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維
摘 要: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體質監測,該文對2016級和2015級學生的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研究,得出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年級越高,體質越好,但力量素質問題嚴重,不達標率高。希望通過對測試結果的分析,能為提升體育教學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學生體質 健康 標準 素質
中圖分類號:G8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4(a)-0123-02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是國家學校教育工作的基礎性指導文件和教育質量基本標準, 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評估學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發展的重要依據[1],是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身體鍛煉的教育手段,是學生完成學業的基本條件。根據體測結果分析,提升體育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為制定體育工作計劃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該文研究對象為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2016級和2015級的學生,共計13 847人,其中2016級男生2 969人,女生3 267人;2017級男生3 321人,女生4 29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儀器測試法
依據2014年的《標準》測試方法和要求,進行室內和室外的測試,而測試指標主要分為:形體指標(BMI)、機能指標(肺活量)、素質指標(速度素質(50 m跑)、耐力素質(800 m/1 000 m)、上肢力量(引體向上)、腹肌力量與爆發力(仰臥起坐)、下肢力量與爆發力(立定跳遠)、柔韌性(坐位體前屈))。
1.2.2 數理統計法
輸入測試數據到Excel,依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應的分值和等級進行分年級、性別的分類統計并計算出不同項目分值的比例。
2 結果與分析
2.1 形態指標(BMI)
根據表1可以看出,整體上男生比女生的形態指標差,而2015級學生的形態指標優于2016級學生,這說明了高年級學生更重視體重控制,自我鍛煉意識更強。
2.2 機能指標(肺活量)
根據表2可以看出,2015級男女生在優秀率和不達標率上都優于2016級的男女生,說明2016級學生缺乏自我鍛煉的意識,跟參與體育活動少、運動量不足有關。
2.3 素質指標
根據表3可以看出,2015級男生優秀率達到26.6,明顯高于2016級男生,而2015級女生不達標率低于2016級女生,反映了隨著年級的增加,速度素質在大幅度改善和提高,這也是體育教學中強調速度素質教學的結果。
根據表4可以看出,2015級與2016級的男生在不達標率上差異不大,但2016級女生不達標率有11.2%,明顯高于2015級女生的8.9%,反映出年級越高的學生參與鍛煉越多,耐力素質呈現上升的趨勢,同時也是體測內容融入到教學內容的結果。
根據表5可以看出,2015級男生在上肢力量素質上優于2016級男生,同時2015級女生在腹肌力量和爆發力上優于2016女生,反映出隨著年級越高,上肢和腹肌力量素質呈現上升的趨勢。而男生上肢力量不達標率,特別是2016級的不達標率有67.2%,這需要引起教師的注意,在體育教學中應該加強男生的上肢力量訓練。
根據表6可以看出,男女的優秀率都很低,反映了學生們的下肢力量與爆發力的欠缺,而2015級整體優于2016級,說明了下肢力量素質隨著年級增長在不斷改善加強。
根據表7可以看出,女生不達標率都低于男生,說明女生的柔韌性優于男生,因此在日后的教學中應該著重強調男生柔軟性練習和運動前后的拉伸。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通過對該院學生體質測試的結果分析,總體上2015級學生體質優于2016級學生體質,反映了年級越高,體質越好的現象,這可能與新生入學時缺乏對《標準》重要性的宣傳有關,同時也說明了教學內容中融入體測內容是有成效的,學生通過體育教學深入和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提高了自我鍛煉意識,豐富了體育技能,增強了體質。而從單項素質分析,該院學生的力量素質問題嚴重,不達標率高,需要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力量素質的教學并指導課外體育力量素質的練習。
3.2 建議
(1)學院加對大學生《標準》重要性的宣傳,加快落實測試成績與學生的評優評先、畢業相掛鉤的工作,協調學院各部門,制定好體測的相關制度。
(2)繼續深入教學內容改革,把體測內容融入體育教學中,開發課外體育活動項目,打造濃郁的校園體育氛圍,促進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
(3)提升體育教師隊伍教學能力,豐富教學內容和手段,通過分析體測數據,重點加強學生體質上的不足,比如力量素質等,增加相關練習的量與強度,以增強學生體質。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教育部.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Z].2014.
[3] 覃立嵩.江蘇大學大學生國家體質健康測試結果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現狀分析[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4.
[4] 翟水保.大學生體適能心肺耐力測試指標的比較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1):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