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欣然
[提要] 碳金融作為節能減排的一種新興手段,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通過金融方法來進行節能減排的美好前景,也得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重視與大力支持。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總結在節能減排領域碳金融工具應用現狀,并對未來碳金融工具的發展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碳金融;碳金融工具;節能減排;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6日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當今各國最為關注的主題之一。我國作為重要的發展中國家,曾經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導致我國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環境問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綠色低碳的模式必將是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金融行業也積極響應,碳金融在我國悄然興起,成為節能減排的一種新途徑。一邊是環境問題的嚴峻挑戰,另一邊是金融工具推動技術創新和經濟轉型的強大動力,碳金融工具應用于節能減排領域的研究就具有了極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一、碳金融與碳金融工具
關于碳金融的概念,學術界尚未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自歐洲氣候交易所2005年陸續推出碳排放的期貨期權后,使得碳排放權具有了金融屬性,所以狹義的碳金融可以理解為以碳排放權期貨和期權為代表的金融衍生產品。世界銀行下屬的Carbon Finance Unit認為碳金融“可以為產生購買溫室氣體減排量行為的項目提供資源”。Sonia La-batt和White Rodney (2007)定義碳金融為環境金融的一個分支,包含與碳限制社會有關的財務風險和機會及預期會產生的市場工具等。國內學者對碳金融概念的界定則分為兩個層次:狹義的碳金融,指企業間就政府分配的溫室氣體排放權進行市場交易所導致的金融活動;廣義的碳金融,泛指服務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動,既包括碳排放權配額及其金融衍生品交易,也包括基于碳減排的直接投融資活動以及相關金融中介等服務。但是,不管怎樣定義,我們基本可以確定,碳金融就是以碳排放量作為金融標的物,運用金融工具來進行節能減排。
在我國,碳金融的發展還較為緩慢。由于法律和制度體系不完善等原因,大多數銀行仍處于觀望態度。以最早開展碳金融業務的浦發銀行和興業銀行為例,目前,浦發銀行有關碳金融的業務有:(1)針對低碳經濟的整合服務方案;(2)創新CDM應收賬款抵押貸款;(3)法國開發署(AFD)的長期低息貸款。而興業銀行的碳金融業務主要有:(1)綠色信貸業務,包括項目企業直接融資模式等;(2)節能減排貸款業務,包括企業節能技改貸款模式等;(3)碳資產質押授信業務,包括CDM項目業務等。此外,還有設備供應商買方信貸模式、設備制造商增產融資模式等??梢钥闯觯嘘P碳金融的業務和碳金融工具的應用仍然較少,大多數銀行并未發掘其中蘊含著的巨大經濟和社會價值。
碳金融工具是實現碳金融的具體手段和措施,是金融技術應用于節能減排領域的直接體現。對應于傳統金融工具中原生和衍生的分類方法,我們把碳金融工具也分為碳金融原生交易工具和碳金融衍生交易工具(也稱碳金融衍生品)。碳金融原生交易工具主要包括碳信用交易和碳現貨交易,主要職能是媒介儲蓄向投資轉換,或用于債券債務清償的憑證。碳金融衍生品主要包括碳排放權的貨幣化/證券化、碳排放權交付保證、套利交易工具和碳交易保險等。這些衍生工具為碳排放權的交易雙方提供了新的風險管理和套利手段。
作為碳交易市場的重要參與者,金融機構也提供了多種金融工具,滲透在市場交易的各個環節。具體包括:在原始碳排放權的生產中,商業銀行向項目開發企業提供貸款;為項目開發企業提供必要的咨詢服務;為原始碳排放權的開發提供擔保;在二級市場上充當做市商,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動性;開發各種創新金融產品,為碳排放權的最終使用者提供風險管理工具;或者為投資者提供新的金融投資工具;等等。
二、對我國碳金融工具運用于節能減排現狀的SWOT分析
我們將SWOT分析法運用到節能減排當中,結合碳金融工具的應用現狀,從內部優勢、內部劣勢、外部機遇、外部威脅四個方面,來看一下我國碳金融工具運用于節能減排的情況:
(一)內部優勢
1、企業利用碳金融工具節能減排效果明顯。企業都是趨利的,在面臨碳排放限制時,能源型企業會想辦法使得自己在未來的生存期內,碳排放的成本達到最小,相比于繳納稅金和罰款,碳金融工具是他們的最佳選擇之一。根據中國碳交易網截止到2017年4月30日的數據,碳金融市場已經實現了9,332.2萬噸的碳交易量,其中湖北地區成交量達到3,551.7萬噸,市場占比38.06%,不得不說這些數據都非常驚人,也讓我們看到了碳金融工具應用于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
2、政府節能減排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我國,節能減排、降低經濟增長的碳強度已成為未來戰略發展的方向。201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則(2014-2020)》這一國家專項規劃,確保實現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兑巹潯芬裁鞔_提出,要借鑒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經驗,結合我國國情,逐步建立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梢哉f,碳金融工具的應用是碳金融的主要載體,是實現低碳經濟的具體措施和手段,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國家和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二)內部劣勢
1、國內企業對“碳金融”認識不足。國內許多能耗企業對CDM和碳金融并沒有充分認識,也沒有對碳金融工具應用于節能減排的巨大效益和潛在經濟價值引起重視。許多金融機構對碳金融的操作模式、項目開發、交易規則等內容尚不熟悉,從而不敢盲目開展碳金融的相關業務。此外,我國在碳金融領域的人才還很稀缺,國內很少有大學開設相關的專業課程,同時國內多家商業銀行現有的工作人員也很少能得到碳金融業務的系統培訓。
2、發展碳金融工具所需的投入會產生風險。碳金融工具目前主要應用在一些新能源產業,而他們大多還處在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行業標準和技術標準都不成熟,需要持續地、不斷地有巨大的投入。由于目前我國碳金融領域的相關法規和制度還不完善,這種持續、巨大的投入相比于有效的產出來看,無疑會產生很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這對銀行的存量貸款的信用風險管理帶來很大挑戰,也增加了銀行推動碳金融工具創新的成本和風險。
(三)外部機遇
1、全球碳金融市場前景廣闊,發展勢頭迅猛。進入21世紀,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人類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之一。與此同時,碳金融的興起給各國的企業尤其是金融業帶來巨大的發展商機。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5年國際碳金融市場交易總額為100億美元左右,到2008年已達到1,260億美元,4年時間里,增長超過10倍。世界銀行還預測,2020年全球碳交易量和交易額將分別達到440億噸和4,440億歐元。如此大的交易量和交易額,如此迅速的發展速度,我們不得不感嘆全球碳金融市場前景之廣闊。
2、國際社會對碳金融專業性人才的日益重視。目前,國外一些大學和機構已經開設了碳金融的相關課程,為其國家的碳金融發展大力培養和儲備相應的人力資本。例如,英國的愛丁堡大學商學院從2011年起開辦碳金融專業,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碳金融碩士研究生專業。愛丁堡作為蘇格蘭乃至歐洲的金融中心,其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上體現出很強的創新能力,以愛丁堡大學氣候變化中心、低碳技術創新中心等機構為領導者,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產學研合作鏈條。這種專業人才驅動的產學研模式,很值得我國的碳金融行業借鑒。
(四)外部威脅
1、國際合作中各國的訴求不同。在國際合作的層面上,由于各國的利益訴求不同,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可能會存在分歧,比如,在各國發展情況不同的情況下,如何確定各國的排放目標?是否能允許發展中國家有相對更高的碳排放量?如何設定統一的監管制度?諸如此類的問題,短期內難以得到各國滿意的結果,從長期上來看,國家之間的爭執難免會發生。
2、存在國際間的市場分割。目前,國際碳交易絕大多數集中于國家或區域內部,如歐盟。統一的國際市場尚未形成;從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場多種多樣,這些市場大都以國家和地區為基礎發展而來,而不同國家或地區在相關制度安排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排放配額該如何制定與分配?受管制的行業該如何進行規定?如何認定減排單位以及交易機制?這些問題都會導致不同市場之間難以進行直接的跨市場交易,形成了國際碳金融市場高度分割的現狀。
三、對策建議
根據之前的資料和研究結果,我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以改善碳金融工具運用于我國節能減排領域的現狀。
(一)加大對碳金融相關知識的普及力度。一方面對于銀行工作人員,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可以在公司內部開展培訓活動,使其掌握碳金融基礎知識、了解最新碳金融國際動態;另一方面對于能源型企業,要加強碳金融領域的宣傳力度,讓企業在進行成本管理的時候也能將碳金融工具考慮在內,推動項目業主和開發商根據行業、自身發展計劃,擴大二者之間合作,充分發揮碳金融工具的效用。
(二)加強碳金融定向人才的培養。碳金融工具的創新是在實際金融業務和實踐發展中逐步進行,但同時創新也離不開相應的碳金融理論知識、金融工具知識、創新原則等相關理論知識作為基礎。我國在各大銀行、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都還缺乏專門的碳金融人才,這對我國的碳金融工具應用于節能減排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導致效率的低下。所以我國可以借鑒西方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結合本國特色,在一些大學以及科研機構開設相應的專業課程,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碳金融人才。
(三)完善碳金融領域相關法規與制度。在CDM機制下,碳減排額擁有十分嚴格和規范的交易規則。由于我國碳金融領域的相關法規和制度還不完善,我國盡管已經有多個試點城市,但還沒有形成標準化的交易體系。這說明我國需要加快碳金融領域的制度完善,在此基礎上可以使銀行業更好地推出有針對性的碳金融產品,從而不斷擴大碳交易市場,以達到減排的目標。
(四)鼓勵碳金融工具創新,加強激勵機制以補償風險。企業和銀行進行碳金融交易的積極性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風險太高。積極制定優惠政策,激勵金融機構參與并積極實施碳金融工具的創新,對致力于碳金融研究的企事業單給予一定的利益補償。比如綠色信貸的利息補貼機制、CDM項目的稅收減免政策等,以此帶動各行業碳金融工具的創新積極性和關注度,為金融機構參與碳金融創新提供良好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建華.低碳金融(第1版)[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2]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market in 2002-2009.
[3]Sonia Labatta,Rodney R White.Carbon Finance: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M].New Jersey:John Wiley and Sons,Inc,2007.
[4]綠金委碳金融工作組.中國碳金融市場研究[R].北京: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綠金委),2016.
[5]中國碳交易網.國際碳交易中有哪些金融工具.2015.3.5
[6]裴輝儒.中國碳金融的工具創新探析[J].時代金融,2012.6.
[7]曾剛,萬志宏.國際碳金融市場:現狀、問題與前景[J].環球金融,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