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婷
[提要] 在目前全球總體經濟下行和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紛紛抬頭的情況下,自由貿易區就成為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有效舉措。自由貿易區能憑借自身的地理優勢和政策優勢,通過利用外部市場,吸引多方資金,拉動外向型經濟發展。本文在簡要分析自由貿易區與外向型經濟關系基礎上,探討自由貿易區對外向型經濟拉動作用機理,對如何拉動外向型經濟提出對策措施。
關鍵詞:外向型經濟;自由貿易區;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4日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際分工愈來愈明顯,各種資源在國際間穿梭,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也給各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與此同時,目前全球總體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各國貿易保護主義和各種政策性限制措施持續增加。面對此種情況,各國紛紛設立自由貿易區作為了重要的戰略措施,2013年中國政府在上海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這一經濟政策不僅促進了上海經濟發展,同時給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以正面輻射效應。之后相繼在廣東、天津、福建增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有利于培育我國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拓展經濟增長的新空間,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徑,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下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打好基礎,更好地服務全國發展。本文將外向型經濟同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結合起來,以尋求更好更快的經濟發展模式。
一、自由貿易區與外向型經濟的關系
自由貿易區通常是指一個國家或單獨關稅區內設立的位于交通便利的、用柵欄隔離、置于海關管轄之外的特殊經濟區,區內允許外國船舶自由進出,外國貨物免稅進口,取消對進口貨物的配額管制。它是自由港的進一步延伸。外向型經濟是企業利用國內外資源生產加工某種產品并出口到國外以滿足國外市場需求。它是對外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相對本國總產出的比例比較大的經濟。兩者的關系如下:
(一)自由貿易區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外向型經濟最初是以“出口導向型經濟”被提出的,不管是出口還是進口加工原材料的再出口這都需要滿足交通便利的這一基本要求。于是有了自由貿易區這一項經濟政策,外向型經濟依靠這把利劍使得進出口業務量不斷再創歷史高新。換句話來說,也就是因為經濟結構的變化(由傳統的出口導向性向外向型經濟的轉型),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發展是外向型經濟在區域經濟上的一種表現,更是外向型經濟政策的直接結果。
(二)自由貿易區與外向型經濟彼此依存。一般來說,滿足外部市場的經濟活動和滿足內部市場的經濟活動會同時存在于一個經濟體系。外向型經濟與內需型經濟是相互統一的,通常內需規模較大的國家,其企業生產規模較大、國內企業門類齊全、企業發展能力好,能夠提升在國際市場中的產業競爭力。此時,有利于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隨著市場需求增大,大規模生產經常導致企業依賴外部資源,因此大量生產并加工并出口的經濟活動,往往伴隨著各種初級資源的進口。)自由貿易區強調利用兩種資金、兩個市場的發展方針,符合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要求。外向型經濟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發展自己的比較優勢,在參與國際分工中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再者利用生產要素在國內外的雙向之間流動,從而實現優化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這與自由貿易區的經濟目標相吻合。由此來看,自由貿易區是外向型經濟實現良好快速發展的經濟政策基礎,甚而可以說自由貿易區是外向型經濟的載體。
二、自由貿易區拉動外向型經濟的作用機理
(一)體制機制。體制機制主要體現在:一是自由貿易區內實行的經濟政策是國際經濟區中最自由的一種。因此,可以說自由貿易區下實行的市場政策是開放的、寬松的、包容的、多元化的,是對外貿易發展的有利平臺,是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強而有力的推動力量。自由貿易區大大降低了資金投入的準入門檻,能積極有效吸收外資;二是在改善外商投資管理機制等方面,除了對外商特別準入管理之外的區域,一律按照國內外平等原則對待,享有同等的優惠政策。持續完善整合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實行外商投資全周期運營監督管理模式,并建立健全境外追償保障機制。完善投資者權益保障機制,允許符合相應條件的境外投資者自由轉移其投資收入;三是創建對外投資合作服務平臺。建立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的主體經濟地位,并支持企業和個人開展多元化的境外投資合作,同時在法律法規規定允許的范圍內,允許自擔風險到各國各地區自由承攬項目。逐步減少個人對外投資的外匯管制。建立對外投資合作“一站式”服務平臺。加強對外投資合作事后管理和服務,建設多部門信息共享平臺,完善境外資產和人員安全風險預警和應急保障體系。
(二)稅收機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保稅港是自由貿易區的原形,是保稅區的基礎,自由貿易區在稅收方面卻大有不同。自由貿易區成員國之間進出口產品稅率驟降甚至實現零稅率,這一優惠政策直接導致國內對此類商品的需求擴大,促進了對外出口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進口關稅率平均水平不斷下降,同一類產品在自由貿易區的進口稅率相對下降,那么效果就是出口商紛紛加強與自由貿易區的合作關系。由進口帶動出口的經濟也會隨之不斷擴大。除了在稅率方面改革來拉動外向型經濟發展,在稅收方面也同樣發生著巨大的作用。減少企業個人所得稅,減少或取消對外商境內資產境外轉移的限制,通過這些稅收政策,能夠有效吸引外資,引進靠科學技術及人才,拉動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三)物流機制。自由貿易區一般都依托綜合性港口和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這些港口具備運輸組織、裝卸倉儲、中轉換裝、臨港工業、現代物流、口岸商貿、保稅加工及配送、航運及市場信息、綜合服務等超多功能,并成為設施先進、功能完善、運行高效、文明環保的現代化、多功能的現代綜合性港口。憑借港口優勢以及自由貿易區的優惠政策,國際中轉業務會得到迅速發展,吸引并帶動境外其他資源,可推動內陸地區出口加工貿易,擴大內陸加工貿易規模,進一步縮小了勞動成本、土地成本及管理成本,實現優化資源配置,升級產業結構,從而為自由貿易區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流優勢。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自由貿易試驗區對外向型經濟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綜合起來就是通過自貿區自身優惠政策,積極引入外資,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大力發展出口加工貿易,充分發揮國內外兩個市場的巨大潛能。
三、我國利用自由貿易區拉動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
正確實施國內自由貿易區戰略,是中國響應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號召,從而達到迅速吸引國外資本、大力發展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目標,并且實現以提高國際經濟貿易競爭力為目的經濟戰略措施。我國政府在當今社會大力推進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為國內各大行業與各大中小企業參與國內外經濟貿易溝通與雙方合作創造了公平、透明、自由、穩定的良好環境,從而使中國的雙邊經濟合作與區域經濟合作不斷增強,并且對推動中國外向型經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目前正處于由傳統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向外向型經濟轉型時期,筆者認為,要實現向外向型經濟轉型突破,取得矚目成就,需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發揮自由貿易區自身特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我國自由貿易區處于初期發展階段,除上海以外,目前尚有三處剛于2014年設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分別是廣東、天津、福建。同發達國家的成功案列相比,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市場機制不健全、服務平臺較少、出港口城市以外大多數城市運輸條件有限、物流發展緩慢等。因此,我國自由貿易區應當在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的前提下,積極創新,與時俱進,加入適合本區以發展經濟、提高綜合競爭力為目的的新元素。以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為例,一邊應當學習上海自貿區的成功經驗,同時結合自身特點來發展,重點打造其作為國際性中轉港口物流中心功能。另外,天津濱海新區地廣,不像上海擁擠狹隘,應當加快大型化和現代化發展進程。我國自由貿易區雖處于初級階段,但應當符合國情,符合地區形勢,不可照搬復制。
(二)加大開放力度,引入外資和優秀人才。在當前國家政策下,我國市場仍然在政府的掌控中,市場機制依舊不健全。在這樣的市場機制下,國有企業背靠政府,享有許多的特權,這樣違反了新型經濟提倡的公平公正的競爭原則,不利于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發展。除了部分關乎國計民生的資源、能源型企業外,政府應當一視同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形成企業間的良性競爭。同時,加大開放力度,設立健全的對外服務平臺和設施,積極引進外資,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大力發展對外進出口貿易,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生產力。此外,我國優秀高層管理者資源匱乏,人才大量流失,因此積極引進、留住優秀人才,對于完善我國管理機制意義深遠。企業應當建立健全企業員工機制,給員工更多提升和學習的機制;考核人才的制度應當遵循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為了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員工薪酬制度,企業應當合理建立員工績效機制。
(三)優化企業結構,發展自身特色產業。企業結構優化有兩層含義:一是通過品種、質量和效率等方面,改造傳統產業技術和提升傳統產業水平;二是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增加高技術含量的比例,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在我國傳統產業技術水平低,技術含量高、高附加值產品在總產出的比重低,這已成為制約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對于優化產業結構和升級產業的意義和危機性,必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知。應側重發展高端制造業、物流業和金融服務。爭取在金融租賃、商業保理、資金結算等多方面有一個新的突破,允許開展離岸銀行業務,推進離岸金融業務發展。
(四)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實現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經濟轉型。萬物發展都有其自身規律,遵循產業的一般發展規律才能持續發展。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這是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是一個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必經道路。就我國而言,目前中國主要生產勞動力密集型的低級產品,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來源于勞動力價格的低廉。但是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對勞動力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直接的后果會導致勞動力價格飆升,中國最終將喪失勞動力廉價的競爭力。此時,只是簡單地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已經不能滿足產業經濟增長,必須要通過生產技術進步和提高生產效率。因此,應當遵循產業的一般發展規律,實現技術密集型和服務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其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吸引外資,打開國外市場的大門。簡單的來說實現這種轉型,首先是要找到國家或地區的優勢產業,通過引入國外先進的技術和一流的人才,將產業由量向質升級,只有融入技術和創新的產業才能實現企業的成功轉型。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志彪.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向外向型經濟轉型升級與對策思考[J].中國經濟問題,2010.1.
[2]黃安.新時期中國外貿轉型發展研究[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14.
[3]武曉慶,周雪峰.天津東疆保稅港區與周邊發達自由貿易區的政策比較[J].港口經濟,2013.
[4]李虹.基于自貿區建設的天津港物流發展對策[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4.4.