和生活服裝展現勞動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服裝類型單一,款式簡單[2]。
表演服裝的特征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和追求視覺上整體劃一這兩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會根據職業特征進行搭配,比如:第一屆全運會的主題是《全民同慶》,那么在內容的表達上就要由不同階層的民眾來體現。因此,在服裝的搭配上就要體現出職業性,從而鮮明的展現各階層的民眾。在視覺效果上,則會考慮到隊形圖案變化時不同著裝的組合帶來的表演效果,在服裝顏色上的運用以單色調為主,追求整齊劃一的視覺效果。
(3)道具。團體操中道具的運用不僅能擴大表演的張力形成強大的視覺效果,而且還對深化主題,突出思想有著重要作用。具體如表2所示。
通過對表2的研究發現,小型輕巧的道具使用更多,這與追求簡便靈活、動作整齊劃一的表演風格相符。另一方面表演道具主要表現出“注重寫實、設計簡單、配合隊形圖案凸顯政治色彩”的特點[3],如代表勞動生活的麥穗;一顆紅心向光明的向日葵;便于組成五星、火炬的紅旗等,它取材于生活,但都體現出人民對黨和國家的擁戴。
(4)音樂。視覺上的觀賞能直接進入腦海,而聽覺上的震撼能直擊人的內心。在大型團體操表演時,音樂的選用、編排起著主要作用,即為整體表演增添光彩,也為民族文化的傳播創造條件。通過對這三屆全運會上團體操音樂的研究,發現主要以大型樂隊伴奏為主,歌曲類型單一、彈奏曲風單一、表現形式單一、主要特色是節奏感強,節奏鮮明激昂。
1.2.2 第二階段(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融合發展階段
隨著改革開放的實行,西方的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都與我國交流的更加緊密,對我國大型運動會開幕式團體操藝術裝飾上產生巨大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場地結構。國家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擴大,既是中西經濟的碰撞,也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大型賽事的開幕式正好是展示中國文化,展示國家經濟實力的最好平臺。此次在場地設置上,最大的突破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背景內容;二是舞臺燈光的。背景內容上改變了以往大量出現的政治性口號,標語,注重突出新時期國家的風貌,時代氣息,注重民族文化,風土人情的展示。比如第六屆全運會上,用各種各樣的色塊組成的現代化城市風貌;用色塊組成的椰樹、木棉來展示南國風情;用敦煌莫高窟的藝術形象“飛天”和體現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長城”等,樹立我國新時期,新風貌,傳播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燈光的運用,也是一次大膽的創新之舉,此次團體操表演,首次配合大型燈光創編了夜間團體操,上千人堆砌的巨型燈光與暗場燈火表演交相輝映,個人的視覺產生極大的震撼,這是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表演。
(2)服裝。表演服裝是為表演內容而服務的,是為增添節日氣氛,對節目主題的突出有輔助作用。隨著這一時期團體操創編內容的變化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表演服裝在創作上有了很大的變化,朝著“類型多樣,色彩鮮明”的方向發展。主要體現在:①時代特征,受改革開放的影響,這一階段的服裝改變了上一階段由角色搭配衣服的方法,更加偏向舞臺效果,服裝的款式增多,色彩搭配更加絢麗。比如在第六屆全運會“迎賓”環節出現四種不同顏色的紗裙,這是在上一階段不曾出現的。在她們翩翩起舞時,猶如四片不同的云彩,猶如四條彩色長河,極大地豐富了表演形式,增添了舞臺效果。而在“騰飛”環節出現的太空服,更是對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的一次側面展示,體現出我國的時代特征。②民族特征,注重對民族,民間藝術形式的挖掘,表演服裝的創作設計體現出民族特征,如,在北京亞運會上,太平鼓、威風鑼鼓等表演形式,就必須配合特定民族的服飾,才能體現就這一民間演藝形式的表演風格。[4]③仿生特征:團體操表演為了突出主題,更多的借助仿生服裝形象來展現表演內容所要求的表演特色(仿生服裝:指表演服裝提取仿生對象的本質特征,在服裝上進行模仿式的表現,在服裝的形態,色彩兩方面對這一自然物象進行模仿創造)[5]。比如,第六屆亞運會的“迎賓”環節出現穿著小羊服裝的兒童進行表演,羊是廣州的象征,也是這屆全運會的吉祥物。通過仿生服裝的表演,更加突出此次表演的主題,這不僅僅以鮮活的形象對廣州進行宣傳,也讓整個的表演層次得到升華。
(3)道具。一方面,隨著國家開放程度的提高,人們的見識面越來越廣,對舞臺效果的追求也就越大,期待看到更多新道具的運用。另一方面,團體操的創編者也推陳出新。在舞臺的創編中根據時代的變化,道具的使用朝著更加豐富的方向發展,使道具的功能得到極大限度的發揮。現將第六屆全運會和第十一屆亞運會的道具的使用情況加以概括。
通過表3的研究發現,這一階段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道具朝著“大型道具在遞增,小型道具更加豐富”的方向發展,比如大型的噴泉池,飛龍、火龍、升降舞臺等。同時,出現了專門化的道具,如吉祥物。
(4)音樂。這一階段的音樂運用更加豐富,編曲的風格也有了很大的改觀。在整個的團體操表演過程中,表現出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背景音樂風格的變化,出現類型多樣的風格,多種伴奏結合。針對不同時期表演的主題不同,音樂的節奏或歡快、或激昂,或輕柔。如:第六屆全運會“迎賓”環節音樂的創作,一方面吸收了某些廣東民歌;另一方面吸收了通俗歌曲的唱法。在“騰飛”環節,響起悠揚的電子琴音樂等,仿佛置身于一場交響樂中。二是,音樂不在以純音樂的形式出現,如邀請到一些明星進行主題曲的合唱,這都極大的豐富了這屆運動會開幕式。
1.2.3 第三階段(21世紀至今)全面創新階段
21世紀,進入信息時代,計算機技術的興起與蓬勃發展帶來更多的挑戰和機遇,在團體操藝術裝飾方面更是變化巨大。
(1)場地結構。①背景:這一階段在創作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創編設計,改變了以往有人工翻背景本來完成的模式。通過計算機技術與電子技術的結合,完美的展現出科技時代的力量,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長147 m,寬27 m的巨大LED屏幕,以及直徑為18 m,重達16 t的藍色星球,是我國大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背景制作最精彩,科技含量最高的創作。②舞臺燈光:在舞臺燈光的運用上,2008年北京奧運會也發揮到極致,充分將表演內容與燈光技術、多媒體技術相結合。表演時使用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燈光設備,配置各種電腦燈具僅3 000臺,全方位,三維照明燈光藝術,它能根據表演內容的不同,表演節奏的變化,而及時調整燈光的角度、色彩、亮度等。這一時期,是科學技術與燈光高度結合的時期,是全面創新的時期。
(2)服裝。進入21世紀,表演服裝在創作上趨向“綜合化,藝術化”的方向發展,服裝風格繁多,設計更加貼合主題。比如在北京奧運會上服裝有47款,15 153套。在服裝的設計上,會考慮到表演內容、氣候等因素,如北京奧運會服裝有兩個重要的特征,一是:服裝的面料是紗質,主要考慮的是當時炎熱的夏季;二是:LED在服裝的運用,使整個服裝展現出流動色塊,使舞臺效果更加精彩。在服裝的款式上,這一階段更多是將民族特色與國際元素進行搭配,就是把中國的東西用世界的語言向全世界觀眾展現出來。
這一階段,團體操表演服裝加大高科技的突入,在烘托奧運主題的前提下,大膽創新,更加注重服裝功能的開發。
(3)道具。進入21世紀,一方面表演形式更加多樣,表演內容更加豐富,表現手法更加細膩;另一方面,中西方經濟、文化、藝術的交流等,使得觀眾欣賞美和觀賞美的能力顯著提高,對藝術的追求越來越高。
這一階段,大型運動會開幕式更加多元化,舞臺效果更加美觀。表演道具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主要特征體現在“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以新型道具為主”。比如北京奧運會上出現的“缶”,就是在利用我國古代的民間藝術器械結合燈光、信息技術創造的新型道具。其次,重16 t,直徑18 m的“地球”,它由9個鋼環,各環之間用細網狀的特質鋼絲相連構成,外表裝上LED屏幕。
這一階段,我國大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在立足本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融合更多的國際元素和科學技術,尤其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表演,更是將我國大型運動開幕式表演推向頂峰。
(4)音樂。這一階段,對大型運動會開幕式音樂突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創作形式上推陳出新,朝著多元化的發向發展,整個音樂呈現類型多樣、曲調多樣、彈奏方式多樣。比如在北京奧運會上,有18位作曲,編曲人員創編了100多分鐘的音樂。首先體現在形式上的變遷,一方面不在依靠以前那種單調的音樂伴奏;另一方面音樂與表演內容結合更加緊密,在某些環節完全依靠音樂來表達主題思想。其次,音樂功能上的變遷。不在單純的作為烘托節日氣氛,更多轉向展示時代變遷、東西方文化交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比如在北京奧運會上主題曲的演唱。在歌舞表演中,以東方的琴聲為主調,配以西方的現代舞蹈,交相輝映,迷人之極。我國著名鋼琴演奏家——朗朗表演的協奏曲等,都體現出音樂功能更加多元。
2 結論與建議
2.1 結論
第一階段,我國的政治色彩比較濃厚,藝術裝飾各個方面的特征表現為:“類型單一、款式簡單、貼近生活”。
第二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經濟的迅速發展,藝術裝飾各個方面以凸顯時代氣息為主,主要特征表現為:“類型多樣,色彩鮮明”。
第三階段,進入21世紀,藝術裝飾各個方面更加注重與科學技術的結合,主要特征表現為:“科學技術與民族文化的結合,更加多元化、藝術化”。
2.2 建議
(1)注重國際藝術的交流。一方面將民族特色與國際元素結合的更加緊密,另一方面對國際上其他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借鑒,融入到我國團體操的表現形式當中,有利于團體操的走出去。
(2)注重對藝術裝飾功能的開發。創新是藝術得以發展,繁榮根本。一方面注重與現代科技成果的創新,提升團體操表演的效果;另一方面,注重發掘民族特色、民間藝術,有利于團體操煥發更大的活力。
(3)注重對相關學科的學習和提升。通過對美學、服裝藝術、信息技術等相關學科的學習,增強團體操藝術裝飾的協調性和藝術性,有利于團體操表演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 高留紅.論團體操的內涵及表演模式的發展演變[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4(11):92-99.
[2] 鄭丹蘅,齊占霞.我國大型團體操表演服裝的演變及發展趨勢[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5):42-45.
[3] 費兆國.我國大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中道具的演變特點及發展趨勢研究[D].沈陽:沈陽體育學院,2011.
[4] 黃寬柔.我國團體操的發展與展望[J].體育科學,1994(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