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潔
摘 要:談及體育教育與文化教育的關系,若是在“應試教育”的前提下,兩者也許是對立面,充滿沖突的色彩;然而在當今國家提出的“素質教育”的政策下,體育教育與文化教育則是相互聯系,彼此促進的。該文將簡要分析體育教育與文化之間產生沖突的原因以及兩者之間緊密的聯系,并予以一定的方法將沖突變化為聯系,以切實地響應國家提出的“素質教育”的政策。
關鍵詞:體育教育 文化教育 沖突 聯系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4(a)-0223-02
1 體育教育與文化教育產生沖突的原因
(1)分析體育教育與文化教育產生沖突的罪魁禍首,就是“應試教育”。 在中國這個人口眾多、各地發展呈現很不平衡的現狀下,想要使國家得到急速發展,就需要“高質量”的勞動者為祖國的偉大復興而建設。于是鄧小平同志在1978年恢復高考,我國學生便踏上了“應試教育”的道路。這是國情所致,迫不得已的,只是當與體育教育的發展一起提及時,“應試教育”便大大地阻礙了我國體育教育的發展?!皯嚱逃睂е潞芏鄬W校片面追求升學率,使學校的體育教育工作的效果不能令人滿意,一旦給予學生一點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就會遭到部分老師和家長的疑惑、不安,甚至是反對。尤其是初三和高三的學生,為了應付中高考的競爭,基本都是犧牲體育課的時間而奔赴到文化科目學習的戰場上,這就使學生得不到相應的鍛煉,整體健康水平提高緩慢,甚至出現滑坡趨勢。據某網調查顯示:我國學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尤其是城市男生超重和肥胖比例接近25%,未成年人肥胖癥已成為大城市和相對富裕的沿海地區,青少年健康的最大問題。2008年的青少年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顯示: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數,約有23%的學生未達標。學生耐力下降,長跑成為學生最痛苦的事情,而耐力下降說明學生心血管功能健康水平的下降。學生的健康問題不僅體現在生理方面,也體現到了心理方面。來自家人、學校、社會等方面的精神壓力,是部分學生產生了焦慮、抑郁、自卑、厭學、棄學、早戀,甚至犯罪的各種心理障礙和異常行為現象。因此,“應試教育”的弊端顯示得越來越明顯,也不再適應當今的教育環境了,做好“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不只是國家在政策上的紙上談兵,而是得良好地統籌體育教育與文化教育,落實到中小學及各大高校中去。
(2)我國的體育教育的得不到重大發展,除開與文化教育產生沖突的“應試教育”的客觀原因以外,還有一個主觀原因,那就是學校的體育教育缺乏趣味性,這使得學生參與體育學習和鍛煉的積極性不高。體育課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要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之中,教師就需要以學生為主體,主動去探索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思維過程。體育教育與其他文化科目教育的一大重要區別在于:體育的教學環境是開放式的,相比文化科目更多地要求學生身體上的參與。所以,作為體育教師應該抓好這一特點,采用與教室上課不同的多種教法和組織措施,培養學生對體育正確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滿足學生在文化學習中得不到的身心上的愉悅和發展,從而履行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皩嵤┧刭|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文化教育能發展學生的智育、德育、美育,但體育的發展就必須得依靠體育教育的力量。
(3)動機是激發人們采取某種行動,做出一定努力的心理欲望,在學習中它是促使學生積極學習的內在原動力。動機根據其來源又可分為兩類,即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分析當下學生學習體育的動機多為外在動機,也就是學生為了應付體育考試而參加體育鍛煉,很多學校也是為了學生在體育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而組織應試的體育教育。因此,現在在很多學校中便出現了一個現象:初中的體育課會一節不落地上課,但是體育的教學內容多以體育考試的項目為主,枯燥無味,就連課間操、課外活動時間學校也組織學生進行體考項目的練習。而當體育考試結束,學生就全身心投入到文化科目的學習中,不給體育教育留一席之地,高中生的體育課更是被活活變成自習課。因此體育教育的趣味性缺失,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長期停留在外在動機。體育教育與文化教育之間的沖突也許就是這一外在動機所致,將外在動機轉換為內在動機同時也是緩解兩者之間沖突的一重要手段。這就需要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
(4)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有興趣的學習是主動積極的,學生進行體育學習和鍛煉能夠持久和集中注意力,即使在運動中碰到困難也會努力去克服,并能產生愉快的情緒。若想體育教育得到良好的發展,作為主體的學生的積極參與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如今的體育教育不能只是單一地練習體育考試項目,做做徒手操,讓學生枯燥地跑圈,而是需要豐富多樣化。例如利用當下的流行歌曲或具有地方特色的工具編排健身操;小學體育教師多通過視頻、圖畫等讓學生了解不同的體育項目的特點和學習它們的樂趣所在;多組織學生進行不同項目的比賽以滿足學生的競爭意識等等。同時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在體育教學中多采用目光暗示,合理對學生使用表揚與批評,及時糾正錯誤,正確示范,生動形象地講解等方法才能把課上的生動活潑,并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2 通過身心發展體現體育教育與文化教育的密切聯系
既然國家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政策,使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這充分說明了體育教育與文化教育是緊密聯系的。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從中可以看出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最基本的,而這兩個需要從何而來,則是進行體育教育使人獲得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有了健康的身心體魄,才能遠離病魔侵蝕地進行文化學習;文化教育能提升人的智育、德育,使人能夠采用科學有效地方法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
(1)適時的體育鍛煉可以使學生保持充沛的學習精力,為人們從事智力活動打下良好基礎。根據科學研究顯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大腦發育,改善大腦機能,例如調節功能、反應速度、活動強度和精確強度等,同時也能改善上時間因久坐學習而不健康的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當老師教授某一運動技能時,學生的記憶力能夠得到提升。在文化教育中,學生學習多采用文字性的記憶,這就常常產生死記硬背的現象。而在體育教育中,教師對動作進行示范,此時學生通過觀察進行的便是視覺上的表象記憶,這比死記硬背的效果高得多,這便能讓學生在文化學習時將文字記憶轉化為表象記憶,增加記憶效果。在體育比賽中,也能提升學生的觀察力和注意力。例如一場籃球比賽,學生需要觀察場上形勢并給出合理的配合戰術。像參加籃球比賽這類多人配合的同場競技項目時,學生也需要有很高的注意力盯住籃球和運用人盯人防守戰術等。
(2)體育運動對認得心理也會產生有利影響。體育是一項充滿競技性、挑戰性的,通過體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克服畏難、膽小的心理,增強堅強、勇敢的意志。尤其是對于專業運動員來說,他們有著常人所難得的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精神。學生在參與比賽中能夠鍛煉自己正確處理和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也能收獲與同伴互幫互助的團結精神。在文化教育的強大壓力下,適時的體育運動能夠愉悅心情,緩解焦慮、抑郁的不良心理。
參考文獻
[1] 吳法旺.學校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2016(1).
[2] 袁英.高校體育教學與學生素質培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115-116.
[3] 楊學究.淺談怎樣提高學生體育課積極性[J].科技致富向導,2012(30):256.
[4] 王國林.學生學習動機與對策探析[J].體育教學,2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