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崔明軒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蕭達 ●本報記者 崔杰通
蔡英文當局昨天被島內外媒體拖到了陽光下,她上臺以來偷偷摸摸搞的“正名”運動被曝光。臺灣政治中“正名”運動被認為始于陳水扁時期,是一種“臺獨”行為,當時最出名的就是“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投”,遭到失敗。蔡英文去年5月上臺以來,經常把“維持兩岸現狀”掛在嘴邊,但從“去孫(中山)化”“去蔣(介石)化”到最近調整課綱將中國史并入東亞史等做法,其實一直在偷偷摸摸搞“去中國化”。島內外媒體10日統計發現,蔡英文上臺一年多來,臺“外交部”使用“訪臺”字眼大增,“訪華”的使用比例則大幅下降。“魔鬼都藏在細節里”,媒體的曝光再次敲響警鐘,蔡英文當局正把臺灣拖到一條絕路。蔡英文得到了什么?島內的“政治人物聲望”最新民調顯示,蔡英文只有15.3%的支持率,遠低于臺北市長柯文哲的37%,后者獲得支持的原因正是出席上海臺北“雙城論壇”、強調“兩岸一家親”。
“鴨子劃水”
“臺灣政府靜悄悄展開正名行動。”“美國之音”10日的報道很像把一束強光打在蔡英文頭頂,使其“現出原形”。報道稱,“蔡英文2016年5月以中華民國元首的正式稱號出任臺灣總統。不過一年多來,在她的領導下,臺灣政府正在靜悄悄并一步一個腳印地減少使用中華民國的稱號,為臺灣正名”。報道舉例稱,“在臺灣外交部的網站上,其機構正式中文名稱雖然還是中華民國外交部,但徽章上的英文出現臺灣字樣,網站上的內容也在悄然變化。這項變化在外交部有關巴拉圭總統前后兩次訪問臺灣的新聞稿中最為突出。2017年7月4日,在蔡英文執政一年多后,同樣是有關卡特斯總統來訪,外交部在新聞稿中多次提到他‘訪臺,一次也沒說‘訪華。從外交部歷年的新聞發布記錄中看出,蔡政府外交部去年6月開始推動這項變化,并同時使用‘訪臺和‘訪華的說法,但3個月后開始以使用‘訪臺的說法為主。”
“揭露”蔡英文的遠不止“美國之音”。臺灣親綠的《自由時報》10日報道稱,在馬英九任期的最后一年,臺“外交部”共發布127篇外賓“訪華”的新聞稿,使用“訪臺”字眼的一篇都沒有;蔡英文上臺后,使用“訪臺”的比例大增,從零篇增至59篇,“訪華”有29篇,且自去年8月后“訪臺”普遍超過使用“訪華”的比例。報道還稱,臺灣去年與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斷交”后,“立法院外交委員會”曾提案建議“外交部”,當局在文宣、官方文件、與“邦交國”及“非邦交國”簽署協議計劃或提供技術與人道援助等活動時,應盡量采用“臺灣”名稱,或用跟“中華民國”相同大小的文字凸顯“臺灣”,“以掙脫‘兩岸同屬一中的死胡同,邁向正名之路”。
“美國之音”稱,蔡英文當局對外界如何稱呼臺灣相當敏感和關注,馬來西亞鐵路公司網站的訂票系統日前將臺灣列為中國的一個省,臺“外交部”迅速要求其立即做出更正。報道稱,“蔡英文政府悄然實施的臺灣正名行動受到北京的強力壓制。中國大陸當局切斷了與臺北當局的官方和政治聯系,限制了兩岸之間的人員和貿易往來,并加大力度迫使臺灣為數不多的幾個邦交國切斷跟臺北的官方關系”。報道引述國民黨負責外宣的文傳會副“主委”胡文琦的話稱,“蔡英文錯誤的政策造成臺灣現在陷入了這樣一個困境。因此,我想解鈴還需系鈴人。你必須正本清源地解決根本問題,否則一切都是枝末細節”。
島內對蔡英文已看得很清楚,一名網民在《聯合報》上留言道,“蔡英文想用鴨子劃水的方式,搞溫和漸進式臺獨”,對外朝著與美日構建同盟關系邁進,對內則借“轉型正義”修改課綱等手段搞“柔性臺獨”。據臺灣《上報》10日報道,今年9月民進黨全代會上,將有人發動“解禁軍歌”,要求不再唱“我愛中華”,此外,還將推動包括鈔票、路名、郵局、學校、“總統府”經國廳等“正名”運動。
“近幾個月來,蔡政府的‘正名動作越來越多,有從‘隱性臺獨‘柔性臺獨轉向‘半遮面臺獨的跡象。”10日,島內一名資深媒體人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他說,蔡當局最近修改高中教科書課綱,把中國史列為東亞史的一部分,可謂“明目張膽的臺獨動作”。此外,“行政院長”林全最近接受日本媒體專訪時公然“否認一中”,也是一種“臺獨正名”行為。一些綠營的同路人正在世界多個地方推動“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這更是一種最為囂張的“臺獨正名”動作。
15.3%的警鐘
“蔡政府在教科書問題上必須懸崖勒馬,不挑釁大陸要說到做到,更要避免激化社會對立,進而加劇兩岸矛盾,否則的話,所謂‘維持現狀就只會成為一句空話,兩岸沖突升級的責任也應該由蔡政府來承擔。”臺灣《中國時報》10日發表社論提出警告。社論說,“國教院公布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其中最受爭議者,當屬歷史科大減中國史內容,并將其移至東亞歷史脈絡中討論。換句話說,將來歷史教科書將沒有中國史,只有東亞史,臺灣將失去與中國的歷史連結。”社論寫道,“對此,當局美其名為‘以臺灣為主體建構下一代史觀,究其實卻是‘文化臺獨和‘史觀臺獨的實踐。也就是說,蔡政府表面強調維持現狀,也宣稱對大陸秉持不挑釁原則,但在教育及文化領域卻對臺獨暗渡陳倉”。
同一天,島內《中華日報》也發文稱,“掌權者欲透過扭曲性的教育、文化政策,切斷兩岸的血源、歷史聯系,反映的是推動臺獨建國的心態,最終將導致兩岸政治攤牌和軍事對決。這在兩岸經濟、軍事實力對比日益擴大的形勢下,是把‘人造獨送去當炮灰,絕對不應是掌權者所應為的”。
“從兩岸冷和走向全面對抗”,臺灣金門大學教授周陽山9日在《聯合報》上撰文稱,蔡英文當局已不惜與大陸公開決裂:“外交”上,寧可犧牲數目有限的“邦交國”,也不接受一個中國政策;“內政”上,加速推動“去中國化”與“文化臺獨”;文化上,推動性別革命與價值解構,與中華文化傳承漸行漸遠。
9日,由旺旺中時委托艾普羅進行的最新“政治人物聲望”民調公布,其中臺北市長柯文哲拿下37%,遠超蔡英文的15.3%。島內媒體幾乎一致認為,柯文哲成為政治紅人,是因為月初臺北與上海的“雙城論壇”上他提出的兩岸一家親等議題。《上報》稱,兩岸牌奏效,臺北市長柯文哲走了一遭“雙城論壇”后,民調有如飛車,直沖云霄,聲望攀升“總統級” 一下就讓小英“總統”望塵莫及了。加拿大《星島日報》稱,“柯粉”遍布全臺,蔡英文的民調支持度直線下滑,過去大力支持她的年輕族群滿意度也迅速流失。
“管得了人管不了心”
昨天,臺灣《中國時報》網站上最火的不是要聞,也不是社論,而是一篇不足200字的報道,題目是“臺辣妹登遼寧艦致敬:中國人強嘛!”報道稱,為慶祝香港主權移交20周年,大陸航母“遼寧艦”近日抵達香港訪問,并開放民眾參觀。令人驚訝的是,現場也有來自臺灣的民眾響應。記者發現,一名臺灣辣妹穿迷你裙,并應景地搭配海軍雙排扣外套,對鏡頭擺出了敬禮姿勢。辣妹也很有親和力地接受當地媒體訪問,她直言:“中國人現在強大了!”網站上,網民TomyZhang留言道,“這下子臺獨又要玻璃心碎滿地了!”署名“ThomasYennWu·奧本(新南威爾士)”的網民寫道,“身為炎黃子孫的光榮,國民黨、民進黨永遠做不到;中國共產黨做到了!”
聯結兩岸的要素還有很多。臺灣《聯合報》網站日前一篇分析“臺灣搞‘文化臺獨必失敗”的文章寫道,民進黨及“臺獨”勢力,向來把教育領域作為灌輸“臺獨”史觀的重要陣地。早在1997年,在李登輝的主導下,當局編寫的《認識臺灣》教科書不僅加大“去中國化”力度,還美化日本殖民統治臺灣。2000年陳水扁上臺后,“臺灣史”從中國史單獨抽出來獨立成冊,并與“中國史”和”世界史”并列,向青少年灌輸“一中一臺”的“臺獨”史觀。而蔡英文上臺后更是屢次拋出“文化臺獨”。文章說,臺灣社會的習俗、信仰、價值、規則和人文風貌,無不體現出中華文化的經年浸潤和深刻塑造。深植于臺灣社會的中華文化基因,不是任何人、任何力量能夠去除和磨滅的。
“蔡英文最愛說一個成語,叫‘適可而止,常常勸別人對她以及她代表的臺當局的批評‘適可而止,事實上,‘適可而止就是一個中國成語,還怎么‘去中國化?”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陳一新1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蔡英文上臺一年來,從“去孫化”、“去蔣化”到“去中華民國化”,不斷在搞“去中國化”,但兩岸聯系的現實怎么能去干凈呢?“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她能去嗎?愛吃粽子和月餅的臺灣民眾不會答應,觀音、媽祖以后能不拜了嗎?不可能。”
蔡英文當局看上去急切地想砌一道墻,攔住兩岸交流,但這種目的似乎很難達到。
“由于退役將領到大陸參加政治活動頻頻引發爭議,行政院提案修改《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和《國家機密保護法》;但美其名為‘維護國家尊嚴的修法,卻變成近乎無限上綱的管控。民進黨完全執政后,層出不窮的政治性立法、草率立法和針對性立法,再添一樁。”《聯合報》10日刊登社論說,“蔡政府提出這么一個侵犯人身自由、管制不成比例且爭議甚多的修法,并非真為保護國家機密或維護國家尊嚴,而是覺得兩岸關系既已急凍,索性將其他兩岸交流盡可能地污名化、罪惡化,以掩飾自己在兩岸關系上的無能與挫折。”臺灣“風傳媒”的評論更是一針見血:“嚴管退將赴中,管得了人管不了心”。▲
環球時報201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